当前位置:首页学历类研究生入学学硕教育学->阅读材料,并按要求回答问题。小马是高二学生,对二战感兴趣,读

阅读材料,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小马是高二学生,对二战感兴趣,读过《秘密战争》一书,还在语文课外作业中提交过读书报告,此书是斯蒂文森的著作,记录了二战中许多秘密事件。


历史课上,郝老师提及战争一结束,丘吉尔就失去了人民的拥戴,小马举手发言:“英国抛弃丘吉尔,这好像不公平,他在战争期间,做过了不起的决定,大家不知道”。


郝老师问:“什么决定?”


小马说:“有一次,英国刚刚破译了德军密码,丘吉尔得知德军要轰炸考文垂市,是向考文垂市民发出警告,还是默不作声?如果发出警告,德军就会知道英国破获了他们的密码,如果默不作声,德军就无法知道他们的密码被人破获。丘吉尔不得不决定,选择保持沉默、未示警。后来盟军利用密码取得欧洲反攻成功。可是,考文垂市许多居民因无示警而死在空袭之下”。


小贾说:“这样的话,和杜鲁门下令轰炸广岛有什么两样呢?”


“可是,丘吉尔、杜鲁门都认为他们这样做能够挽救更多人的生命”小马回答。


郝老师说:“为挽救一些人而牺牲另外一些人,对吗?”


同学们一片安静。


郝老师重述问题:“小马说,丘吉尔、杜鲁门关心的是拯救人的生命,可是,他们为了救一些人而有意让另一些人死去,对吗?”


学生依然沉默,有几个点头。


郝老师问:“为什么?”


小苏:“从长远来说,可以救更多人。”


对此,小费说:“战争就是这么回事,只要你救的是自己的同胞。”


对此,小艾反问:“自己的同胞是不是比其他人更有生存权?”


(改编自郝什等《促进道德发展》)


请回答:


根据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分析小马、小苏、小艾围绕生命议题做的道德判断。

试析上述课堂讨论在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中的作用。

结合材料,谈谈课程思政的特点。


答案:

(1)科尔伯格把道德发展分为了三水平和六阶段。其中前习俗水平包含以惩罚与服从为定向的阶段和以工具理性的相对主义为定向的阶段。习俗水平包含以人际和谐和好孩子为定向的阶段和以法律与秩序为定向的阶段。后习俗水平包含以法定的社会契约为定向的阶段和以普遍的伦理原则为定向的阶段。在最后阶段,个体已经认识到了社会规则、法律的局限性。开始基于自己的良心或人类的普遍价值标准判断道德行为。


在材料中,小马的观点是丘吉尔选择保持沉默的原因是他自己认为这样做可以挽救更多人的生命。小苏的观点是丘吉尔的做法虽然牺牲了少部分人的生命,但是从长远看可以拯救更多的人。小艾的观点是不管是自己的同胞还是其他人,都应该具有生命权。


三位同学的观点都围绕人的生命来展开,讨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因此都属于后习俗的“以普遍的伦理原则为定向”的阶段。

(2)道德认知是品德结构中的引导性要素。德育必须使学生对基本的道德观念、道德准则形成正确的理解,并提高学生的道德分析判断能力。课堂讨论是常用方法之一。


课堂讨论就是让学生在小组中就某个有关道德的典型事件进行讨论,以提高他们的道德判断水平。小组讨论的内容一般是能引起学生争议的道德两难故事。在小组讨论中,教师具有重要作用,他应该了解学生道德发展的有关理论,能启发学生积极地思考,做出判断,进行交流辩论。教师也要鼓励学生考虑其他人的意见,协调彼此的分歧。


课堂讨论在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发展方面有着积极的影响,且能在道德判断上所发生的向上变化能超时保持。通过课堂讨论引起学生道德认知冲突和不确定性,这是个体在与他人相互作用过程中,由于意识到他人的观点和解决道德问题的到的推理与自己不同,而产生的一种道德认知的不平衡状态。随着儿童认知结构的发展和与他人相互作用的范围的扩大和深入,儿童原先在一定社会经验基础上形成的道德判断结构会在新的社会经验作用下发生改组和重构,从而获得新发展。材料中,同学们通过讨论认知从对少数人生命和多数人生命价值的判断,到对于同胞和非同胞人权的价值判断,体现了这一点。从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的关系上,这一模式在促进儿童道德行为成熟方面也有积极作用。

