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财会类审计师高级审计师->高级审计师《经济理论与宏观经济政策》真题精选3

高级审计师《经济理论与宏观经济政策》真题精选3

推荐等级:

发布时间: 2021-09-06 15:27

扫码用手机做题

试卷预览

1 问答题 1分

一、题目

试析某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背景与答题要求

假设某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是 2%,不良贷款率是 24%;该银行国有股份占绝对控 股地位,并且国有股不能上市流通;该银行在全国各省市县均设有经营机构;该银行的组 织结构呈现金字塔型,管理责任关系和信息报告关系自上而下为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 行、支行和网点,分支机构的设置与政府序列和级别相近;跨区经营等方面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请根据上述资料指出该银行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查看答案 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一)资本充足率不足,不良贷款率过高,安全性很低,风险性很高。

(二)产权结构不合理,"一股独大"现象使银行易于受到政府干扰。资本市场对经 理层没有约束力。

(三)内部业务治理结构不合理,金字塔式结构和责任与报告关系难以适应千变万化 的市场。

(四)缺少必要的自主权,主要经营活动均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

2 问答题 1分

一、题目

试述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方向

二、背景与答题要求

由于我国地区间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差距较大,需要中央适度集中财力,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实施有效的地区均衡政策,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但转移支付规模和结构不合理也会带来干扰地方政府预算管理等问题。因此,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自党的十六大以来就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国务院批转的《关于 2013 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中,也明确提出了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要求。

请按以下层次回答问题:

(一)财政转移支付的概念与基本内容

(二)我国现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改革方向

查看答案 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一)转移支付制度的概念与基本内容

财政转移支付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政府之间,在既定的职责、支出责任和税收划分框架下财政资金的无偿转移。包括自上而下的纵向转移,即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各项补助;地区之间的横向转移,即富裕地区对贫困地区的直接补助。一般以纵向转移为主。

我国现行政府间转移支付分为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两类。

一般性转移支付是中央政府为了实现地区财力均等化而建立的转移支付形式,不规定资金的使用用途,包括均衡性转移支付、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民族地区转移支付、资源枯竭型城市转移支付、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调整工资转移支付、成品油税费改革转移支付以及其他一般性转移支付等。

专项转移支付是指中央政府为了实现某种特殊职能,而将这种职能部分或全部委托给地方政府办理,从而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进行补助的转移支付形式。这种转移支付形式的存在是为了实现某种宏观调控意图或者控制地方政府的某些行为。

(二)我国现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我国均衡性转移支付的比例较低。

2.一般性转移支付内容与专项转移支付存在交叉。我国现行一般性转移支付除了包含均衡性转移支付之外,还囊括了很多具有专项用途的转移支付支出,例如调整工资转移支付、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民族地区转移支付、“三奖一补”转移支付等支出项目。

3.专项转移支付比重过大,助长了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的主观性。

4.省级及省级以下转移支付制度尚不完善。

(三)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改革方向

1.确立转移支付目标,合理选择转移支付制度模式。中央对地方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

缩小区域差距的有力工具,省级政府对基层政府的转移支付是缩小城乡差距的政策手段,因此,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成为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提高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公共服务提供能力的重要政策选择。在模式选择时,存在纵向转移支付和横向转移支付之分,前者是指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资金转移形式;后者则是指同级政府之间的资金转移。

2.优化转移支付结构。我国现行转移支付制度中的均衡性转移支付比重较小,而专项转移支付比较大,这限制了转移支付均等化作用的发挥,所以应该转变转移支付结构,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比重,降低专项转移支付比重。进一步改进现有均衡性转移支付的因素法计算公式,将所有体现各地区特有成本因素的指标加入因素法,科学合理地计算中央政府对各地区的均衡性转移支付规模。专项转移支付应该定位于具有外溢性、突发性、特殊性、非固定性等特征的财政支出项目,其范围应该尽可能地缩小,并且应该提高其准入门槛,加强前期可行性研究和专家论证。

