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职业资格社会工作者中级社会工作实务->2025中级社工考试《中级社会工作实务》真题

2025中级社工考试《中级社会工作实务》真题

推荐等级:

发布时间: 2025-07-09 09:05

扫码用手机做题

试卷预览

1 问答题 20分

某小学委托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对家庭困难学生开展关爱服务。社会工作者发现。这些学生有的情绪较为消极,有的自信心不足,有的存在焦虑、抑郁心理问题,有的在学校不与同学交流,几乎没有朋友。社会工作者在家访中发现。部分学生由于家庭条件的限制,缺少外出拓展交流,缺少外出交流拓展视野的机会。有的家长不知道如何与孩子进行沟通,个别家长通过打骂孩子发泄情绪。部分家长。

从来不主动,就是向老师询问孩子的在校情况,从来不参加学校组织的家长活动。

为促进这些家庭困难学生的健康成长,社会工作者运用人在情境中理论,从学生个人、学生所处环境、学生个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等三个方面开展家庭困难学生的关爱服务。

要求:列出人在情境中理论的基本观点,并设计出一份家庭困难学生的关爱服务方案,从学生个人角度、学生所处环境角度、学生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角度列举三个服务目标和服务策略。

查看答案 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

答案见解析

本题解析:

一、

“人在情境中”理论的基本观点

个体与环境的系统性关联:个体的心理、行为状态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家庭、学校、社区等)是相互作用的整体,个体问题源于个人需求与环境资源的失衡。

环境对个体的塑造作用:社会环境中的资源可及性、人际关系质量、制度支持等因素直接影响个体的发展,如家庭沟通模式影响学生情绪状态,学校支持不足可能导致社交退缩。

个体对环境的能动作用:个体并非被动接受环境影响,也能通过自身行为改变环境,例如学生主动寻求社会支持、家长参与学校活动等,可推动环境向良性方向发展。

二、家庭困难学生关爱服务方案

(一)学生个人角度

1、理论要点:个体的认知、情绪、行为模式受内在心理状态影响,需通过提升个人能力与调整认知,增强其应对环境压力的韧性。

2、服务目标:

(1))改善学生消极情绪,缓解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②2)增强学生自信心,减少自我否定认知;

(3)培养学生社交技能,促进同辈群体互动。

3、服务策略:

(1)开展“情绪小管家”小组:通过绘画、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识别情绪信号,学习深呼吸、积极自我暗示等减压技巧。

(2)组织“我是闪光点”个人成长工作坊:通过优点轰炸、成就事件分享,帮助学生发现自身优势,建立积极自我认知。

(3)实施“伙伴计划”:为学生匹配性格互补的朋辈伙伴,通过小组游戏、合作任务训练沟通技巧如倾听、表达需求。

(二)学生所处环境角度

1、理论要点:家庭、学校、社区等环境要素对学生成长有重大影响,需通过优化环境资源配置,为学生提供良性发展土壤。

2、服务目标:

(1)改善家庭沟通模式,提升家长教养能力;

(2)整合学校资源,建立困难学生支持机制;

(3)拓展社区资源,为学生提供课外拓展机会。

3、服务策略:

((1)举办“亲子沟通工作坊”:通过情景模拟、正向教养技巧教学,帮助家长学习非暴力沟通方法如“我信息”表达,减少打骂行为。

(2)推动学校设立“暖心驿站”:整合教师、心理辅导员资源,为学生提供课后学业辅导、情绪疏导服务,定期召开家校沟通会。

(3)链接社区公益资源:联合博物馆、图书馆开展“寒门学子拓展计划”,组织学生参与免费研学活动,拓宽视野。

(三)学生与环境交互作用角度

1、理论要点:个体与环境的互动失衡是问题的核心,需通过促进双向适应和良性互动,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服务目标:

(1)增强学生对环境资源的识别与利用能力;

(2)推动环境系统对学生需求的响应与支持;

(3)建立学生与环境的正向互动模式。

3、服务策略:

(1)开展“资源寻宝”实践活动:通过绘制“学校-家庭-社区资源地图”,帮助学生识别可利用的支持,如学校心理咨询室、社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并模拟求助场景;(2)组织“家校社联动座谈会”:邀请学生、家长、教师、社区代表共同制定《困难学生支持公约》,明确各方在资源对接、需求响应中的责任,如教师定期家访、社区开放免费活动场地。

