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等级:
发布时间: 2021-09-06 15:09
扫码用手机做题
一、题目
试析某企业的经营风险、经营杠杆、财务风险和财务杠杆
二、背景与答题要求
某企业产品的市场需求变动性很大,产品销售价格的变动性也很大。同时该企业的固 定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比较高。该企业的资本构成是:债务资本占 70%,普通股占 30%。 请从以下四个方面回答问题: (一)简述经营风险的涵义,并简单判断该企业经营风险的大小
(二)简述经营杠杆的涵义,并结合该企业的情况简述经营杠杆与经营风险的联系
(三)简述财务风险的涵义,并简单判断该企业财务风险的大小 (四)简述财务杠杆的涵义,并结合该企业的情况简述财务杠杆与财务风险的联系
本题解析:
(一)经营风险是指由于经营上的原因导致的风险,即未来的息税前利润的不确定性 (是指企业未使用债务时经营的内在风险)。市场需求、销售价格、成本水平、对价格的 调整能力、固定成本等因素的不确定性影响经营风险。该企业经营风险比较大。
(二)经营杠杆是指由于固定成本的存在而导致息税前利润变动率大于产销量变动率 的杠杆效应(是指在某一固定成本比重的作用下,销售量变动对息税前利润产生的作 用)。由于经营杠杆对经营风险的影响最为综合,因此常被用来衡量经营风险的大小。一 般来说,在其他因素一定的情况下,固定成本越高,经营标杆系数越大,企业经营风险也 就越大。该企业固定成本比重越高,经营杠杆程度越高,因而经营风险也越大。
(三)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经营活动过程中与筹资有关的风险,尤其是指在筹资活动 中利用财务杠杆可能导致企业股权资本所有者收益下降的风险,甚至可能导致企业破产的 风险(是指全部资本中债务资本比率的变化带来的风险)。该企业财务风险比较大。
(四)财务杠杆指由于固定财务费用的存在而导致普通股每股收益变动率大于息税前 利润变动率的杠杆效应(是指债务对投资者收益的影响)。财务杠杆会加大财务风险,企 业举债比重越大,财务标杆效应越强,财务风险越大。该企业资本结构中的负债所占比例 越高,财务杠杆水平越高,财务风险也越大。
一、题目
试述政府会计改革的意义与对策
二、背景与答题要求
随着我国政府职能转换、财政体制改革深化、政府绩效评价制度建设以及对政府监督的加强,对反映政府
经济活动的政府会计信息提出了更高要求,而我国现行政府会计模式与当前改革开放的形势要求明显不相适应。
这就需要我们对现行政府会计进行改革,并通过改革逐步建立起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公共管理需
要的政府会计体系。
请按以下层次回答问题:
(一)政府会计的含义
(二)现行政府会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政府会计改革的基本思路
本题解析:
(一)政府会计的含义
所谓政府会计,是指反映、核算和监督政府单位及其构成实体(以下统称为政府单位)在使用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过程中财务收支活动的会计管理体系。政府会计是把所有政府单位及政府构成实体作为一个履行受托责任(受纳税人委托)整体,即财务报告主体来看待,可以全面、系统地反映其预算执行情况、资金运用活动、财务管理业绩,是政府推进科学民主决策,实施正确的财政政策和宏观调控的信息基础。
(二)现行政府会计存在的问题
1.不能适应财政体制改革的需要,建立公共财政,实行部门预算,建立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和国库单一账户制度等,都是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这些改革措施的实行,预算会计制度适应不了。现行预算会计制度不能真实、完整地核算和反映实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后出现的新业务。
2.不能从财务的角度全面反映政府的财务状况。政府会计信息不完整、透明度不够,缺乏完整的反映政府财务状况的财务会计报告。我国的预算会计遗漏了重要的政府财务活动内容。(1)政府对国有企业、国有控股公司投出的资本,仅列为"一般预算支出",不反映投资形成的产权;国有资产出售、转让所得,列为"一般预算收入",不反映政府投资资产的减少,(2)行政单位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不反映其损耗价值。(3)目前社会保障基金的会计核算是按照专门制定的《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进行的,这一制度目前独立于预算会计制度之外,在预算会计报表中只是笼统地反映当年财政对基金的拨款支出,而不能反映社会保险基金的运作情况。
3.现行会计制度在防范财政负债风险方面存在严重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不能全面、完整地反映政府的债务,财政负债核算的范围过窄。财政负债信息披露不完整、不真实。
4.现行政府会计反映的信息不充分。
5.现行的预算会计模式只是体现了簿记作用,没有发挥会计应有的监督作用。
6.不能向公众和监督部门提供更多的政府会计信息。
7.整个体系不利于与国际惯例比较研究。
(三)改革现行的政府会计的基本思路
1.构建政府会计目标。政府会计目标的设计应能帮助政府履行公共受托责任,把目标建立在强调公共受托责任的逻辑起点之上。
2.政府会计的记账基础应向权责发生制转变。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权责发生制有利于对资产的持续管理。(2)权责发生制能全面反映政府债务。(3)权责发生制能完整地反映政府部门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成本。
3.会计主体区分为会计记账主体和会计报告主体。在我国政府会计主体概念选取时,必须从有利于实现评价财务受托责任的报告目标和加强政府财务资源管理、规范政府财务行为的双重角度出发,把会计主体区分为记账主体和报告主体。
记账主体又可称为核算主体,是从会计核算的角度来界定会计主体,主要解决单位业务核算及确认入账的范围问题。报告主体一般从财务报告的目标和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出发,以主体理论为基础确定。所以财务报告主体的核心通常是各级政府。
4.逐步完善政府财务报告的披露内容。
(1)增加政府层面财务报表和基金层面财务报表。(2)增加管理层的阐述与说明。
