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乐部理论主要论证的问题是( )。
俱乐部理论是指研究非纯公共品的供给、需求与均衡数量的理论。俱乐部理论实际上是论证了地方政府的适当规模问题。即在理论上能够断定,如果存在多个地方政府,就可以通过人们在不同辖区之间进行移居来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假设地方政府所提供的公共物品和服务存在富余现象,即新增加一个成员的边际成本为零,而每增加一个成员后的平均成本却得到了节约,这时地方政府之间就会出现竞争,如果欲加入者是一个比较富裕的人地方政府就会更愿意提供比较好的条件来吸引他们。这实际上就是经济学家提布特所指出的地方政府相互竞争,从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过程。
政府为了保护农业生产者,对部分农业产品规定了保护价格。为了采取这种价格政策, 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是( )。
社会的货币化程度,是指( )。
下列关于工程监理单位和监理人员职责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下列比率指标的不同类型中,流动比率属于( )。
治理通货紧缩的举措中,一般不经常使用的政策措施是()。
通货膨胀对生产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这主要发生在通货膨胀的( )。
科斯定理认为,外部性之所以存在并且导致资源配置失当,在多数情况下是因为( )。
凯恩斯主义认为人们的货币需求不稳定,因而货币政策应是()。
采用多方案报价法,可降低投标风险,但投标工作量较大。通常适用的情形是( )。
政府对部分食品实施最高限价政策时,最可能导致的情况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