(3)建立“成长伙伴”机制:安排志愿者定期跟进学生,协助其链接环境资源,如申请助学金、报名兴趣班,并收集学生反馈以优化服务。


2 问答题 20分

在社区开展“垃圾分类,从我做起”的项目。为了提升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识和思维能力,社工通过知识培训、趣味竞答等,帮助居民学习垃圾分类的知识。组织“共建绿色社区”讨论会,介绍垃圾分类的政策和本市社区垃圾分类的状况,引导居民从不同角度分析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存在的问题。带领居民参观垃圾处理中心,采用案例教学,引导居民从垃圾处理的原理中思考实践的要点,并教会大家由其他社区实践经验发展适合本社区垃圾分类的策略。开展“垃圾分类能手”活动,让居民分享各自的妙招,并相互点评这些方法的优缺点,让大家积极创新。社工综合采用质性和量化的评估方法,采用了标准化问卷,测量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识和思维能力;观察记录居民行为的变化;将项目部目标分解成多个具体的任务,并给每个任务打分;邀请居民填写满意度问卷;对部分居民进行访谈,描述自己和社区的改变,并区分哪些是由项目服务带来的。

【问题】

1.社工培养了居民哪些方面的认知和思维能力?

2.社工用了哪些评估方法?

查看答案 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

答案见解析

本题解析:

1、社工培养了以下方面的认知和思维能力:

(1)能够掌握社区生活和共同问题的知识和资料

案例中“社工通过知识培训、趣味竟答等,帮助居民学习垃圾分类的知识。组织”共建绿色社区“讨论会,介绍垃圾分类的政策和本市社区垃圾分类的状况。”。

(2)能够理解资料的相互关系,批判地分析问题

案例中“组织共建绿色社区讨论会,介绍垃圾分类的政策和本市社区垃圾分类的状况,引导居民从不同角度分析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存在的问题”。

(3)能够引申和推理

案例中“带领居民参观垃圾处理中心,采用案例教学,引导居民从垃圾处理的原理中思考实践的要点,并教会大家由其他社区实践经验发展适合本社区垃圾分类的策略”。

(4)能够进行分析和评价,并提出创新的建议

案例中“开展”垃圾分类能手“活动,让居民分享各自的妙招,并相互点评这些方法的优缺点,让大家积极创新”。

2、社工运用了以下评估方法:

(1)基线测量。案例中“社工综合采用质性和量化的评估方法,采用了标准化问卷,测量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识和思维能力,观察记录居民行为的变化”;((2)任务完成情况测量。案例中“将项目部目标分解成多个具体的任务,并给每个任务打分”;((3)服务对象满意度测量。案例中“邀请居民填写满意度问卷”;(4)差别影响评分。案例中“对部分居民进行访谈,描述自己和社区的改变,并区分哪些是由项目服务带来的”。

3 问答题 20分

某市委社会工作部了解到,当地很多外卖骑手日均跑单时间长,尽管收入尚可,但认为目前的工作不稳定,希望寻求更符合个人期望的职业,却善于没有其他职业技能,且社交圈子窄,职业信息来源也比较单一。

针对以上问题,该部门委托某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为青年骑手开展职业规划服务。

社会工作者招募12名有职业规划需求的青年骑手,开设了“驿”路·“职‘梦”职业生涯规划小组。小组有五个主题:

主题一:“发现我的职业密码”绘制自画像与职业选择九宫格,帮助组员基于自我特质选择职业方向:

主题二:“我的职业我做主”邀请职业转型成功的骑手现场交流经验,提升组员自我决定的信心和能力;

主题三:“”潜意识中的职业地图“:开展职业畅想活动,引导组员发现潜意识中的职业动机;

主题四:“从’想‘到’做‘的跨越”:学习可行性分析方法,带领组员制定职业行动计划;

主题五:“重塑职业思维”:通过情景模拟,示范如何理性看待和应对职业转型的困难。

问题:

1.分析本案例中的青年骑手面临哪些问题。

2.在本案例中,社会工作者运用了哪些职业生涯规划技巧?


