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建筑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环评案例分析-> 国家规划某矿区拟建原煤生产能力240万t/a的煤矿。井田面

 国家规划某矿区拟建原煤生产能力240万t/a的煤矿。井田面积55km2,煤层埋深100~300m,储量丰,煤质优,平均含硫量1.6%。拟同步建一矸石电厂,与矿井工业场地相距1km,公路可达,电厂用水拟采用地表水。

  煤矿位于风蚀为主的黄土高原,井田内耕地约占15%,其中基本农田约占耕地的1/3,井田内植被主要为灌丛和天然牧草,植被覆盖率约38%,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460mm,降水集中在6~8月,年蒸发量2880mm。

  井田内有7个村庄(360户1500人),西北部有明长城遗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由西北向东的一级公路通过;一小河A(属Ⅲ类水体)从井田中部流过;矿井工业场地位于公路南侧,拟占用一部分耕地(已取得征地手续)。

  煤矿原煤经筛分破碎分级出售;矿井水拟经一级沉淀处理后60%回用于井下,其余达标排入小河A;年产煤矸石(1类固体废物,热值7.0MJ/kg)60万t。

  经可行性研究预测,矿井运行后地表沉陷深度约4~5m。[2007年真题]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国家煤炭开采政策,本工程应配套建设的工程是什么?说明理由。

2.列出地面主要环境保护敏感目标。

3.针对明长城遗址,提出煤矿开采的保护措施。

4.从节约水资源的角度,给出矿井水的回用途径。

5.给出本工程矸石场选址的环境保护要求。

6.如矿区周围有地方小煤矿,环评应做哪些工作?

7.分析采煤对小河A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及应采取的措施。

8.矿区内有供水意义的井泉多处,应采取哪些保护措施?

9.本项目生态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应采取哪些主要保护措施?

10.煤矸石堆存主要有哪些环境影响?给出其利用途径。

11.本项目工程分析应明确哪些内容?

12.指出地表沉陷预测的要求。

13.地下水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

14.本项目清洁生产需考虑哪几个方面?

15.给出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建议。

答案:
本题解析:

1.(1)根据题中所给项目特点,应配套建设的工程有:

  ①配套建设瓦斯抽放站;

  ②用作发电、燃料或用于生产化工产品;

  ③配套建设煤炭洗选设施。

  (2)应配套建设以上工程的原因是,根据“煤炭产业政策”、“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煤层气(煤矿瓦斯)抽采利用的若干意见”、“国家发改委煤层气开发利用“十一五”规划”,要求加强煤矿瓦斯抽采利用和减少排放。鼓励煤层气(瓦斯)民用、发电、生产化工产品。国家煤炭开采政策要求对新建硫分大于1.5%的煤矿,应配套建设煤炭洗选设施。

2.根据本项目的特点,地面主要环境保护敏感目标有:

  (1)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

  (2)灌丛和天然牧草地(风蚀的保护层),特别是黄土高原植被;

  (3)7个村庄;

  (4)明长城遗址;

  (5)小河A;

  (6)公路。

3.针对明长城遗址,具体的煤炭开采保护措施如下:

  (1)开发方案要得到文物保护行政单位的批准,开发行为在其指导下进行。

  (2)地上,不在遗址保护范围内打井及建设其他设施。

  (3)井下,留保护煤柱。

  (4)按照文物保护行政单位划定保护区,严禁在明长城遗址及保护区地下开采。

4.矿井水的回用途径有:

  (1)处理后用于井下抑尘、消防。

  (2)处理后用作电厂水源。

  (3)处理后用于洗煤。

  (4)用于煤场、工业广场、道路、居民区喷洒抑尘。

  (5)深度处理后用作居民生活用水。

  (6)处理后用于绿化等生态用水或农田灌溉。

5.矸石属于工类一般工业固废。所选场址应符合:

  (1)矸石堆场500m范围内不应有居民区。

  (2)矸石堆场宜布置在远离居民区、风景名胜区等敏感区,应布置在居民区等敏感区的下风向、以地下水作为水源的取水口的下游地区。

  (3)应选在满足承载力要求的地基上,以避免地基下沉的影响,特别是不均匀或局部下沉的影响。

  (4)禁止选在小河A最高水位线以下的滩地和洪泛区。

  (5)禁止选在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耕地、基本农田、明长城遗址区)。

  (6)优先选用废弃的采矿坑、塌陷区。

  (7)尽量靠近矸石电厂。

  (8)应符合当地城乡建设总体规划要求。

6. 如矿区周围有地方小煤矿,环评应做的工作有:调查、分析整合的可行性、给出整合或关闭名单、提出整合要求、附地方政府整合或关闭文件。

7.(1)采煤对小河A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有:

