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资格 → 教师资格 → 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2021年教师资格《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预测
推荐等级:
发布时间: 2021-10-07 07:51
扫码用手机做题
某教师在教学《鸿门宴》一课时,设计了下面一段教学过程:
教师在教学“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这句话时,以算机操作坐标轴的方式将四人位置标示出来,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尊卑及文中所蕴之意。以下对这一多媒体教学资源的使用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本题解析:
【知识点】本题考查教师对多媒体教学资源的使用分析。
【答案】D。
【解析】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多年历史中所形成的具有一定内涵的风俗习惯等。高中语文文言文中蕴含了中国古代的许多传统文化。《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目标规定“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由此可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对学生文化形成的教学指导。“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蕴含了丰富的座次文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计算机操作坐标轴的方式将四人位置标示出来.然后分析其中的尊卑及文中所蕴之意。即帮助学生分析了项王藐视敌人,骄傲自大的性格.为他日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也向学生传播了中国古代文化知识。是以小见大的教学。
以下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有关《苏武传》一课的教学反思(节选),阅读并回答问题。
《苏武传》是一篇传记体裁的名篇,其主题就是通过阅读,让读者感受苏武高贵的灵魂。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就是以“高贵”作为进入人物灵魂的切入点.教学的研究课题也是“与高贵对话”。首先.以“高贵”导入新课,让学生讨论什么是“高贵”。通过讨论,学生懂得了高贵其实与个人的年龄、性别、职位、民族等没有关系,关键在于心灵的强大与自身的信念。其次,感受“高贵”。让学生在文本中找出能表现“高贵”的事件。第三,解读“高贵”。让学生思考,作者是通过哪些手法来解读“高贵”的。第四,拓展“高贵”。让学生搜集和整理有关“高贵”的名言名录。
对上述教学反思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本题解析:
【知识点】本题考查教学反思及文本解读能力。
【答案】B。
【解析】阅读这篇教学反思不难发现,这位教师是围绕文章主题——“高贵”组织展开教学的,其选择的切人点也是文章的主题——“高贵”。而非文章的人物。这位教师以文章主题为切入点,使学生围绕主题,加深对文章内涵的理解.达到与文本人物进行深入沟通与对话的目的,并且使学生在阅读中受到人物心灵世界的震撼,增强审美体验.塑造完美人格的。
关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的实施建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本题解析:
【知识点】本题考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的实施建议。
【答案】B。
【解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故B项错误,当选。
某版高中语文教材设置有“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专题.教师向学生推荐阅读篇目.以下不符合推荐要求的一项是( )。
本题解析:
山水游记类散文即以轻快的笔调,生动的描写,把旅途所见所闻.诸如某地的政治生活、社会风情和山川形胜等真实而生动地记叙下来的文章,A、B、D都是著名的游记散文。C项《洛神赋》是曹植的一篇抒情性散文,故当选。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梁实秋用轻盈的笔法,轶事的形式,尊仰的灵魂,重现了三千年不遇的大变局之下,那咳珠唾玉、环佩锵呜的大师,重现了他的欢笑挺拔,他的雷鸣呼啸,他的自负狂狷,以及终归悲悯和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时代命运。
任公先生一生高文博学.对他的认识和了解,一节课的时间只能“蜻蜓点水”式的一带而过.其中的风华与睿智、多变与执着还需要我们在课后进一步感悟与领会。希望大家能通过今天的学习.打开一扇门.获得知识以外的更大收获。
真诚地希望每一个年轻的生命都能拼搏时热情执着.自处时认真!