(3)增加现金流量表。
一、题目
试述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二、背景与答题要求
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推进人人平等享受社会保障的制度建设将成为未来民生建设的重要内容。鉴于我国国情,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将是一项长期、艰巨和复杂的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请按以下层次回答问题: (一)社会保障的内涵
(二)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现状及主要问题
(三)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发展的思路
本题解析:
(一)社会保障的内涵
社会保障,就是政府和社会为了保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依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
对劳动者和社会成员因年老、伤残、疾病而丧失劳动能力或就业机会,或因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等原因面临生活困难时,通过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提供物质帮助和社会服务,以确保其基本的生活需要。现代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保障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
(二)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现状及主要问题。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不断完善,覆盖范围迅速扩大,筹资机制更加健全,各级财政
对就业和社会保障以及卫生事业的财政投人不断增加,目前社会保障制度及体系状况包括:(1)建立了以养老、失业保险为主,包括医疗、工伤、生育等保险项目及社会救济、抚恤等在内的社会保障总体框架;(2)确定了多渠道、多层次兴办社会保障的方针;(3)提出了社会保障费用要由国家、集体和个人三方共同负担的社会保障原则;(4)探索出了社会保障要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金运行模式。但是,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存在诸如覆盖面不全、基金收缴困难、城乡间地区间社会保障待遇差距较大、社保基金财务管理体制不健全等问题。
(三)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发展的思路。
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需要做好推进覆盖全体居民人口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扩大保障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等几方面的工作:
1.进一步完善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制度。健全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为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创造条件;同时改革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制度,努力实现城镇企业和机关事业的单位养老金制度的逐步统一,差别待遇可以通过补充养老金体现。基本养老保险费用要由国家、企业和个人共同承担。此外,还应积极推动和发展商业保险和社会互助作为社会保险的补充。这是我国养老保险改革的基本方向。
2.进一步深化失业保险制度改革。失业保险制度改革是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重点之一,
也是解决当前国有经济问题、促进整个社会稳定至为关键的一项措施。改革的基本方向是:首先要拓宽范围,即为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推动企业调整结构和经营机制的转换,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和社会稳定,失业保险的实施范围应扩大到城镇各级各类企业及其职工。其次,根据权益与义务相对等的原则,参加失业保险的职工须相应缴纳一定的失业保险费。再次,合理确定失业救济的发放标准和期限。失业救济金发放主要解决失业人员基本生活,标准过高,不仅国家和企业负担不起,而且也不利于失业人员再就业。失业救济时间也不能长,一般以一年为限。另外,政府要组织好再就业工程,也就是要广泛利用社会力量开展职业介绍、就业培训、生产自救,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
3.进一步推动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其目标是逐步建立起医疗费用由多方筹集,统分结合,既能保证职工基本医疗,又有利于合理利用医疗卫生资源、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的科学有效的医疗保障管理机制。
4.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首先,要健全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其次,对居民的生活补助标准不能高,既需要严格界定最低生活标准,也需要考虑当地的财政承受能力。再次,要注意与其他有关制度相衔接。在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时,还要与企业最低工资、与下岗职工分流安置和再就业工程的生活补助、与失业救济等结合起来,既要保障最低基本生活,同时也防止重复补助,增加财政负担。结合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探索建立城市老年养老保障制度,逐步将未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城市老年人口纳入社会养老体系。