3.不断完善省级及省级以下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制度。省级及省级以下转移支付制度一直以来都是各地区有着自己的分配方案,没有完全统一,未来各省级政府应该以中央对省级政府的转移支付模式为基础,设计适合自身情况的均衡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制度,使得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制度更加规范化、科学化。

3 问答题 1分

一、题目

试述现代商业银行的职能、主要业务和经营原则

二、背景与答题要求

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金融系统是配置资源的系统。在该系统中,商业银行是重要的不可或缺的金融中介组织,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商业银行是专门经营金融商品以获得利润的金融机构,其主要特征在于其可以向社会提供交易账户和直接贷款两项金融产品和服务。

请按以下层次回答问题:

(一)商业银行的职能

(二)现代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

(三)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

查看答案 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一)商业银行的职能

1.信用中介职能。即商业银行作为中介人或代表通过负债业务,把社会上的各种闲散货币集中起来,再通过资产业务,把它们投向社会经济各部门,来实现资金融通。

2.支付中介职能。即通过存款在账户上的转移,代理客户支付;在存款的基础上,为客户兑付现款等,从而成为工商企业、团体和个人的货币保管者、出纳者和支付代理人。

3.信用创造职能。即商业银行利用其所吸收的存款发放贷款,在支票流通和转账结算基础上,贷款又转化为存款,在这种存款不提取现金或不完全提现的情况下,就增加了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形成数倍于原有存款的派生存款。

4.金融服务职能。即银行利用其联系面广,信息比较灵通,特别是电子计算机在银行业务中的广泛使用的优势,为客户提供服务的功能。

(二)现代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

商业银行的业务可分为信用业务和非信用业务两类。在信用业务方面,又可分为接受信用的负债业务与提供信用的资产业务。非信用业务则指各种中间业务和金融服务,如信托、租赁等。

1.负债业务。负债业务是指形成商业银行资金来源的业务。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包括自有资本和外来资金两部分,其中,自有资本包括银行成立时发行股票所筹集的股份资本、公积金以及未分配利润。一般而言,现代商业银行的自有资金比重很小,为了扩大资本来源,商业银行必须主要依靠负债业务借入外来资金,故称“负债业务”。

2.资产业务。资产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将自己通过负债业务聚集起来的资金加以运用进行贷款、投资及其他活动的业务。按照资金运用方式,资产业务主要包括贷款、投资等。

3、中间业务。包括结算、代理、理财等。

(三)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

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是现代银行经营的三个基本原则。

1.盈利性原则。盈利性原则是指商业银行以追求最大限度的盈利为其经营活动的内在动力和源泉。

2.安全性原则。安全性原则是指商业银行在业务活动中应尽可能避免资产、收入、信誉及其他经营发展的条件遭受损失。

3.流动性原则。流动性原则是指商业银行应重视具备足以随时满足存户兑付现金及重要厂商获得贷款要求的能力。

4 问答题 1分

一、题目

试述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及其改革

二、背景与答题要求

在开放经济中,各种国际交易都离不开货币的兑换。为了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维护金融稳定,各国都必须作出选择,制定适合本国实际的汇率制度。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币汇率制度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和变革的过程。党的十八大提出,我国坚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随着外向型经济发展和走出去战略的进一步实施,我国也必须继续对人民币汇率制度进行改革和完善。

请按以下层次回答问题:

(一)我国现行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二)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方向

(三)影响汇率变化的主要因素

查看答案 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一)我国现行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我国于 2005 年 7 月 21 日,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是介于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中间的汇率制度。

(二)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方向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方向是浮动汇率制。一般而言,经济规模越大、国际贸易的依存

度越高、进出口商品结构与贸易对象越广泛、与国际金融市场联系越密切、各国间通货膨胀率的差异越大,就越倾向选择浮动汇率制度。长期而言,金融全球化对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的干扰越来越突出。人民币汇率必须随着国际市场的变化而变化,实行浮动汇率制度。

