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证有效性分析:分析下述论证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选择若干要点,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对该论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论。(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点是:概念特别是核心概
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论证的论据是否成立并支持结论,结论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等等。)
如果我们把古代荀子、商鞅、韩非等人的一些主张归纳起来,可以得出如下一套理论:人的本性是“好荣恶辱,好利恶害”的,所以人们都会追求奖赏,逃避刑罚。因此拥有足够权力的国君只要利用赏罚就可以把臣民治理好了。
既然人的本性是好利恶害的,那么在选拔官员时,既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去寻求那些不求私利的廉洁之士,因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这样的人。廉政建设的关键,其实只在于任用官员之后有效地防止他们以权谋私。
怎样防止官员以权谋私呢 国君通常依靠设置监察官的方法,这种方法其实是不合理的。因为监察官也是人,也是好利恶害的,所以依靠监察官去制止其他官吏以权谋私,就是让一部分以权谋私者去制止另一部分人以权谋私,结果只能使他们共谋私利。
既然依靠设置监察官的方法不合理,那依靠什么呢 可以利用赏罚的方法来促使臣民去监督。谁揭发官员的以权谋私就奖赏谁,谁不揭发官员的以权谋私就惩罚谁,臣民出于好利恶害的本性,就会揭发官员的以权谋私。这样,以权谋私的罪恶行为就无法藏身,就是最贪婪的人也不敢以权谋私了。
只用赏罚就能治好臣民吗
原文“人性本恶”为前提,通过一系列论证得出了只用赏罚就能治好臣民的结论,看似严谨,实际上存在诸多漏洞,现分析如下:
首先,“人的本性是好利恶害的”这只是一部分人的观点主张,例如有的人主张“人性本善”,原文中作者忽略了一项重要内容:人可以通过后天学习来不断改变自己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
其次,作者认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不求私利的廉洁之士”,这一论断比较武断,即使人的“本性是好利恶害的”,如果能够用完善的机制规范人们的行为,并且能够附加良好的教育引导,即未必不会培养出“廉洁之士”。就算真的是“不存在廉洁之士”,这也不代表“不存在相对更廉洁的人”,从而也不代表着“没有必要寻找廉洁之士”。
再次,任用官员之后有效地防止他们以权谋私,这是廉政建设的关键,但是未必只是唯一的手段。廉政的建设是有多方面要求的,毕竟除了防止官员以权谋私外,还有塑造公平、公正的政治局面,高效的法律机制等方面。
最后,实施赏罚的机制,并不意味着就会“揭发以权谋私的官员”,因为这种机制的实施有可能会带来诬告的现象。我们都知道,揭发的前提是“知道”,但是这一前提未必就成立,又如何谈赏与罚呢与此同时,如果被揭发的官员实施打击报复行为,并且这种报复给揭发的臣民带来的代价远远高于其所受的奖励,臣民又该如何决断在这种情况下,臣民就有可能不会揭发官员。
原文存在诸多漏洞,论述者得出只用赏罚就能治好臣民的推理需要认真商榷。
与悬浮-密实结构的沥青混合料相比,关于骨架-空隙结构的黏聚力和内摩擦角的说法,正确的是( )。
沥青混合料结构组成中,骨架-空隙结构的特点是( )。
柔性路面主要代表是沥青类路面,其破坏主要取决于( )和极限垂直变形。
在社会规范学习与道德品质发展的研究中,班都拉(ABandura)等心理学家的研究重点是
下列权利中,只能由自然人享有的是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这个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障,其中战略目标是
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是
理想作为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
解决人生目的和奋斗目标的问题,最根本的是要靠
理想的追求和实现是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