5.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保体系。一是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二是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提高农村人口医疗卫生和健康保障水平;三是建立并落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四是逐步建立务工农民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农民工的工伤、医疗和养老保障等问题;最后继续探索和完善稳定的筹资机制,进一步规范、完善财政补助资金拨付办法,同时,形成科学规范的补偿方案,逐步扩大农民受益面,不断提高农民的受益水平。
一、题目
试述融资租入设备的会计处理
二、背景与答题要求
东北老工业区某上市公司发布公告,经董事会审议,公司于当年 1 月与租赁公司签署了《融资租赁合同》。公司将现有部分数控机床以“售后回租”方式向租赁公司办理融资租赁业务,融资金额为 2 亿元人民币,融资期限为 4 年。该公司认为,融资租赁有利于优化公司资产负债结构、盘活公司现有资产,缓解流动资金压力。
请按以下层次回答问题: (一)市场秩序的涵义
(二)市场秩序形成的内在机制
(三)市场秩序形成的外部约束
(四)市场监管的含义
(五)市场监管的主要方法
本题解析:
(一)市场秩序的涵义
市场秩序是指市场运行的内在规律、体现这些规律和社会经济管理要求的外部规则以及由这些规律和规则的共同作用所决定的市场运行状态。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市场秩序反映市场运行的内在规律,这种规律称之为市场机制;二是市场秩序必须由体现市场运行规律和社会经济管理要求的外部规则来维持,这种规则称之为市场规则;三是市场秩序是由市场机制和市场规则的共同作用所决定的一种市场活动状态,称之为交易秩序和竞争秩序。
(二)市场秩序形成的内在机制
(1)价格机制的调节作用;(2)竞争机制的选择作用;(3)激励机制的推动作用;
(4)破产机制的整合作用。
(三)市场秩序形成的外部约束
(1)法律规则的强制性;(2)政策规则的指导性;(3)行业规则的自律性;(4)伦理规则的制约性。
(四)市场监管的含义
所谓市场监管就是国家权力机关凭借其社会经济管理职能,运用经济、行政、法律和社会组织等手段,对市场上的商品交易与流通活动进行组织、计划、调控和监督活动,以实现国家调控经济和维护市场秩序的目的。
(五)市场监管的主要方法
1.行政手段。行政手段是指国家行政管理机关依靠其行政权力或权威,通过发布市场监管的政令、条例、文件和其他行政措施,对市场经济活动进行直接干预和控制的一种监管方法。其主要途径有:(1)国家通过制定和发布行政命令、政策、规定、条例等来监管市场;(2)市场行政管理机关通过行政监督来督促市场监管客体贯彻执行国家的方针和政策;(3)市场行政管理机关通过运用行政手段对市场交易活动中的违法违章行为进行查处。
2.法律手段。法律手段是指国家根据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通过立法和司法确定市场运行的规范,调整市场主体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一种监管方法。市场监管的法律手段主要是通过市场立法和市场执法来实现的。市场立法解决的是有法可依的问题,而市场执法则是解决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和违法必究的问题。市场立法是市场执法的前提,市场执法是市场立法在市场运行中的实现。
3.其他手段。包括思想教育手段,指市场监管组织和宣传教育机构为实现市场监管目标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对市场行为主体进行的舆论宣传和思想教育工作,以影响市场主体的思想和行为,保证其正确遵守市场监管法律法规,约束自己的行为。
综上所述,不同的市场监管手段,具有不同的功能和效用范围,并且以各自不同的形式发挥其监管作用,从而对市场运行产生不同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每一种市场监管手段在某一特定领域产生的,因而对错综复杂的市场活动过程,都表现出各自的局限性,如果只运用其中的某一种监管手段,即使是最重要的手段,要实现市场监管目标都是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因此,各种市场监管手段只有相互配合,取长补短,形成系统的合力,才能够有效地发挥系统监管的作用。
一、题目
试述企业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法与权益法
二、背景与答题要求
企业持有长期股权投资,享有对被投资企业决策进行表决的权利和分享利润及剩余权益的权利。长期股权投资在持有期间,根据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的影响程度不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分别采用成本法与权益法两种方法进行核算。
请按以下层次回答问题: (一)简述成本法与权益法的适用范围
(二)简述成本法核算的要点
(三)简述权益法核算的要点
本题解析:
(一)简述成本法与权益法的适用范围
按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 2 号--长期股权投资》的规定,采用成本法核算的包括:一是企业持有的对子公司投资,二是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并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采用权益法核算的包括:一是对合营企业投资,二是对联营企业投资。
(二)简述成本法核算的要点
采用成本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或追加投资时,按照初始投资或追加投资的成本增加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现金股利或利润中,投资企业按应享有的部分确认投资收益。
(三)简述权益法核算的要点