(三)影响我国汇率变化的主要因素。

1.国际收支状况。当一国国际收支顺差时,该国货币有升值趋势;当一国国际收支逆差

时,该国货币趋于贬值。

2.通货膨胀率差异。通货膨胀意味着该国货币代表的价值量下降,发生货币对内贬值。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货币对内贬值必然引起对外贬值。

3.利率差异。如果一国的利率水平相对于他国提高,资金的收益上升就会刺激国外资金

流入增加,由此改善资本账户,提高本国货币的汇价;反之,如果一国的利率水平相对于他国水平下降,则会恶化资本账户,造成本币汇率下跌。

4.经济增长率差异。当一国经济增长率较高时,意味着收入增加,从而进口需求增加,

另一方面,高的经济增长率往往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使生产成本降低,从而使本国产品的竞争力增强,有利于出口。净影响要看两方面作用的力量对比。

5.中央银行干预。各国货币当局为保持汇率稳定,或为操纵汇率的变动以服务于某种经

济政策的目的,都会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如在外汇市场买进或卖出外汇,或发表影响外汇心理预期的声明等。

6.预期因素。随着国际货币流动的规模日益庞大,预期因素对汇率的影响越来越大。当一国被预期利率比别国降低或者经常项目发生逆差等不利因素时,该国的货币就会在市场大量被抛售,其汇率就会下跌;反之其汇率就会上涨。

5 问答题 1分

一、题目

试述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中应避免一些倾向的原因

二、背景与答题要求

我国经济一定程度上仍然受到计划机制影响,在此背景下,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必然是一项艰巨复杂、循序渐进的系统工程。从近10多年的实践来看,在建立多层次资 本市场体系中,有一些倾向是应注意避免的。

请从以下三个方面回答问题:

(一)避免单纯追求建立全国统一市场的原因

(二)避免运用行政标准规范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发展的原因

(三)避免由行政部门承揽市场微观主体的非系统性风险的原因

查看答案 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一)避免单纯追求建立全国统一市场。"大、一、统"是计划经济的突出表现之一。 要避免运用行政机制建立多层次的全国性资本市场的现象发生,根据经济发展、企业经营 和投资者的需求,按照市场机制的原则,建立全国性市场和区域性市场结构比较合理、有 形市场和无形市场功能互补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需要注意解决三个问题:(1)应避 免运用财政资金(或由行政机制安排的资金)投资建立证券交易市场,鼓励会员机构和 民间资金投资建立证券交易市场;(2)应避免从方便行政管理出发将证券交易市场的组 织机构行政化,尤其是不应安排它们的行政级别、将它们纳入行政管理系统和运用行政机 制管理它们的人、财、物;(3)应避免从"有形化"的行政思维出发,只建立有形市场, 禁止或取缔无形市场。

(二)避免运用行政标准规范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发展。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需要规范化,这是没有疑义的。但在目前中国条件下,实际上存在着三类不同的"规 范",由此,如果不弄清这些规范的内涵,很容易在"规范化"的过程中发生越来越不规 范的现象。

1.计划经济的规范和市场经济的规范。无庸赘述,计划经济规范与市场经济规范是 两类性质、取向和标准完全不同的规范。中国经济在处于体制转换过程中,这意味着计划 经济的影响依然相当深刻。近10年来,中国资本市场在"规范化"中发生的许多现象实 际上是计划机制的产物。资本市场属市场经济范畴,只能用市场机制的标准予以规范,因 此,不能用计划经济的标准来规范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建立。

2.制度规范和机理规范。中国的经济体制尚处于深化改革过程中,这意味着随着市 场经济的成长和相关条件的变化,法律法规的进一步修改完善将是不可避免的,但由于有 关法律的修改完善常常滞后于实践,同时,相当一些新的实践活动又缺乏现有法律的规 定,由此,在运用现有法律法规来规范市场主体活动的过程中,是强调市场机理的要求还 是刻板地强调制度条款?从发展角度看,凡是不符合市场机理的制度条款最终将被修改,所不同的是,如果继续贯彻带有明显计划机制性质的制度,不仅要继续付出巨大的经济成 本,而且将严重延缓市场创新的展开。

3.单一市场规范和多层次市场规范。不同层次的资本市场首先依不同的发行标准、 上市条件和交易规则而划分,由此,多层次的资本市场直接意味着有着多层次的发行标 准、上市条件和交易规则,在这个系统中,用任一层次的市场规则来看待另一层次的市场 规则,都可以得出"对方是不规范的"结论,由此,提出了一个问题:是运用单一市场 规则来规范多层次资本市场活动,还是运用多层次市场规则来分别规范对应层次的资本市场活动?

