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资格 → 教师资格 → 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2021年教师资格《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高分
推荐等级:
发布时间: 2021-10-06 07:59
扫码用手机做题
教师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指出“左右皆呼万岁”一句中存在古今异义词,强调学生应学会关注并整理、总结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现象。以下学生整理的“古今异义现象”分类下的句子,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解析:
A项“惆怅”,其古今意义相同,均意为“失意、伤感”。B项“自由”,古义,“自作主张”;今义,“不受拘束,不受限制”。C项“其次”,古义,“它的旁边”;今义,“第二”。D项“成立”,古义,“成人自立”;今义,“建立”。
阅读《记念刘和珍君》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上课后,教师在黑板上板书题目“记念刘和珍君”,并在“君”字下画着重号。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君”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吗
生:“君”是指鲁迅的学生刘和珍。
生:“君”是对人的尊称,称呼比自己品德才能更高的人。
师:鲁迅先生是一代文豪,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但正是这位大文豪、思想家、革命家,却如此恭敬地称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学生为“君”,这是为什么呢由此,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刘和珍是什么人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从文中找出答案吧!
对上述教学实录(节选)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解析:
题干教学实录片段中,教师通过对标题关键字“君”的设疑,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回答。故A项说法正确。教师虽从标题人手,但其重点在于关键字中暗藏的深意,即刘和珍的品格、才能以及其在鲁迅先生心中的地位等,而非把握文章大意。故B项说法错误。教师设疑并引导学生答疑,锻炼的是学生的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而非语言的概括能力。故C项说法错误。教师在此部分教学中并未提及文章线索。故D项说法错误。
阅读《氓》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师:这个女子在回忆自己的感情生活,对一个曾经是自己丈夫的一个人,她在叙述的过程中采用了不同的称呼,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把它们找出来。(请一个同学回答,其他同学补充,教师板书。)
师:称呼有远有近,有亲有疏,每一种称呼的背后都代表不同的情感。小组讨论分析这位女子的情感变化。
生1:氓——彼此间喜欢:子——尊敬
师:他的理解大家都认可吗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2:氓——彼此间不熟悉:子——爱慕
师:大家体会一下是不是这样电视剧中常听到:我第一次遇见他时……
生3:复关——思念;尔——感动。高兴
师:用你的感觉读一读,生3读
生4:士——感情已慢慢疏远。不像原来那样亲切了
师小结:根据文中的情感变化,这是一个怎样的女子用哪些词语概括原文有哪些依据
对上述教学实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解析:
教师一系列的设问重在引导学生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及情感变化,重在培养阅读理解能力,故C项说法错误。
在校本课程“阅读与感悟”的主题活动中,教师向学生推荐了几篇以对比手法揭露“人性美丑”的外国文学作品,以下适合的是()。
本题解析:
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完美地诠释了其在《克伦威尔序言》中提出的“美丑对照原则”,作品中卡西莫多外貌极丑却心地善良,主人公爱斯梅拉达是“爱与美”的化身,主教克洛德道貌岸然,美丑对照,蕴意深刻。
以下是某教师设计的《包身工》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报告文学的基本特点,培养筛选信息和阅读报告文学的能力;
②区分新闻事实、背景材料以及作者评价,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文本的多层次理解,学习本文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以及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比今昔“包身工”,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对上述教学目标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本题解析:
首先,以上教学目标的设计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其次,在教学中,三维目标同等重要,知识与能力,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过程与方法,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情感体验、态度形成、价值观的体现,是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深层次的开拓。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顾此失彼,而应该努力实现多维目标的整合。
阅读《蜀道难》教学随笔(节选),按要求答题。