在权益法下,长期股权投资的后续计量反映被投资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变动。当被投资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因受某些交易或事项的影响发生变动时,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相应发生变化。按照权益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其一般的核算程序为:
首先,初始投资或追加投资时,按照初始投资成本或追加投资的投资成本,增加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其次,比较初始投资成本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对于初始投资成本大于取得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两者之间的差额不要求对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进行调整;对于初始投资成本小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的,应对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进行调整,计人取得投资当期的营业外收入。
再次,持有投资期间,随着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变动相应调整增加或减少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并分别情况处理:对属于因被投资单位实现净损益产生的所有者权益的变动,投资企业按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或应分担的份额,增加或减少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同时确认当期投资损益;对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以外其他因素导致的所有者权益变动,在持股比例不变的情况下,按照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或应分担的份额,增加或减少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同时确认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最后,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利润或现金股利时,投资企业按持股比例计算应分得的部分,冲减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一、题目
试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二、背景与答题要求
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在此阶段,国家的物质基础相对薄弱,生产力发展水平也相对落后。与此相适应,国家在生产关系方面还不能实行单一形式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多种形式的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还需要长期存在。在这种情况下,明确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找到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合理形式,对于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促进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迅速提高,就显得十分重要。
请按以下层次回答问题:(一)什么是社会主义公有制
(二)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三)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四)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其他实现形式
本题解析:
(一)什么是社会主义公有制
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指生产资料归社会主义劳动者共同所有和支配的所有制形式,在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的具体形式主要有全民所有制与集体所有制。
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是生产资料归全体劳动人民共同占有的一种公有制形式。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是由城乡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形式。集体所有制按其所在的地域可以划分为农村集体所有制和城镇集体所有制。
(二)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公有制经济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这里的优势不单指数量上的优势,更包括公有资产在质量上的优势地位。公有制为主体,是指各种形式的公有制经济整体,是针对国民经济整体而言的,并不要求国民经济的每_个部门、每一个地区、每一个企业都必须以公有制为主体。
2.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前
主要依靠政府的引导,在实行市场经济,政府逐渐减少行政干预以后,公有制经济就有必要也有义务引领国内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公有制经济掌握着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有利于减少经济波动,克服市场失灵,维持宏观经济的稳定。