(三)避免由行政部门承揽市场微观主体的非系统性风险。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必然存在着各层次资本市场的风险。对市场主体来说,风险可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 风险。系统性风险具有影响各个微观主体的效应,非系统性风险则是单个或部分微观主体 所面临的风险。对行政监管部门来说,防范和化解市场风险的重心在于防范和化解系统性 风险,而不在于防范和化解包括非系统性风险在内的一切市场风险,与此对应,非系统性 风险应由各个微观主体各自承担。在承揽非系统性风险的条件下,行政监管部门难免陷入 处理各种不分巨细的繁杂事务中,无法集中精力建设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或者出于担 心包括非系统性风险在内的各种风险发生,不敢大胆地展开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建设。

6 问答题 1分

一、题目

试述财政支出规模、结构的内涵及支出结构的改革措施

一、背景与答题要求

财政支出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社会资源配置活动。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12年3月5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今年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保持适度的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在财政支出规模扩大的同时,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突出重点,更加注重向民生领域倾斜,加大对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就业、社会保障、保障性安居工程等方面的投入。更加注重加大对“三农”、欠发达地区、科技创新和节能环保、水利、地质找矿等的支持。更加注重勤俭节约,进一步降低行政成本。

请按以下层次回答问题: (一)财政支出规模、财政支出结构的内涵

(二)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因素

(三)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改革措施

查看答案 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一)财政支出规模、财政支出结构的内涵

财政支出规模,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政府通过财政渠道安排和使用的财政资金的绝对量和相对量,是根据一定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和政府职能实现的要求等因素测算和完成的政府集中性支出的数量反映。财政支出结构是指不同类别、不同性质的支出占财政支出总量的比例及相互间的比例关系。财政支出结构不仅反映了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以及政府职能和公共政策的重点,更是国家调节经济与社会发展、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政策工具。

(二)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因素

一定时期财政支出规模的变动,涉及多种复杂因素,同当时的政治经济条件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甚至国情都有密切的联系。概括起来,财政支出主要受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影响:

1.经济因素。经济因素主要指经济发展的水平、经济体制的选择和政府的经济干预政策等因素。财政支出的增加在某种程度上是由经济发展水平引起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直接决定着剩余产品率的高低,剩余产品的多少也直接决定着能供财政分配的数量的多少,因而,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财政支出的规模。

2.政治因素。政治因素对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府的职能范围。政府职能范围决定了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也因此决定了财政支出的范围和规模。二是政局是否稳定。政局是否稳定对一国国防支出、国家安全支出,治安经费和社会管理费用等影响很大,进而对支出规模产生影响。三是政体结构的行政效率。

3.社会因素。由于财政是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因此财政支出规模必然要受社会性因素的影响。如人口状态、文化背景等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财政支出规模。

(三)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改革措施

1.从科学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国财政支出结构改革,一要稳步退出一般性竞争领域和生产流通环节;二要加大对具有公共物品属性的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等环节的投入,以促进自主创新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三要通过支出政策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实行有利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财政支出体制。

2.从建立和谐社会的角度来看,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改革,一要按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科学确定财政支出的范围和结构,缩减用于行政管理的政府投资与消费支出,加大以对民生为主的社会建设的财政投入。二是要按统筹城乡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进一步扩大财政支出的覆盖范围,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城乡各地。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三农”的财政投入,加大中央财政对农村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和基础设施的补助力度,切实改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三是考虑到社会转型期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现实,继续完善有利于社会弱势群体的财政投入机制,通过加强对教育、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投入,为弱势人群向上流动创造条件。