  ①会造成河流水量减少,也可能发生透水事故;

  ②矿井水及矿区污水排放造成河流水质污染;

  ③采矿区的废渣等不合理的处置可能造成小河阻塞,使小河河宽变窄。

  (2)相应的措施有:

  ①设置防水煤柱;

  ②监测矿井水水质及矿区污水水质;

  ③进行污水处理;

  ④矿井水综合利用。

8.矿区内有供水意义的井泉多处,应采取的保护措施有:

  (1)调查井泉布局及水文地质情况。

  (2)划定禁采区,留设防水煤柱和维护带煤柱,矿区污水不得排放,避开井泉。

  (3)监测水量及水质变化。

  (4)如果造成影响,须为居民提供其他供水方式,敷设供水管线、落实饮水工程补偿费。

9.(1)本项目生态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有:

  ①施工期临时占地对自然植被与人工植被(包括农田植被)、土壤的破坏。

  ②在生产营运中,地表设施(井场、工业场地、运输道路、管线等)占地对植被的破坏。

  ③井位开采过程中造成的地表塌陷所导致的地表水漏失对自然植被和农作物的不利影响,以及由此引发的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由地表沉陷引发的建筑物破坏和居民搬迁等社会影响。

  ④煤矸石山堆放压占土地对植被、景观的生态影响。

  ⑤特别是对生态敏感目标的影响,如果不加注意,影响将更为突出。

  (2)应采取的主要保护措施有:

  ①科学选址,控制用地面积,加强施工期的环境管理;

  ②对受损生态系统及时予以恢复或重建,避开生态敏感保护目标或在井位开采中留设井下保护煤柱;

  ③占用农田、林地要办理相关手续,并进行经济补偿,占用基本农田或使基本农田丧失功能的,要按国家相关规定迸行“占一补一”,做到基本农田的占补平衡;

  ④生产运营期坚持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及批复所要求的环境保护管理工作与监测计划,制定搬迁规划,造成地表沉陷的要及时予以补偿和恢复或搬迁居民;

  ⑤容易引发地质灾害的,需进行地质灾害评价,并采取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10.(1)煤矸石堆存的环境影响有:

  ①压占大面积的土地,破坏植被,造成一定的生物量损失与生态效益的损失;

  ②矸石淋沥水污染土壤、地下水;

  ③煤矸石粉尘、自燃污染环境空气;

  ④存在崩塌、滑坡、泥石流、爆炸等安全隐患与环境风险;

  ⑤影响景观。

  (2)煤矸石的利用途径有:用于建筑材料(制砖、铺路),采空区回填,发电,供热;提取有用成分用作化工材料、生产肥料。

11.本项目工程分析应明确的内容有:

  (1)明确煤矿是否在国家规划的大型煤炭基地和规划矿区内。

  (2)指明煤矿地理位置,井田范围与储量,煤炭种类及相关指标(硫分、瓦斯含量),煤层埋深。

  (3)开采工艺、煤炭加工工艺、用途、用户和外运方式。

  (4)煤炭洗选工业场地和煤矸石场地位置、占地情况。

  (5)矿井布局及设计服务年限、总投资与环保投资、施工年限。

  (6)工程分析要明确各类污染物排放的源强、排放浓度,是否符合排放标准、工程设计拟采取的环保措施或综合利用途径等。

  (7)可能产生重大生态影响的工程行为,与特殊生态敏感区和重要生态敏感区有关的工程行为,可能产生间接、累积生态影响的工程行为,可能造成重大资源占用和配置的工程行为。

12.地表沉陷预测的要求为:

  (1)选用合适的模式及对模式的修正,明确参数的选取原则和来源,给出沉陷后最大水平变形值、沉陷深度等值线图。

  (2)两水平开采的矿井需分别给出一水平和全井田开采后沉陷曲线等值线图。

13.对建设项目不同的选址方案、各实施阶段不同排污方案及不同防渗措施下的地下水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其具体内容包括:

  (1)分析评价露天采矿抽排地下水对地下水水位、水质、水资源量的影响。

  (2)废石(主要是煤矸石)堆放对土壤、渗滤液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

  (3)矿坑水对地下水水位和水质的影响。

  (4)采矿可能引发的水资源衰竭、地面沉降、塌陷等环境水文地质问题。

  (5)特别关注对居民饮用水的水源水量和水质的影响。

14.结合行业及工程特点,从资源能源利用、生产工艺与设备、生产过程、污染物产生、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环境管理要求等方面确定清洁生产指标和开展评价。根据项目特点,本项目应从煤炭采区资源回收率、矿井水综合利用率、瓦斯抽采利用率、矸石综合利用率、单位产品能耗、单位产品污染物排放量等指标综合分析其清洁生产水平。

15.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建议如下:

  (1)结合各专题评价内容,确定监测点位、项目、频次、统计计算与评价,提出施工期与生产运营期的环境管理措施,成立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制定环境管理制度、落实人员与经费等。

  (2)在环境管理计划中,根据需要提出施工期生态监理方案,并向地方环境管理部门汇报监理结果,接受地方环保部门的监督性检查。

  (3)在工程初步设计方案及施工中落实环评及审批要求落实的环境保护措施。

  (4)结合各专题评价内容,确定各环境要素的监测点位、监测指标、监测频次,统计计算与评价,提出落实监测机构及经费保障要求。

  (5)对于事故排放时可能出现的环境风险问题,应提出预防与应急处理预案。

环评案例分析,章节练习,案例分析押题

更新时间:2022-08-19 22:18
纠错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多选题

(2020年真题)影响碱液吸收法烟气处理效率的主要因素有( )。

  • A.吸收液pH值
  • B.吸收液喷淋量与气量的比值
  • C.吸收液的分散状态
  • D.吸收塔压降
查看答案
多选题

某建设项目拟采用燃烧法处理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气态有机污染物,原始废气中的颗粒物浓度约为200mg/m3。为降低废气中的颗粒物浓度,可使用的预处理方法有(  )。

  • A.干性过滤
  • B.喷淋洗涤
  • C.活性炭吸附
  • D.喷钙
查看答案
多选题

控制燃煤锅炉SO2排放的有效方法是(  )。

  • A.炉内喷钙
  • B.石灰石-石膏湿法
  • C.循环流化床锅炉
  • D.氨法
查看答案
多选题

某公司拟在距离厂界10m处安装4台小型方体冷却塔,预测表明厂外敏感点噪声超标。通常采用的噪声治理方法有()。

  • A.设置声屏障
  • B.选用低噪声冷却塔
  • C.调整冷却塔的位置
  • D.进风口安装百叶窗式消声器
查看答案
多选题

环境影响评价中,在()的情况下需进行非正常工况分析。

  • A.正常开、停车
  • B.工艺设备达不到设计规定要求
  • C.部分设备检修
  • D.环保设施达不到设计规定要求
查看答案
多选题

制定生态影响型项目营运期生态跟踪监测方案时,以()作为监测对象。

  • A.植被
  • B.国家重点保护物种
  • C.地区特有物种
  • D.对环境变化敏感的物种
查看答案
多选题

采用类比法进行调查时,在分析对象与类比对象之间可类比的有()。

  • A.工程特征
  • B.管理模式
  • C.污染物排放特征
  • D.环境条件
查看答案
多选题

酒精生产项目生产废水COD≥10000mg/L,须经厂内预处理使COD≤1000mg/L,方可排入二级污水处理厂的收集管网。可选用的污水处理方案有()。

  • A.调节—过滤—混凝—沉淀—排放
  • B.调节—过滤—厌氧(UASB)—氧化沟—沉淀—排放
  • C.调节—过滤—接触氧化—沉淀—排放
  • D.调节—过滤—厌氧(UASB)—SBR—排放
查看答案
多选题

采用皆伐实测法测定森林生物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 A.测定生物量时,只需计算树干、枝叶质量
  • B.皆伐实测法可精确测定生物量
  • C.皆伐实测法无法测定植物自身代谢、生长发育所消耗的物质
  • D.皆伐实测法可测定总生产量或总生产力
查看答案
多选题

关于焚烧炉炉型适用范围的说法,正确的有()。

  • A.炉排式焚烧炉适用于生活垃圾
  • B.流化床式焚烧炉适用于未经预处理的一般工业固废
  • C.固定床焚烧炉适用于小规模的固废处理工程
  • D.回转窑焚烧炉适用于热值较低的一般工业固废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