查看答案 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

答案见解析

本题解析:

1.本案例中的青年骑手面临问题的有:

(1)工作压力大,职业稳定性缺失:青年骑手日均跑单时间长,虽收入尚可,但认为工作不稳定,体现出平台工作任务重,职业保障性不足。

(2)职业技能与职业转型能力不足:缺乏其他职业技能,且职业信息来源也比较单一。

(3)职业信息获取渠道狭窄:职业信息来源单一,难以获取多元的职业发展信息。

(4)职业规划能力薄弱:希望寻求更符合个人期望的职业,基于职业技能缺乏,职业信息来源单一,且日均跑单时间长,无法进行系统有效的职业规划。

(5)社会支持网络不足:日均跑单时间长和社会交际圈子窄使得骑手难以建立广泛的社会关系网络。

2.在本案例中,社会工作者运用了哪些职业生涯规划技巧?

(1)特质因素取向规划技巧

案例中,主题一“发现我的职业密码”绘制自画像与职业选择九宫格,帮助组员基于自我特质选择职业方向。

(2)个人中心取向规划技巧

案例中,主题二:”我的职业我做主”:邀请职业转型成功的骑手现场交流经验,提升组员自我决定的信心和能力。

(3)心理动力取向规划技巧

案例中,主题三“潜意识中的职业地图”:开展职业畅想活动,引导组员发现潜意识中的职业动机。

(4)行为取向规划技巧

案例中,主题四:“从’想’到’做’的跨越”:学习可行性分析方法,带领组员制定职业行动计划。

(5)认知行为取向规划技巧

案例中,主题五:”重塑职业思维”:通过情景模拟,示范如何理性看待和应对职业转型的困难。

4 问答题 20分

小芳在26岁那年被诊断为抑郁症,当时病情较为严重,入院治疗一段时间后回到家中。社会工作者入户评估时了解到小芳年幼时父母离异,由母亲独自抚养长大。母亲希望她出人头地,对她要求很高。小芳很听话,即使不情愿也会按照母亲的要求去做她几乎不与人来往,没有什么朋友。出院后,小芳一直遵从医嘱按时服药,睡眠质量仍然不好,经常半夜醒来无法入睡:看到身边的同龄人都在正常工作,她到压力更大了她迫切希望自己能好起来,每当察觉自己状态不对时都会努力调整,但收效甚微。小芳十分担心自己再也不能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她为此感到绝望。

结合评估情况,在精神科医生的支持下,社会工作者为小芳提供服务。社会工作者邀请小芳参加抑郁症居家康复讲座,还向她发放了知识手册;运用理性情绪疗法帮助她调整情绪;为她提供就业咨询,增强其就业信心:联系青年志愿者为她开展陪伴服务,帮助其重新适应社会还邀请她的母亲加入抑郁症患者家庭互助会。一段时间后,小芳的状况有了明显改善。

问题:

1.结合案例,分析社会工作者从哪些方面对小芳进行了需求评估。

2.社会工作者从社区精神康复的角度为小芳提供了哪些服务?


查看答案 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

答案见解析

本题解析:

第一问:根据案例描述,社会工作者对小芳的需求评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生理信息。医务社会工作者通过询问患者的营养、运动、睡眠和药物使用情况评估服务对象的健康情况。案例中“小芳遵从医嘱按时服药,睡眠质量仍然不好”;(2)家庭信息。评估家庭构成、家庭成员间关系的性质、互动的方式及敏感的家庭问题。案例中“小芳年幼时父母离异,由母亲独自抚养,母亲对她要求极高(”希望她出人头地,对她要求很高“),且小芳”即使不情愿也会按母亲要求去做“。

(3)社会支持。能够为患者提供情感支持的社会关系,以及支持所能提供的友谊、帮助、具体服务。案例中”小芳几乎不与人来往,没有什么朋友“,(4)社会环境。评估患者是否生活在压力环境中;患者是否正受到来自个人与社会系统之间冲突的侵害;患者是否在环境改变或角色转变中产生压力等。案例中”小芳看到身边同龄人都在正常工作,她压力更大了:并且十分担心再也不能过正常人生活“。

(5)心理信息。包括患者的症状和患者的心理力量,这些都蕴含着个人的态度或积极的应对机制。案例中”小芳被诊断为抑郁症,存在睡眠障碍;察觉到状态不对,会努力调整但收效甚微;十分担心再也不能过正常人生活,感觉到绝望“。