3.从平衡财政职能和满足社会发展要求的角度,我国政府应当更多地关注再分配问题,相应收缩购买性支出、扩大转移性支出的比重,并使财政支出向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倾斜。在处理投资性支出与消费性支出的关系时,一方面要控制并调减投资性支出的规模,另一方面要注意投资性支出要有保有压。严格控制公共资本流向一般竞争性领域和行政事业部门的基本建设,保证社会对基本公共设施的投入需求。在消费性支出上,从严控制行政性公共消费,突出预算保证重点,

使有限的资金用于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与就业、“三农”、自主创新、环境保护等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和与民生有关的支出上。

4.从我国既定财力约束角度来看,必须注意突出财政政策的实施重点,确立财政支出的目标人群和重点投向。从原则上界定哪些社会群体(如老年人、失业者)、哪些事项(如环境保护、科技创新)应作为重点支出对象,通过扩大何种类别的支出(如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环境保护支出、科技支出等)或相应缩减何种类别的支出(如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固定资产投资支出等)来达到目标。

7 问答题 1分

一、题目

试述“十二五”时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财税体制改革的要求

二、背景与答题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AI 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提出,“十二五”时期应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这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按照这一总体思路,

《纲要》也提出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的具体要求,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健全公共财政体系,完善预算制度和税收制度,积极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请按以下层次回答问题: (一)现行财税体制存在的问题

(二)“十二五”时期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三)“十二五”时期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查看答案 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一)现行财税体制存在的问题

现行财税体制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不够清晰,省以下财政体制尚需完善;预算完整性和透明度有待提高,财政管理需进一步加强;税制结构不尽合理,地方税体系建设相对滞后等,迫切需要通过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时期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明确方向,服务大局。把科学发展观切实贯穿于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全过程,进一步健全公共财政体系,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发展,为推动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提供体制保障,努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2.整体设计,协调联动。妥善处理政府与纳税人、中央与地方、政府与社会、财政与金融、财政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关系,统一规划,全面设计,综合配套,协调推进,加强各项财税改革之间以及财税改革与其他改革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改革合力。

3.积极稳妥,循序渐进。既抓住机遇,突出重点,加大改革力度;又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精心谋划,远近结合,分步实施,成熟一项推出一项,确保改革平稳有序进行。

(三)“十二五”时期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1.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合理界定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和支出责任。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明确政府和市场作用边界的基础上,按照法律规定、受益范围、成本效率、基层优先等原则,合理界定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和支出责任,并逐步通过法律形式予以明确,力争首先在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划清中央与地方的支出责任。同时,结合推进税制改革,按照税种属性和经济效率等基本原则,研究进一步理顺政府间收入划分,调动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完善中央对地方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科学设置、合理搭配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发挥好各自的作用。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加大对中西部地区转移支付力度,优先弥补禁止和限制开发区域的收支缺口,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积极扶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分类规范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并从监管制度、技术操作等方面着手,进一步提高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效益。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规范省以下财政收入和政府支出责任划分,将部分适合更高一级政府承担的事权和支出责任上移。强化省级政府在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支出责任,提高民生支出保障程度。在注意处理好与现行行政管理体制和其他经济管理权限关系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方式改革。强化乡镇财政管理,因地制宜深化乡财县管改革。加快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把加强县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财力保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满足县级基本财力保障需要,实现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为目标,在中央和省级财政加大支持力度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和完善奖补机制,力争在“十二五”前三年基本建立起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十二五”后期逐步提高保障水平。

