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职业资格教师资格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2018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

2018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

推荐等级:

发布时间: 2021-10-06 09:27

扫码用手机做题

试卷预览

1 单选题 1分

阅读《沁园春?长沙》课后资料链接,按要求答题。

某版教材把《沁园春?长沙》编入“文学阅读”单元,课后链接了如下资料。

领字:词体术语,指用在词句之首起领起作用的字词。

领字以一字为多,俗称“一字领”。“一字领”多用去声字和虚词,常用者如“又”“况”“正”“甚”“但”“纵”“便”“岂”“已”“怎”“恁”“只”“渐”“方”“莫”等。

引导学生运用上述“课后链接资料”鉴赏诗词,下列教学活动不恰当的是(  )。

查看答案 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A

本题解析:

B项做法锻炼了学生的朗读与鉴赏能力,C项做法拓展了学生的思维,D项做法符合教学重难点要求,都是针对“鉴赏诗词”设计的恰当可行的教学活动,故B、C、D三项均正确。“领字”知识属于教材中的补充扩展部分,不应要求学生记忆背诵,并且题干要求引导学生运用“领字”知识鉴赏诗词,而A项做法只针对“领字”组织教学,错误。教师应当合理运用“资料链接”等教材补充扩展内容,将其作为辅助工具,帮助学生突破相关教学重难点。

2 单选题 1分

阅读某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材料,按要求答题。

某教师想借助《说“木叶”》这篇课文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阅读能力,围绕节选的重点段落设计批判性阅读任务。课文节选内容如下:

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见。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的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这冒险,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

围绕上述内容设计的相关批判性阅读任务,合适的是(  )。

查看答案 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D

本题解析:

批判性阅读是一种在理智上主动参与同作者进行内在对话的阅读模式。A项,该任务重点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B项,该任务重点培养学生对课文浅层内容的常规理解能力。C项,该任务重点培养学生对课文涉及概念的对比、概括能力。D项,该任务重点培养学生立足原文与作者的批判性阅读、思考、评析能力。A、B、c三项任务设计不符合批判性阅读要求,D项任务属于批判性阅读任务。

3 单选题 1分

阅读某高中语文考试题,按要求答题。

如果请你从《边城》里的翠翠、《红岩》里的江姐、《一件小事》里的人力车夫、《老人与海》里的桑提亚哥之中,选择一个人物,依据某个特定情境,为他(她)设计一尊雕像,你将怎样设计呢?

要求:描述雕像的体态、外貌、神情等特征,并依据原著说明设计的意图;180字左右。

对上述考试题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查看答案 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B

本题解析:

题干考试题中的雕像设计,是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积累的雕像艺术知识为基础的。A项“基于学生生活体验”说法正确。考试题要求学生从四个人物中选取一个进行雕像设计,对特定情境下该人物的形象特点展开深入分析,并未涉及对四部作品的比较阅读。B项“比较阅读”的说法错误,C项“对主要人物的深入理解”说法正确。考试题要求学生结合个人理解,充分发挥想象,为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设计雕像,是对文学艺术形象的再造想象。D项“再造想象”说法正确。

4 单选题 1分

阅读某教师关于整本书阅读的研究论文片段,按要求答题。

“整本书阅读”的“整”具有“完整、整体”的意思,既包括对全书脉络的通盘把握,也包括对全书内容的周延思考;“本”是阅读的数量单位,既可以是独立的一本,也可以是相互关联的多本;“阅读”可以是深读、浅读,也可以是精读、泛读,还可以是课内读和课外读;阅读对象可以是文学作品、文化典籍,也可以是科学论著、学术著作。整本书阅读是指学生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运用个性化的阅读方法、围绕整部经典作品展开的,与作者、文本、教师、同伴对话的过程;阅读的对象具有多样性,阅读的过程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阅读的目的是养成阅读习惯、探索阅读方法、建构阅读经验、发展语文核心素养。

对上述研究论文片段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查看答案 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C

本题解析:

整本书阅读应运用个性化的阅读方法,采用符合学生实际的、个性化的阅读策略,而非符合书籍类型的阅读策略。A项分析错误。整本书阅读的内容可以是独立的某一本书,也可以是相互关联的多本书,但并非“任意组合”的多部经典作品。B项分析错误。整本书阅读的目的是“养成阅读习惯、探索阅读方法、建构阅读经验、发展语文核心素养”,即阅读能力获得整体提升。C项分析正确。探索、掌握多样的阅读方法是阅读目的之一,但并非“主要”目的。D项分析错误。

5 单选题 1分

阅读某教师的写作教学案例,按要求答题。

设立“班级墙壁贴吧”,定期发布大家感兴趣的话题帖,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发布。话题发布后,教师带领学生开展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在此基础上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促进学生深入思考。讨论之后,教师布置课后写作任务,请学生把自己的作文贴在贴吧上,互相阅读、评论。学生发帖讨论持续一周后,教师组织课堂点评与总结,学生进一步修改完善作文。

对上述教学案例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查看答案 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B

本题解析:

题干教师设立形式新颖的“班级墙壁贴吧”,鼓励学生定期发布并在课堂上讨论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学生互评作文,均能够调动学生在讨论与思考的过程中参与写作教学的积极性。A项说法正确。课堂讨论、思考练习、互相评价等教学方法的运用,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升写作能力,而非降低作文题目的客观难度。B项说法错误。师生发布话题帖,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展开讨论交流,有利于学生积累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写作素材。C项说法正确。教师在学生自主讨论与表达的基础上,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D项说法正确。

6 单选题 1分

某教研组集体备课,教师围绕“教材使用”展开讨论。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查看答案 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A

本题解析:

关于“教材使用”,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应由“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该要求重在强调三方面内容:①教师不应严格甚至死板地依照教材教学;②教师不能完全脱离课本,按照个人教学喜好或教学经验教学;③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教学应充分考虑教材编排意图与学生实际情况。A项观点符合“用教材教”的要求,B项观点与要求①不符,C、D两项与要求②不符。

7 单选题 1分

学习“演讲辞”单元,教师组织学生举办演讲比赛,自主设计海报和请柬,制定活动流程和评价表。下列对该做法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查看答案 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D

本题解析:

演讲比赛、海报和请柬设计均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是基于学生l3常生活的活动。教师利用此类活动,组织学生在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生活(即实践)的过程中,深入学习演讲辞,为学生提供了语言实践的活动平台,重点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而非评价能力。A、B、c三项说法正确,D项说法错误。

8 单选题 1分

教学《前赤壁赋》,教师带领学生梳理文中的文学文化常识。下列不正确的是(  )。

查看答案 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B

本题解析:

A.C、D三项均正确。B项,阴历每月十五为“望”,每月十六为“既望”;阴历每月初一为“朔”,最后一天为“晦”。

9 单选题 1分

教学《(孟子)选读》,教师设计了初级、中级、高级的分层作业供学生选择。下列对该做法的分析恰当的是(  )。

查看答案 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A

本题解析:

初级、中级、高级的分层作业设计体现了教师对作业层次性的追求,而非对流于表面的作业形式的追求。此类作业设计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与个体差异性,使学生有机会根据个人学习水平自主选择并完成作业。A项分析恰当,D项分析不恰当。该项作业设计并未体现对阅读训练的要求与对学习实践的重视。B、c两项分析不恰当。

10 单选题 1分

教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师引导学生梳理运用典故的诗句。下列不适合的是(  )。

查看答案 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C

本题解析:

A项,诗句的出句与对句分别化用了“庄周晓梦”“望帝啼鹃”的典故。B项,“塞上长城”化用南朝刘宋名将檀道济自比“万里长城”的典故。C项,诗句意指琵琶女年老色衰后门前冷落,光顾者渐少,青春既逝便只能嫁给商人为妻。诗句中未运用典故。D项,“闻笛赋”化用晋人向秀途经亡友嵇康、吕安旧居,听闻邻人吹笛,激起思友之情而作《思旧赋》的典故;“烂柯人”化用晋人王质入山砍柴时观人下棋,局终发现手中斧柄已烂,归家后方知已过百年的典故。

其他考生还关注了更多>

相关题库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