3.在市场竞争中提高公有制经济的质量。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必须依靠自身的比较优势,提高公有制经济的整体质量。公有制经济不应长期依靠国家的特殊政策来发展,只有在竞争中不断增强其活力,才能在与其他各种经济成分的共同发展中,真正坚持其主体地位。
(三)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股份制是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股份制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企业赢得市场竞争优势的一种有效组织和运营方式。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
(四)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其他实现形式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大生产,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而且应当大胆试验和采用。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一些新的公有制实现形式不断出现,如承包制、租赁制、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委托经营制等,只要能够提高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和效率,都可以采用。
国有经济中的国有独资企业、国家控股的股份制企业等,都是公有制的重要实现形式。今后,要以提高国有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核心,进一步探索国有经济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继续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推进转换经营机制,进一步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健全现代产权制度,不断改善国有企业资本结构和组织形式。
在国有经济不断壮大和非公有制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集体经济的改革和发展显得尤
为迫切。要积极探索股份合作、联合、联营等多种发展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促进集体经济与社会资本结合,推动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在农村集体经济中,要在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基础上,发展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发展各种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提高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
混合所有制经济在我国具有广泛而深厚的社会经济基础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有利于多种所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必须对关键部门和重要企业保持公有资本的控制力。在国有和集体参股的股份公司中,国有和集体方也要积极发挥作用,引导和监督企业的生产经营,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成分。
股份合作制是集股份制与合作制形式的优点于一体的公有制实现形式。股份合作制企业以劳动联合为基础,职工共同占有和使用生产资料,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同时职工又是出资人,实现了劳动联合与资本联合的统一。股份合作制已成为国有小企业和集体企业重要的资本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
一、题目
试述合理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二、背景与答题要求
甲公司是一家食品生产企业,所在行业市场竞争比较激烈。近期,整个行业遭受了信任危机,主要原因是行业内某家公司用化工原料冒充食品添加剂加工生产食品被曝光。这一事件对整个行业都敲响了警钟。在甲公司近期的一次高层会议上,公司董事长认为,被曝光公司之所以用化工原料冒充食品添加剂,直接原因是为了降低成本,增加利润,实质上是公司财务管理目标不当造成的。这一观点得到董事会的普遍认可,大家都认为应该从这个案例中汲取教训,树立并坚持有利于公司长远发展的财务管理目标。公司的利益相关方对财务管理目标的确定具有重大影响。甲公司在分析利益相关方需求的基础上,确立了“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
请按以下层次回答问题: (一)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内涵和缺点
(二)判断影响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利益相关方的主要标准
(三)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内涵和优点
本题解析:
(一)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内涵和缺点
利润最大化目标是指通过对企业财务活动的管理,不断增加企业利润,使利润达到最大。以利润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的缺点有:
1.利润最大化没有考虑利润发生的时间,没有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
2.利润最大化没能有效地考虑风险问题,可能会使财务人员不顾风险的大小去追求最多的利润。