2.完善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制度,提高预算完整性和透明度。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健全公共财政预算,提高公共财政收入质量,增加公共服务领域投入,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强化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提高基金预算的规范性和透明度。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政策,扩大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试行范围,加快推动地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工作。规范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扩大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编报范围。取消预算外资金,将所有政府性收入纳入预算管理。健全预算管理制度。深化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完善支出标准体系,加强项目库建设,夯实预算编制的基础。继续规范预算编制程序,细化预算内容。建立完善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结余结转资金管理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有机结合的制度。进一步增强地方预算编制的完整性。加强预算执行管理。依法加强税收征管,强化非税收入管理,建立规范的收入管理体系。完善各单位部门预算执行管理制度,健全预算支出责任制度,提高预算支出执行的均衡性和效率。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等制度改革。建立健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完整规范的预算公开机制。在完善预算编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公开范围,细化公开内容。结合修订预算法,明确预算公开的原则和主体,完善预算信息披露制度,强化预算公开责任制度,加快预算公开的法制化、规范化进程。

3.推进税制改革,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税收制度。按照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原则,进一步优化税制结构,公平税收负担,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强化税收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在实施和完善消费型增值税的基础上,结合增值税立法,稳步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相应调减营业税等税收,从制度上解决货物与劳务税收政策不统一问题,逐步消除重复征税,促进服务业发展。合理调整消费税范围和税率结构,充分发挥消费税促进节能减排和引导理性消费的作用。完善企业所得税制度,鼓励科技创新。全面改革资源税,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开征环境保护税,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充分发挥税收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实施个人所得税改革,逐步建立健全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加大对高收入者的调节力度。完善消费税制度,进一步发挥其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按照强化税收、规范收费的原则,继续推进费改税,研究推进房地产税改革,完善财产税制度。按照适当提高社会保障统筹级次的要求,健全社会保障筹资机制。逐步健全地方税体系。在统一税政的前提下,赋予省级政府适当税政管理权限,培育地方支柱税源。中央集中管理中央税、共享税的立法权、税种开征停征权、税目税率调整权、减免税权等,以维护国家的整体利益。对于一般地方税税种,在中央统一立法的基础上,赋予省级人民政府税目税率调整权、减免税权,并允许省级人民政府制定实施细则或具体实施办法。

8 问答题 1分

一、题目

简述 2006 年《企业会计准则第 18 号一所得税》规定的所得税会计的核算程序

二、背景与答题要求

在我国所得税会计准则中,采用了资产负债观,要求企业根据未来期间经济利益流入、流出情况对相关资产、负债等进行确认与计量。采用资产负债观确认的收益比按照收入费用观确认的收益更为全面,对使用者也更加有用,因为它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评价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的财务状况和未来现金流量,提高预测价值。

请从以下三个方面回答问题:

(一)关于所得税性质的收益分配观和费用观

(二)基于资产负债观的企业收益计算公式

(三)所得税会计核算的程序

查看答案 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一)对于所得税的性质,国际上存在两种观点:收益分配观和费用观。

收益分配观认为:企业向政府缴纳的各种税金,与向投资者分配的利润或现金股利一样,具有利润分配的性质,是企业的一项利润分配。区别仅在于分配的对象是国家政府而已,是国家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参与企业利润分配的所得。

费用观则认为:企业向国家政府缴纳的各种税金与企业其他支出一样,均属于费用性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和世界上的一些主要国家均将所得税作为费用处理,在计算净利润前扣除。

(二)资产负债观认为,企业的收益是期末比期初净资产的净增加额。用公式表示如下:

收益=(期末资产-期末负债)-(期初资产-期初负债)

(三)所得税会计的核算程序

(1)确定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

(2)确定资产和负债的计税基础

(3)确定暂时性差异

(4)计算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额或转回额

(5)计算当期应交所得税

(6)确定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

9 问答题 1分

政府采购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

论述层次:

(一)政府采购的含义

(二)政府采购的基本特征

查看答案 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一)政府采购,也称公共采购,是指各级政府及其所属实体为提供社会公共产品和 服务及满足自身需要,在财政的监督下,以招标方式从国内外市场上为政府部门或所属公 共部门购买所需商品和服务的经常性活动。