(3)新时代的课程思政有着诸多特点,具体体现在:


内容上:


(1)寓德于课程是首要特点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立德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也应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内容。德借助于课程这一重要载体,是寓德于课的,既寓德于具体的课程内容,更寓德于教师的课程教学过程。


(2)人文立课是主要特点


课程思政是在课程教学中挖掘“人文素养”元素,其中重要的是人文精神,即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每一门课程的教学从根本上来说都是一种教育,都是在进行教书、育人,本身就蕴含了人文精神。健全的教育不仅包括知识的学习,更包括具有价值观意义的国家情怀教育,尤其是思政中社会主题力量所倡导的主流价值的教育。


(3)价值引领是核心特点


课程思政是要将思政元素融入到各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其中思政教育元素主要指思政内容,不一定是具体的思政教育理论知识,也可以是思政教育所体现的一种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另一方面,从课程思政内容融入的抽象层面看,课程思政的主要内容不是要向学生灌输思政教育的基本理论知识,而是通过这种教育形式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


形式上:


(4)教学方法由传统教师讲授式向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式转变,不仅仅重视道德认知的发展,同时强调通过讨论法来促进情感等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更加强调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本题解析: 暂无解析
更新时间:2022-05-09 10:50
纠错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单选题

解决人生目的和奋斗目标的问题,最根本的是要靠

  • A.法制教育
  • B.理想信念
  • C.社会舆论
  • D.文化素质
查看答案
多选题

理想作为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

  • A.对现实生活的超越
  • B.在现实生活中尚未实现的东西
  • C.人们的要求和期望最集中、最直观的表达
  • D.违背客观规律从而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现象
查看答案
单选题

理想的追求和实现是一个

  • A.坐享其成的过程
  • B.信手拈来的过程
  • C.纵情享乐的过程
  • D.艰苦奋斗的过程
查看答案
多选题

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是

  • A.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 B.爱自己的骨肉同胞
  • C.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 D.爱自己的国家
查看答案
多选题

强国必须强军。历史有力证明,落后就要挨打。没有国防和军队的现代化,就不会有国家的现代化,就不会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共十九大对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作出新的战略安排,包括

  • A.到2020年,国防和军队建设要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战略能力有大的提升
  • B.到2030年,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
  • C.到21世纪中叶,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
  • D.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查看答案
多选题

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是实现富国和强军统一的重要途径。军民融合,源于我们党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思想,其目的就是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有机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做到一笔投资、双重效益。加快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要做到

  • A.坚持全国一盘棋
  • B.健全体制机制
  • C.强化战略规划
  • D.突出重点领域
查看答案
单选题

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是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力量基础。总体来说,就是要加快形成精干、联合、多能、高效的信息化军事力量体系,重点是优化作战力量结构,建设现代化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和武警部队,促进各军兵种力量协调发展。其中,我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是

  • A.陆军
  • B.海军
  • C.火箭军
  • D.战略支援部队
查看答案
多选题

人民军队必须牢牢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把这一条当作人民军队永远不能变的军魂、永远不能丢的命根子,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其基本内容是

  • A.军队必须完全地无条件地置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
  • B.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中央军委保持高度一致
  • C.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唯一的独立的领导,是直接领导、直接指挥
  • D.坚决维护党中央、中央军委权威,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决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指挥
查看答案
单选题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不是抽象的原则要求,而是有一整套制度作保证的。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最高实现形式是

  • A.军委主席负责制
  • B.党委制、政治委员制、政治机关制
  • C.党委统一的集体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负责制
  • D.支部建在连上
查看答案
单选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扎实做好各战略方向军事斗争准备,统筹推进传统安全领域和新型安全领域军事斗争准备,发展新型作战力量和保障力量,开展实战化军事训练,加强军事力量运用,加快军事智能化发展,提高基于网络信息体系的联合作战能力、全域作战能力,有效塑造态势、管控危机、遏制战争、打赢战争。军队是要准备打仗的,一切工作都必须

  • A.坚持战斗力标准
  • B.坚持威慑力标准
  • C.坚持硬实力标准
  • D.坚持战争力标准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