3.利润最大化往往会使企业财务决策带有短期行为的倾向,而忽视了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判断影响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利益相关方的主要标准
通常有三个标准:
1.必须对企业有投入,即对企业有资金、劳动或服务方面的投入;
2.必须分享企业的收益,即从企业取得诸如工资、奖金、利息、股利和税收等各种报酬;
3.必须承担企业风险,即当企业失败时,都会承担一定的损失。
根据这三个标准,影响财务管理目标的利益相关方主要有:企业所有者、企业债权人、企业职工、政府。
(三)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内涵和优点
企业价值最大化是指通过企业财务上的合理经营,采用最优的财务政策,充分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与报酬的关系,在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上使企业总价值达到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基本思想是将企业长期稳定发展摆在首位,强调在企业价值增长中满足各方利益关系。有以下优点:
1.考虑了取得报酬的时间,并用时间价值的原理进行了计量;
2.考虑了风险和报酬的联系;
3.能克服企业在追求利润上的短期行为,因为不仅目前的利润会影响企业的价值,预期
未来的利润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所起的作用更大。
一、题目
试论我国的城市化与城乡协调发展
二、背景与答题要求
目前我国的城市化正在快速推进,且已取得了重大进展。在这一进程中,城市与乡村 及其相互之间必然出现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如何应对,促使城市与乡村协调 发展,是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请按以下层次对本题论述: (一)城市化的内涵与城市化的过程
(二)我国目前城乡差距的表现与原因
(三)实现我国城乡协调发展的总体思路与具体措施
本题解析:
(一)城市化内涵与城市化过程
1.城市化内涵。城市化就其最一般的含义上讲,是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和经济发展, 乡村分散的人口和非农业经济活动不断地进行空间上的聚集,逐渐地向城市转化的过程以 及城市内部结构逐渐高级化的过程。
2.城市化过程。城市化过程一般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人口和各种生产要素不 断地向大城市集中的过程,称为集中型城市化;二是生产要素由大城市向城郊或中小城市 转移的过程,称为分散型城市化。
(二)我国目前城乡差距的表现与原因
近些年城乡协调发展已经成为中央和地方政府以及学术界关心的热点问题。所谓的城 乡协调发展是指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之间的良性互动、相互促进的平衡发展。城乡协 调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要解决已经影响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城乡发展的失衡问题。新中国成 立以来,我国一直走着一条城乡发展失衡的道路。改革开放以后,市场机制的引入并没使 城乡走上协调发展的道路,相反使得城乡之间在各个方面差距愈拉愈大。城乡之间的差距表现在诸多方面:
第一,城乡居民在收入和生活水平上的差距。改革开放以来,除了在 1978 至 1983 年,我国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曾经一度缩小以外,从 1984 以后,城乡差距一路攀 升,截止 2005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纯收入之比已经到达了 3.22:1,远远 超过了 1978 年 2.57:1 的水平。如果再加上城乡居民在享受政府提供的教育、医疗、卫生等福利保障方面的差距,那么城乡居民之间的差距更大。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城乡差距最大的国家。收入水平直接决定着消费水平,城乡居民之间巨大的收入差 距带来了消费上的失衡,我国农村人口的消费总量占全国消费总量的比重已经从 20 世 纪 80 年代的 53%下降到目前的 25.8%。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水平仅相当于城镇居民的 1/5。
第二,城乡在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方面的差距。在教育方面,农村 2001 年农村小 学师生比例为 23:1,城市为 19:1。农村小学人均经费 900 元,城市为 4015 元。在医疗 上,农村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 13 人,拥有床位 9.3 张,城市则分别为 72 人和 46.6 张。社会保障方面的差距更大,城镇除了部分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外,基本上全部 纳入了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农村除局部地区实行社区养老金制度外,基本没有养老保险;城镇的失业保险覆盖率目前已经达到了 70%以上,农村几乎为 0。在最低生活保障方 面,到 2002年城市基本上实现了应保尽保,而农村除北京、上海、天津、广东等发达地 区外,只有传统的五保制度。
第三,城乡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差距。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每年拿出大量的资金 投入到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当中,我国的城市建设速度很快。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城市 面貌更是日新月异。与城市的飞速发展相比,农村的发展速度则要慢得多。其原因在于: 一方面由于政府一直采取了城市偏向型的发展战略,因此,中央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的投资很少;另一方面,由于政府从农业部门抽取了大量的农业剩余,使得农民自己也无力拿出更多的资金用于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