这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课时的教学结束语,以下对其设计意图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本题解析:
【知识点】本题考查教学结束语的设计。
【答案】A。
【解析】课堂结语是升华课堂感情、让语文课散发光彩的最后契机,是给学生以人文关怀的重要环节。这段教学结语,就是要发挥语文学科独有的功能:在他人的故事中,反省自己;在感慨唏嘘中,汲取正能量,以此来砥砺学行。B项说法错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贯穿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不能说是在结束语中达成的。C项,说法太笼统,且落脚点错误。结束语虽然总结了文本写作特点、本文内容等,但落脚点在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人生启发上。D项,“补充拓展梁任公语言特点、人物背景及人生态度”错误。故正确答案为A。
学习完《窦娥冤》后。学生对文中窦娥的三桩誓愿进行总结,以下总结不恰当的一项是( )。
本题解析:
【知识点】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答案】D。
【解析】“乐观态度”错误。三桩誓愿表现窦娥对自己无辜蒙冤的强烈愤怒和坚决反抗。
教师在班级里每个月会根据在学过的课文中出现的一些观点举行一次小型的辩论会.如“亡羊补牢,为时晚矣”和“亡羊补牢,为时不晚”。该教师的做法意在引导学生达成的目标。不包括下列选项中的( )。
本题解析:
【知识点】本题考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与标准(实验)》中必修课程中“表达与交流”的目标。
【答案】B。
【解析】辩论属于口语表达的一种,A、C、D三项均是口语表达与交流应达到的目标.B项是书面表达应达到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囚绿记》时,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其主题,其
本题解析:
《囚绿记》写于抗战前期“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作者陆蠡当时正在沦为孤岛的上海,他怀念起1939年(作本文的一年前)在北平时所住公寓窗外的一树常春藤。作者喜欢绿色.留恋绿色.便将常春藤从窗外牵进房间囚系住它。引为绿友,但它又发现常春藤有一种决不改变的品性.固执地朝着窗外的方向。“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远不屈服于黑暗”。卢沟桥事变发生后.读者联想到祖国山河的沦落,体味到虽被囚系而枯萎、却固执地朝着窗外阳光的常春藤.便是我们坚忍不拔的民族象征.包含着作者对民族的光明前景的信仰,也体会到作者含而不露地抒发了对破坏和毁灭生命的侵者的抑郁愤懑之情。同时,常春藤也象征着作者本人向往光明、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高尚品格。他在常春藤上寄寓了一个正直爱国者的情感和愿望。故D项正确。A项包容太多,不符合散文的主旨;B项、C项没有深入到文章的中心去理解,过于表面。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根据这一观点.以下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本题解析: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对教科书使用的分析。
【答案】B。
【解析】以教材中的名著选段为契机引导学生拓展到名著原文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但不能说其是教学重点。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学习第8小节)
师:【A】 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都驱逐他、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怎样理解“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
生:(思考片刻)表明马克思善于战斗、勇于战斗。
【B】 (师蹙眉、叹息,不发表意见)
生:【C】 (在座位上偷偷地小声说)表明马克思轻视敌人、蔑视敌人。
生:(主动回答,但声音较小)也可以表达马克思对自己追求的革命理想的执着。
师:【D】 (斜视学生)不要再瞎引申了。下面我们来看……
师:(总结)马克思对敌人的“毫不在意”,当作蛛丝“轻轻拂去”,表明他对敌人的极端蔑视,体现了革命的大无畏精神。
这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课的语言品味环节,以下对其评析错误的一项是( )。
本题解析: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对教学实施的评析能力。
【答案】C。
【解析】预设是指教学预测与设计,是在课前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设想与安排。生成是指课堂教学的生长和建构,是指在师生和生生之间合作、对话、碰撞中,现时生发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预设体现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学生在座位下悄悄回答的那一答案很有道理,拓展了教师的理解.表明该生思维开阔,是一个非常值得肯定的精彩生成。
试卷分类:小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
练习次数:75次
试卷分类:小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
练习次数:75次
试卷分类: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练习次数:85次
试卷分类:中学综合素质
练习次数:84次
试卷分类: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练习次数:138次
试卷分类:小学综合素质
练习次数:82次
试卷分类: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练习次数:120次
试卷分类: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练习次数:117次
试卷分类: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练习次数:108次
试卷分类:中学音乐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练习次数:9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