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资格 → 教师资格 → 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根据所给材料回答问题。材料题【原文】马说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
根据所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题
【原文】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课后练习
?一、背诵课文,说说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翻译下面一段文字,注意画横线的词的意义或用法。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呜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三、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这些话题是常谈常新的,请你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
单元介绍
本单元所选的古诗文,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或写景,或状物,或咏史,或抒写人生志趣,或表现亲朋情谊,无不浸透着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刻感悟和深入思考,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理想人格的追求。
学习本单元,要注意在大致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体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古人写景、叙事、议论的艺术,体会语言运用的妙处;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增强语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学生情况
八年级,班级人数50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幻灯片,播放视频、音频文件等。
1.从分析形象及作品内涵方面整体感知《马说》这篇课文。
2.根据上述材料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确定依据。
3.选择其中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1.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人才比为千里马,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以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遭遇,写有才之人终身不得其用的遭际,以“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写千里马埋没的原因等,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有才之士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不幸的处境,行文中洋溢着强烈的不平和悲愤。《马说》通篇用的都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自身才能。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2.
(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借助注释和词典了解文章大意,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课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情况的批判之情。
(2)确定依据
韩愈散文中,抒发不平之鸣的篇章不少,《马说》便是其中之一。“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虽是议论文体,但却也讲究文采。所以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因此学生要能够“借助注释和词典了解文章大意,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马说》通篇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又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要求:“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所以,在学习这篇课文时不仅需要“理解课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还需要“体会作者对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情况的批判之情。”
3.
过程与方法目标教学设计?一、研读课文
(一)朗读课文第一段并思考问题
?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作者认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你们认为到底是先有千里马,还是先有伯乐呢,为什么?
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马而言应该是这样的。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他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是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识别就成为前提了。
?3.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二)朗读课文第二段并思考问题
?1.作为千里马与普通马有什么不同?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食马者能注意这一点并区别对待吗?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三)朗读课文第三段并思考问题
?1.本段中哪些语句刻画了食马者的浅薄愚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
?2.本段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这个结句,点明了中心,讽刺揭露了昏庸无能,不能选贤任能而报怨世无人才的统治者。
?3.本文通篇写千里马,难道韩愈仅仅为马的不幸而鸣不平吗?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而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4.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慨心情。
?5.本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二、综合理解
?1.课文通篇不离千里马,是否只是就“马”说“马”?(大屏幕显示)
明确:不是。文章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的现象,揭露了埋没人才的社会现状。
?2.本文通过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大屏幕显示)
明确:本文通过千里马的遭遇,阐述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摧残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强烈愤慨和怀才不遇的思想。
?三、拓展延伸
“天生我材必有用”,只可惜韩愈怀才不遇,英雄无用武之地,所以他只能无可奈何的发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慨。
?1.假如你就是一匹千里马,却暂时不被重用,你会怎么做呢?
韩愈认为“伯乐”决定了“千里马”的命运,这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未免太过绝对。我们要主动地去争取,像毛遂一样的自荐,方可把握住自己的命运。
?2.作为千里马,你们又想对伯乐说些什么呢?
我相信所有的伯乐都会尊重教育,尊重人才,让千里马能够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愿伯乐们能够拥有一双慧眼。因为世界上不是缺少千里马,而是缺少发现千里马的眼睛。
?四、小结
韩愈以良马喻人才,写自己知遇之难,是因为他生不逢时,我们有幸生长于新时代,能够人尽其才,那么我希望大家能够发出“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豪言,“天马行空任我行”的壮语。同学们,“莫愁前路无知己”,我相信只要大家努力,若干年以后,你们一定会站在我面前自豪地说:天下谁人不识我!
有“泥土诗人”之称的诗人是()。
1931年,一位给人们带来光明的科学家重病的消息牵动着世界人民的心,几十名记者为他守夜。每隔一个小时就对外发布一次消息:“灯”还亮着。这位科学家是( )。
将下列各项按所表示年龄大小顺序排列,正确的顺序应是( )。
①不惑②垂髫③花甲④加冠⑤而立⑥古稀⑦半百
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
明朝初年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是()。
我国最早使用“教育”一词的是( )。
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理论著作是( )。
既是俄罗斯浪漫主义的杰出代表,同时又是俄罗斯现实主义的奠基人的是( )。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下列关于“园圃”的说法正确的是( )。
《诗经》中描绘了一个美丽清泠、朦胧迷茫的抒情境界,刻画诗人徘徊追思的形象,借助景物和意象含蓄委婉地表达相思和追怀之情的诗篇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