第四,落后农业与现代工业之间的差距。新中国成立后,受政府发展战略和政策上的 影响,我国在很短的时期内迅速建立起了比较全面的工业体系。与农业部门相比,工业部 门技术进步的速度比较快,一些部门的技术甚至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之下,受资源 与人口等因素的限制,农业部门的生产方式、生产工具则要落后许多。从而形成了两部门 之间强烈的反差。
目前,城乡差距的拉大,城乡发展的失衡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未来的经济增长最主要的 因素之一。因此,实行城乡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实现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目标的必然选择。导 致我国城乡发展失衡的原因很多。具体包括:
第一,建国以后,由于政府采取了城市偏向和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因此,采取工 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税费、储蓄、土地的低价征收等措施从农村攫取了大量的资金,造成 了农村的资源流失。
第二,政府的公共资源分配过度向城市分配。例如,2002 年国家财政支出用于农业 比例只占 7.7%。国家财政用于经济建设的支出中,用于农业与农村的只占 21%。其他用 于教育、卫生等方面的同样如此。
第三,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限制了农民的权利、割断了城乡之间的联系。建国以 来,我国逐步形成了城乡分治的户籍管理制度。这种制度割断了城乡之间的联系,使城镇 和农村各自形成了两个封闭的体系。应该说农民是这种制度最大的受害者,它剥夺了农民 进城务工并获取收入的机会,使得农村沉淀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虽然改革开放以后,户 籍制度有所松动,但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
(三)实现我国城乡协调发展的总体思路与具体措施
所谓的城乡协调发展是指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之问的良性互动、相互促进的平衡 发展。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核心就是促进农村的发展,实现农村地区的现代化。
具体措施包括:第一,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减少农民负担;第二,增加对农村的 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卫生、医疗等方面投入;第三,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进农业 产业化,推动农业科技进入,实现农业现代化;第四,大力发展农村的非农产业,促进农 村劳动力转移;第五,改革户籍制度,鼓励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并给予与城市劳动力平等 的待遇。
试述如何构建公平与效率相互协调的收入分配制度
背景与答题要求
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乎普遍提高,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但是,伴随着经济增长,各种收入分配不公问题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热议,收入分配差距呈现不断扩大的局面。这一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妥善解决,不仅会挫伤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而且有可能引发重大的社会冲突。
请按以下层次回答问题: (一)公平与效率的相互关系
(二)我国目前收入分配差距的基本现状
(三)构建公平与效率相互协调的收入分配制度的政策建议
本题解析:
(一)公平与效率的相互关系
一般而言,效率意味着在既定资源和技术约束下尽可能满足人类需要的运行状况。公平一方面作为人们的价值判断,基本上属于意识形态问题,不同的个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公平观和评价公平的具体标准。然而,公平作为社会成员共有的理念和准则,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历史性和相对性。
对于收入分配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传统的观点认为公平和效率是一对矛盾,过分追求公平会降低效率,而过分追求效率又会影响到社会公平。然而,随着认识的深入,对于收入分配中公平和效率的关系人们又有了新的理解,认为公平和效率之间不是简单的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首先,公平和效率互相依存,互为前提。其次,公平和效率相互促进。
(二)目前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基本现状
目前的收入分配差距,主要表现为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加大和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的扩大,以及不同行业之间存在的收入差距。
(三)构建公平与效率相互协调的收入分配制度的政策建议
具体的政策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1.就政府的职能而言,最重要、最直接的任务就是保证和维持市场的正常运行,以实现并维持收入分配中的机会均等。这是实现公平与效率相互协调的收入分配的重要方面。