(二)政府采购有如下的基本特征:(1)政府采购资金来源的公共性。政府采购资金 来源于政府财政拨款,即由纳税人的税收所形成的公共资金。(2)政府采购的非赢利性。 政府采购的目的不是为了赢利,而是为了实现政府职能和公共利益。(3)政府采购的管 理性。现代国家都制定了系统的政府采购法律和条例并建立了完善的政府采购制度,政府 采购活动几乎毫无例外地在严格的法律和管理限制下进行。(4)政府采购的公开性。政 府采购的有关法律和程序都是公开的,采购过程也是在完全公开的情况下进行的,一切采 购活动都要做出公共记录,所有的采购信息都是公开的。(5)政府购的政策性。公共 支出管理是国家管理经济的一个重要手段,而作为公共支出管理一个重要执行环节的政府 采购,必然承担着执行国家政策的使命。(6)政府采购的广泛性与复杂性。政府采购对 象从汽车、家具、办公用品到武器、航天飞机等无所不包,涉及货物、工程和服务等各个 领域。(7)政府采购数额的巨大性。政府始终是各国国内市场最大的用户。

10 问答题 1分

试述政府收入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分税制改革

背景与答题要求

审计署20××年第××号公告显示,县级财政性收入结构不尽合理,54个县上年实现的财政性收入中,非税收入占60.45%;县级财政对上级转移支付依赖度较高,54个县上年的公共财政支出中,有49.39 %来自于上级转移支付,其中中西部45个县的这一比例达61.66%。

同年的审计工作报告指出:从政府间事权和中央与地方的财权划分看,目前事权划分不明确,中央和地方共同承担了许多事项的支出责任,教育、卫生、支农等支出责任尚不够明确。地方税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地方各级税收收入不能满足其当年公共财政支出的一半。

请按以下层次回答问题:(一)我国现行政府收入体系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二)分析我国在政府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对进一步完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建议

查看答案 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一)我国现行政府收入体系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现行政府收入体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直接税和间接税结构不合理,直接税比重偏低;政府收入与政府资产负债统计不匹配;非税收入比重偏高;地方政府收入结构不合理,隐性债务风险较大;政府收入中,专款专用的比重较高;国有资本(资源)收入有待提高;政府各项收入的预算管理模式有待改善。

(二)分析我国在政府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各级政府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存在的问题:第一,政府间事权划分以及相应的支出责任范围的划分缺乏可操作性的法律依据;第二,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事权划分缺乏稳定性和规范性;第三,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事权存在干扰行为,即经常会出现“中央政府出台政策,而地方政府负责买单”的现象;第四,有些地方政府之间的事权支出外部效应问题尚未得到解决。

(三)对进一步完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建议。

1.应完善政府间的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明确划分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的事权范围,按照责权利对称原则,将地方各级政府事权与支出责任安排重心适当上移。对各项事权进行梳理,将事关全局性的支出责任归于中央政府,而事关局部地区利益的支出归于地方政府。具体而言,应适度加强中央事权和支出责任,国防、外交、国家安全、关系全国统一市场规则和管理等作为中央事权;部分社会保障、跨区域重大项目建设维护等作为中央和地方共同事权,逐步理顺事权关系;区域性公共服务作为地方事权。中央和地方按照事权划分相应承担和分担支出责任。中央可通过安排转移支付将部分事权支出责任委托地方承担。对于跨区域且对其他地区影响较大的公共服务,中央通过转移支付承担一部分地方事权支出责任。

2.给予地方政府适当的税收立法和管理权限。应该对不同税种采取不同的税收立法权限:对诸如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增值税等对宏观经济影响较大的税种,立法权应该集中在中央;对于对地方经济影响较大,而对宏观经济整体影响不大的税种,例如财产税类,立法权应该下放给地方。

3.合理确定地方税收收入规模,构建地方税的主体税种。加快地方税制改革,完善地方税制体系,根据财政支出状况和其他自身情况确定地方税收收入占地方GDP的比例。在不影响税收负担的前提下,积极推进财产税体系的改革,大力发展和培植财产税,推动开征完善的环境税,使其成长为地方税的主体税种。

其他考生还关注了更多>

相关题库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