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资格 → 教师资格 → 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2020年教师资格《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真题
推荐等级:
发布时间: 2021-10-06 10:10
扫码用手机做题
阅读《范进中举》教学实录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师:范进最有可能成为什么样的官?我们刚才聊胡屠户,是通过其言行细节、前后变化来分析的。请找出描写范进的相关细节及变化,在课文中圈点勾画,写下评注。
生 1:还没有当官,他就开始收别人的银子了,以后岂不是更贪婪吗?他必然会成为一个赃官,还会是一个庸官。
师:张乡绅提出,“贵房师高要县汤公,就是先祖的门生,我和你是亲切的世弟兄。”七绕八拐两个人就变成世弟兄了。对于人家如此的说法,范进怎么回答?
生 2:回答得非常自然:“晚生侥幸……可为欣喜。”
师:张乡绅说他们如“至亲骨肉一般”。从见第一面到“至亲骨肉”用了多长时间?
生 3:不到 10 分钟。而范进对此是默认的!他和张乡绅是相互利用的。
师:一语中的,还有其他的推断吗?
生 4:被打醒的范进,坦然接受邻居给他穿鞋;胡屠户也给他扯衣服,扯了几十回!扯衣服一两次是很正常的,可是能坦然接受被几十回的扯,当官的架势立马显现出来。
师:中举后的那份得意、那份傲气,尽在这一“扯”之间。对上述教学实录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本题解析:
B 项“聚焦文本细节”并不会影响学生对范进形象的整体感知和认识,反而会更好地了解范进的人物性格和特点。教学实录中也提到,胡屠户是师生通过“言行细节、前后变化来分析的”,结论不正确。C项老师提的第三个问题“从见第一面到‘至亲骨肉’用了多长时间?”并没有紧扣第一个问题“范进最有可能成为什么样的官?”,表述错误。案例中教师只是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范进的一些细节进行分析,但是范进最有可能成为什么样的官最终并没有解决,也没有明确的答案,D项表述有误。
阅读下面的教研论文,按照要求答题。
教学解读与史学解读不能混为一谈,具有独特的对象和路径。对文学类文本而言,教学解读与文学解读一样,都需要读者带着自己的阅历、经验等走进文本,与作者和文本对话,从而感知、理解、鉴赏、评价文本。但二者又有所不同:文学解读是自主化、个性化的一种阅读活动,其解读结果只属于解读者自己;而教学解读面对的是学生这一特珠群体,是为学生语文学习、素养发展服务的。由于需要发挥文学类文本的育人功能,其解读过程和结果就需要考虑特定的价值取向。综合而言,教学解读应该立足立德树人、立足学生实际、立足文本特质。
对上述教研论文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本题解析:
A项论文中提到“教学解读与文学解读具有独特的对象和路径”,表述正确。B项论文中提到“教学解读与文学解读一样,都需要作者带着自己的阅历、经验走进文本,与作者和文本对话”,而文学解读又是“自主化、个性化的一种阅读活动”,所以具有独特性。表述正确。C项教学解读并不是“独立”于文学解读之外的,教学解读首先是个人的文学解读,然后再考虑教学的特质、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去进行的解读。D项论文中说“教学解读要立足学生实际”,即需考虑学生“阅读文本的心理感受和认知”。表述正确。
阅读关于教师问题设计情况的归纳,按照要求答题。
对上述归纳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是()。
本题解析:
“梳理课文内容”属于“是何”型问题,“归纳总结作者使用的写法技巧”属于“为何”型问题。二者均不涉及“若何”型问题,因为没有涉及到拓展迁移的运用层面。其他选项均正确。
阅读关于朗读教学的反思,按照要求答题。
一些教师安排学生朗读课文时,往往会提出这样的要求: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读出 xx 语气。“读出感情”,首先需要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文本中隐含的感情,这依赖于基本的阅读能力。但朗读与理解之间并不是单纯的线性关系,朗读依赖理解,但朗读又能够促进理解。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朗读,必须与咀嚼词句紧密融合。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关注语言本身,认真听听它的声音,辨辨它的色彩,掂掂它的分量,摸摸它的体温。
对上述反思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本题解析:
A 项在材料中找不到依据,而且朗读与理解并不是简单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朗读有时也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表述不正确。B 项根据材料“读出感情”,首先需要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文本中隐含的感情”可知文本理解的深浅会影响朗读的品质,表述正确。C 项根据材料“读出感情”,首先需要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文本中隐含的感情,这依赖于“基本的阅读能力”可知表述正确。D 项根据材料“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朗读,必须与咀嚼词句紧密融合。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关注语言本身”可知表述正确。
阅读下面的语文会考试题,按照要求答题。
坚信一首诗的沉默比所有的扩音器加起来更清晰,比机枪的口才、野炮的雄辩更持久。坚信文字的冰库能冷藏最烫的激情、最新鲜的想象。时间,你带得走歌者带不走歌。
阅读上述文字,下列哪个选项最接近这段文字的旨意?