2.要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对低收人人群的救助和扶持。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3.由于教育是增强个人劳动能力以及相应地增加收入的根本手段,因此政府改善教育机会的分配是提高中低阶层的收入水平,减少收入不平等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可靠而有效的途径,是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重要措施。
4.健全和完善法律制度建设。只有建立起完善的维护市场经济运行的法律制度,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转型时期的各种寻租活动。同时加大对各类寻租活动的打击力度,对偷漏税、走私、行贿受贿等寻租性活动的经济主体必须实施严厉的惩罚。
5.完善初次分配制度,增加居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6.打破城乡分割的壁垒。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是我国城乡分治的二元管理制度的核心。这种制度极大地限制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因此,必须打破城乡壁垒,让各种生产要素和劳动力在城乡之间享有充分流动的自由和同等的就业机会。
7.强化工会职能,提高普通劳动力在劳资博弈中的地位,使之真正成为维护普通劳动力利益的组织,建立普通劳动力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
试述政府收入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分税制改革
背景与答题要求
审计署20××年第××号公告显示,县级财政性收入结构不尽合理,54个县上年实现的财政性收入中,非税收入占60.45%;县级财政对上级转移支付依赖度较高,54个县上年的公共财政支出中,有49.39 %来自于上级转移支付,其中中西部45个县的这一比例达61.66%。
同年的审计工作报告指出:从政府间事权和中央与地方的财权划分看,目前事权划分不明确,中央和地方共同承担了许多事项的支出责任,教育、卫生、支农等支出责任尚不够明确。地方税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地方各级税收收入不能满足其当年公共财政支出的一半。
请按以下层次回答问题:(一)我国现行政府收入体系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二)分析我国在政府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对进一步完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建议
本题解析:
(一)我国现行政府收入体系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现行政府收入体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直接税和间接税结构不合理,直接税比重偏低;政府收入与政府资产负债统计不匹配;非税收入比重偏高;地方政府收入结构不合理,隐性债务风险较大;政府收入中,专款专用的比重较高;国有资本(资源)收入有待提高;政府各项收入的预算管理模式有待改善。
(二)分析我国在政府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各级政府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存在的问题:第一,政府间事权划分以及相应的支出责任范围的划分缺乏可操作性的法律依据;第二,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事权划分缺乏稳定性和规范性;第三,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事权存在干扰行为,即经常会出现“中央政府出台政策,而地方政府负责买单”的现象;第四,有些地方政府之间的事权支出外部效应问题尚未得到解决。
(三)对进一步完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建议。
1.应完善政府间的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明确划分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的事权范围,按照责权利对称原则,将地方各级政府事权与支出责任安排重心适当上移。对各项事权进行梳理,将事关全局性的支出责任归于中央政府,而事关局部地区利益的支出归于地方政府。具体而言,应适度加强中央事权和支出责任,国防、外交、国家安全、关系全国统一市场规则和管理等作为中央事权;部分社会保障、跨区域重大项目建设维护等作为中央和地方共同事权,逐步理顺事权关系;区域性公共服务作为地方事权。中央和地方按照事权划分相应承担和分担支出责任。中央可通过安排转移支付将部分事权支出责任委托地方承担。对于跨区域且对其他地区影响较大的公共服务,中央通过转移支付承担一部分地方事权支出责任。
2.给予地方政府适当的税收立法和管理权限。应该对不同税种采取不同的税收立法权限:对诸如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增值税等对宏观经济影响较大的税种,立法权应该集中在中央;对于对地方经济影响较大,而对宏观经济整体影响不大的税种,例如财产税类,立法权应该下放给地方。
3.合理确定地方税收收入规模,构建地方税的主体税种。加快地方税制改革,完善地方税制体系,根据财政支出状况和其他自身情况确定地方税收收入占地方GDP的比例。在不影响税收负担的前提下,积极推进财产税体系的改革,大力发展和培植财产税,推动开征完善的环境税,使其成长为地方税的主体税种。
试卷分类:高级审计师
练习次数:106次
试卷分类:高级审计师
练习次数:104次
试卷分类:高级审计师
练习次数:106次
试卷分类:高级审计师
练习次数:103次
试卷分类:高级审计师
练习次数:112次
试卷分类:中级审计师审计专业相关知识
练习次数:100次
试卷分类:中级审计师审计专业相关知识
练习次数:104次
试卷分类:中级审计师审计专业相关知识
练习次数:100次
试卷分类:初级审计专业相关知识
练习次数:106次
试卷分类:初级审计理论与实务
练习次数:10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