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资格 → 教师资格 → 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2021年教师资格《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点睛
推荐等级:
发布时间: 2021-09-30 15:16
扫码用手机做题
文言文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和“欲信大义于天下”中“信”用法相同的句子,以下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本题解析:
题干中的“信”是通假字,通“伸”,伸张的意思。A项中,“简”通“拣”;C项中,“转”通“啭”;D项中,“适”通“谪”。B项中无通假现象,故当选。
以下教师对“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本题解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语文课程评价应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状况.全面落实语文课程目标。应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重功能,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学习特点.按照不同学段的课程目标,抓住关键,突出重点,采用合适方式,提高评价效率。语文课程评价应该改变过于重视甄别和选拔的状况。突出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
以下教师对7-9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认识。错误的一项是( )。
本题解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
在学习完契诃夫的《变色龙》后,学生对这种短小精悍但却哲理丰富的小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趁机为学生补充了世界文学史上“三大短篇小说巨匠”及其作品的相关知识,其中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本题解析:
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俄国的契诃夫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而马克.吐温并未位列其中。
初中语文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中国文学作品之最,学生做了以下笔记。其中无误的一项是( )。
本题解析:
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国语》;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是《史记》;我国第一部断代体史书是班固的《汉书》;《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史上最长的一部叙事诗。
阅读《故乡》教学设计,完成下面的问题。
第一步:教材说明、分析
1.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了解并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②明确作者是如何运用重复、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和展现主题的.
(2)能力目标:①掌握从细节、动作、语言、外貌、心理等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并由此推知文章主题的鉴赏方法;②能模拟运用(重复、对比手法进行写作)。
(3)情感目标:①理解人物形象的复杂感情;②珍爱新生活,树立为远大理想而奋斗的决心和信心。
3.教学重点、难点
第二步:教法说明
第一课时简单回忆作者,重点完成课文内容分析和人物分析:第二课时简单回忆第一课时所讲要点.重点完成写法分析和写作片段训练。
第三步:学法说明(按“听一看一想一写”的步骤进行)
(1)回忆旧知识,导入新课;(2)点明学习目标和重点,进行新课;(3)讲解“重复”和“对比”的含义。
第四步:巩固学习
以上是某位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鲁迅的《故乡》一课时进行的教学设计,以下对其评价错误的一项是( )。
本题解析:
分析教学内容可以发现,情感目标在教学设计中有所欠缺.没有充分展示文章所透露出的深切感受。
阅读《山中访友》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
师:刚才我们简要地初读了课文。我想考考大家,结合课题简要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生:课文主要写了作者在山中拜访一位老朋友。
师:是一位吗?
生:我觉得不是一位.而是好几位。
师:是多位!还有谁想说?
生:我认为课文主要写了作者重回故乡的山林,重新看了儿时的那些旧景物.伴随自己走
过人生的足迹。
师:结合课题看,也就是写去山中访问那些朋友。老师总结成一句话,就是作者到山里看到
一些景物。那我给取个名,叫“山中见景”得了,为什么叫“山中访友”呢?
生:《山中访友》这个题目更吸引读者,大家会想,这些景物不是人,为什么是老朋友呢?
师:这就是取名的艺术。
生:这些景物陪伴作者走过了三四十年的人生岁月。已经足够称作老朋友了。
师:你竟然从短短的一篇文章中解读出了这么多内容,真了不起!
以上是某位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山中访友》一课时的教学片段,以下对其评析正确的一项是( )。
本题解析:
由于初读课文,学生深入课文的程度有限。因此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把握会是浅显的,甚至是模糊的。片段中,学生对文中作者拜访了几位朋友的模糊属正常现象.故A项错误。判断切入方法,不能从一句话来判断,而应该从整个环节的设计来判断.阅读以上教学切入不难发现,教师设置开始的发问是为了引出“那我给取个名,叫‘山中见景’得了.为什么叫‘山中访友’呢?”这个问题,是从题目来切人的,故B项错误。由“刚才我们简要地初读了课文。我想考考大家,结合课题简要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可知这是教学的初读环节.不是导入环节.故C项错误。
阅读《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课堂导入环节,回答问题。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十九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本文作者是谁?齐说(罗迦?费.因格)。他是哪个国家的人?(美国)
师:通过课前预习,同学们喜欢这篇课文吗?
生:喜欢!
师:大家都异口同声地说喜欢,有没有同学不喜欢?
生(小声):我不喜欢。
师:这位同学很有创见.你能说说不喜欢的理由吗?
生:①文字不太读得懂,以前都是写人记事的文章,或写景状物的一目了然,这篇文章读了几遍也不知写的什么?②我不知作者要告诉读者什么?③文章的层次我怎么也搞不清……④特别是文章开头的这幅图,答案太多,也觉得啰嗦,再往后我就不知道作者说的什么,实在读不懂。
以下对这段教学导人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本题解析:
导入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对课文的不同理解,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这样的安排发展了学生个性化思维.与本文创造性思维这一中心相暗合,又把握住“民主、科学、个性”的阅读教学的灵魂。但这样的导人只是体现“观察角度不同,所见也不同”,偏离本文作者意图,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引导能力、课堂把控能力。
某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阿长与(山海经)》一课时,为学生布置了以下作业:
一、熟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重点写了什么。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是怎样的一个人?
二、课文前半部分,作者大写他如何“憎恶”“讨厌”阿长,但在这些充满贬义的文字后面,你能感受到作者对阿长的同情与怀念吗?不妨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三、仔细阅读课文中买《山海经》的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2.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有什么反应?
3.你怎样理解文中说的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四、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没有像阿长这样的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普通人?你怎样看待他们?请用一二百字写下来。
以下对这则教学作业的设计意图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本题解析:
第二题意在引导学生领悟这篇回忆性散文的双重眼光,一是儿时的眼光,二是写作时的眼光。其中写作时的眼光是含蓄的,要引导学生深入领会,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所在。第三题不仅要求学生就全文核心部分深入体会语句的深层含义.还要求学生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第四题属于课堂仿笔写作,学生可根据学生对文本人物形象的理解进行创造性写作.不一定需要唯一的一个主题。故正确答案为A。
试卷分类:小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
练习次数:75次
试卷分类:小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
练习次数:75次
试卷分类: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练习次数:87次
试卷分类:中学综合素质
练习次数:85次
试卷分类: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练习次数:139次
试卷分类:小学综合素质
练习次数:83次
试卷分类: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练习次数:120次
试卷分类: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练习次数:117次
试卷分类: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练习次数:108次
试卷分类:中学音乐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练习次数:9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