《蜀道难》的学习应该建立在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学生可以结合课下注释及一些助学材料,对诗歌的背景、李白的生平、文中的神话传说、语言风格等,做一个系统的了解。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让他们在自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教师根据学情,选择合适的切入点进行引导分析。
教师讲授本课时要有大局观,要做到知已知彼、百战不殆。《蜀道难》是李白的名篇,同时也是诗歌中比较重要的经典篇目。所以,了解作者李白及创作背景极为重要,同时不能忽略本课的艺术成就。通过想象与联想把本文所描绘的场景串联起来至关重要。在诗歌的语言方面,选择文中典型的诗句进行深度的分析是非常必要的……
对上述教学实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解析:
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系统了解课文,也在于让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阅读下面口语交际教学的案例,回答问题。
本案例的教学目的是学习使用直接描述的方法表白自己的感受和情绪,学习使用不同的间接方法进行表白和抒情。要求是参与者观察下面的一组照片,然后结对练习,从中选择一张进行描述.让你的同伴猜猜你在说哪一张。
教师给予的必要提示是:描述时不要从第一张开始;描述时可采用直接描述和间接描述的方法(直接描述如:紧张、愤怒。间接描述如:她很疲惫,好像睡着了);想一想两类方法中各有哪几种不同的方式。
结对练习要求:你和你的同伴每人说一句话,为每张图配上一个不同的场景说明;可以利用不向情境之间的相似性来触发联想。即利用引起相同感受的不同情境的描述来引发听话人的联想,从而达到表白感受的目的;想象一下在什么样的情境中她会出现这样的表情,然后通过对这些情境进行描述.就可以描述她的表情了。
告诉你的同伴,哪一张照片里的情绪,是他(她)最常出现的,并请给出你的解释。只是,你可能需要对你的同伴在出现那种情绪时的表情、动作和常用语句等做出描述。至少用3分钟的时间,说说你现在的情绪如何。
下列对上述案例的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解析:
A项“以‘为照片中的表情做描述’这一种方式”说法错误。案例围绕“表白与抒情”这一口语交际能力,设计了“为照片中的某一表情做描述”“为每张照片配不同场景的描述”“为同伴最常用到的某一表情做描述”“对自我此时此刻的情绪做描述”等系列活动,训练组织形式多样化.提高了活动效果。
某版高中必修教材“名著导读”共选10部中外名著,每册安排2部。导读内容包括“背景介绍”“作品导读”和“思考与探究”三个部分。其所推荐名著涉及古今中外名篇佳作,包括小说、戏剧、语录体散文等多种文体作品,旨在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以及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等。对该“名著导读”部分的实施建议恰当的是()。
本题解析:
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能力应该得到培养,但不可过分增加学生课业负担,排除A项;教师对学生的精心引导关系到学生对名著阅读部分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教师应注重教学质量,不能以速度取胜,排除C项:“名著导读”教学不一定花大量课时,可在课外自主安排,但不可全盘忽略,排除D项。
某选修教材中有“新闻阅读与实践”单元,教师准备从单元选文中《目击杨利伟飞天归来》人手,联系单元中的其他新闻作品如《刘翔勇夺世界室内田径锦标赛男子60米栏冠军》进行阅读,通过让学生练习写作新闻,完成对“博观约取、简洁真实”这一新闻特点的掌握。该教学设计的特点不包括()。
本题解析:
很明显,题干中的教师让学生“联系单元中的其他相关内容进行阅读”且“通过新闻写作练习”。切实做到了“阅读”与“实践”的统一;题干中的教师利用选修教材进行教学,加深了学生对新闻的了解程度。教师从其中一篇单元选文人手,继而联系单元中的其他作品,正是对单元内容进行了整合,利用了专题式的教学.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新闻学习水平。故A、C、D三项表述正确。题干中教师并未引导学生搜集或处理新闻作品,B项说法无中生有,错误。
教学《雷雨》,教师导入:“20世纪30年代,年仅23岁的曹禺在清华园创作了一部四幕剧:在幻想、憧憬、挣扎、嚎叫之后,雷雨之夜,三个爱恨交织有着火热人生的年轻人,同时踏上了生命的不归路。除了生命毁灭的沉默和黑暗之外,《雷雨》到底还有多少未解之谜究竟还能告诉我们多少人性的启示今天,我们就以探究者的身份,走近曹禺,走进《雷雨》。”对该教学导入的评价恰当的是()。
本题解析:
导人中讲的故事是《雷雨》中最惊心动魄的情节,设置悬念调动学生“味蕾”,故A项当选。步步设疑,带着问题学习比泛读故事更能抓住学生的心,“负担”一说有误,排除B项;教师的语言直接影响导入的效果,设疑语言平淡不得,排除C项;“探究者”是对新课标探究式学习的实践,“不符合高中学情”一说错误,排除D项。
试卷分类:小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
练习次数:75次
试卷分类:小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
练习次数:75次
试卷分类: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练习次数:86次
试卷分类:中学综合素质
练习次数:85次
试卷分类: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练习次数:139次
试卷分类:小学综合素质
练习次数:83次
试卷分类: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练习次数:120次
试卷分类: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练习次数:117次
试卷分类: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练习次数:108次
试卷分类:中学音乐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练习次数:9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