①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②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③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④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对上述试题考查目的的分析,正确的是()。
本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强调诗歌的价值所在,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民族文化的魅力,注重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积淀,A 项表述正确。B 项重点不在关注写作技巧和方法,表述有误。C 项“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没有依据,表述有误。D 项“比较材料异同”表述不当,试题中没有材料之间的比较,表述有误。
某版本教材设置《乡土中国》单元,编排了“学习要求”“作品简介”“阅读指导与策略”“学习任务”等栏目,下列对编写意图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本题解析:
编排了“学习要求”“作品简介”“阅读指导与策略”“学习任务”等栏目,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拓展阅读视野,架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把握各种类型整本书的阅读思路,了解学术著作的核心概念和知识体系。D项表述不符合《乡土中国》单元的教学目的。
某版本教材设置了“劳动光荣”主题单元,选编了沈英甲《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李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苏辙《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该单元所属的学习任务群是()。
本题解析: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实用性语文,包括实用性文本的独立阅读与理解,日常社会生活需要的口头与书面的表达交流。通过本任务群的学习,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提高阅读与表达交流的水平,增强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本单元属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沈英甲《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任务主题学习人物通讯,感受劳动之美。李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任务主题学习新闻评论,理解劳动之价。苏辙《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任务主题学习古诗情韵,哼唱劳动之歌。
赏析《将进酒》“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教师让学生积累同样运用借代手法的诗句,下列不适合的是()。
本题解析:
A项写的是诗人典当衣服换酒喝的事情。没有使用借代修辞。B项写的是全军痛哭却不知道将军一怒为了红颜。“缟素”使用了借代的手法,代指白色的孝服。C项写的是诗人对于革命的忠贞,为国为民的胸怀和滔天的豪情!“烽烟”使用了借代的手法,代指战争。D项写的是浔阳地方荒凉偏僻,终年听不见音乐。“丝竹”使用了借代的手法,代指音乐。仅有A项未使用借代手法。
讲解《石钟山记》中“古之人不余欺也”,教师列举其他倒装句,帮助学生理解文言句式特点,下列适合的是()。
本题解析:
A项意为秦国,是像虎和狼一样凶猛的国家。属于无标记的判断句。
B项意为这么多年辛辛苦苦供养你,而你却对我不照顾。属于宾语前置,将宾语“我”放置在谓语“顾”之前。
C项意为归顺曹操的荆州民众,是被曹操强大的军队所逼迫罢了。属于定语后置句,将定语“附操”放在中心语“民”之后。
D项意为作战,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耗尽了。“……也”属于判断句;原句省略了谓语“鼓”,也属于省略句。
试卷分类:小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
练习次数:75次
试卷分类:小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
练习次数:75次
试卷分类: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练习次数:85次
试卷分类:中学综合素质
练习次数:84次
试卷分类: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练习次数:138次
试卷分类:小学综合素质
练习次数:82次
试卷分类: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练习次数:120次
试卷分类: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练习次数:117次
试卷分类: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练习次数:108次
试卷分类:中学音乐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练习次数:9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