第二问:根据案例描述,社会工作者为小芳提供的社区精神康复服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个人层面:

(1)普及精神健康知识:邀请小芳参加抑郁症居家康复讲座,提供相关的知识手册,帮助她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自己的病情。

(2)开展精神疾病患者康复训练:运用理性情绪疗法帮助小芳调整情绪,改变消极思维模式,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

((3)提供咨询:提供就业咨询服务,帮助小芳增强就业信心,制定职业规划,寻找适合的工作机会。

(4)社会支持:联系青年志愿者为小芳开展陪伴服务,帮助她重新适应社会,增加社交互动。帮助小芳建立社会支持网络,减轻孤独感和无助感。

2、环境层面:

((1))促进家人参与康复服务:邀请小芳的母亲加入抑郁症患者家庭互助会,提供家庭教育和支持,帮助母亲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小芳。通过家庭互助会,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理解,改善家庭关系。

(2)社区资源链接:协调社区资源,为小芳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和服务,确保她能够得到全面的帮助。与精神科医生合作,确保小芳的治疗方案得到专业指导和监督。

5 问答题 20分

独居老人王爷爷年轻时有一个“画家”梦,退休后进入老年大学的绘画班学习,王爷爷觉得画画不仅可以自娱自乐、陶治心性,还可以通过画作义卖发挥余热、传递爱心。然而,最近王爷爷在卫生间滑倒导致骨折,外出十分不便,不得不中断老年大学的学习。老年大学的老师建议王爷爷利用学校的线上资源在家继续学习,但王爷爷担心自己操作不好智能手机影响在线学习,为此感到十分焦虑。

针对上述情况,社会工作者对王爷爷的情绪进行了安抚,对其生活自理力进行了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社会工作者为王爷爷链接了社区养老驿站的生活照料服务、协调资源在他家的卫生间安装了扶手,铺设了防滑垫;联系社区志愿者帮助王爷爷学会了使用智能手机上网课,并协调他们定期上门探望。在社会工作者的帮助下,王爷爷不仅顺利完成了绘画班学习,而且参加了画作义卖,实现了自己的公益心愿。

问题:

1.本案例中的王爷爷有哪些需要?

2.在本案例中,社会工作者开展了哪些老年社会工作服务?

查看答案 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

答案见解析

本题解析:

第一问:本案例中王爷爷的需要如下:

((1)健康维护的需要

王爷爷因卫生间滑倒骨折,导致外出不便,体现了老年人对身体机能保护、医疗康复及照料的需求。

(2)社会参与的需要

王爷爷退休后通过老年大学绘画班参与社会活动,希望通过画作义卖“发挥余热”,反映了其对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骨折后中断学习导致其社会参与受阻,进一步凸显了维持社交连接的重要性。

(3)自我实现的需要

王爷爷年轻时的“画家梦”及退休后坚持绘画学习,本质上是对自我理想和潜能实现的追求。通过完成课程、参与义卖达成公益心愿,体现了其对自我价值实现的深层需求。

(4)情绪和心理疏导的需要

王爷爷因骨折中断学习而焦虑,需要情绪安抚和心理支持;社会工作者协调志愿者定期上门探望,满足了其对情感陪伴和人际关怀的需求。

(5)居家安全的需要

,需要生活照料服务、卫生间适老化改造(安装扶手、防滑垫)以预防二次伤害。

第二问:在本案例中,社会工作者为王爷爷提供了以下服务:

1.老年人评估与生活照料:

(1)对王爷爷的生活自理能力进行了全面评估,了解他的实际需求。

(2)为王爷爷链接了社区养老驿站的生活照料服务,确保他在家中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2.教育与社会参与:

(1)帮助王爷爷顺利完成了老年大学的绘画班学习,继续他的兴趣爱好。

(2)协助王爷爷参加画作义卖活动,实现他的公益心愿,增强社会参与感。

(3)联系社区志愿者帮助王爷爷学会使用智能手机上网课,克服技术障碍。

3.构建社会支持网络:

(1)协调志愿者定期上门探望,提供持续的技术支持和情感陪伴。

(2)链接社区志愿者帮助王爷爷学会使用智能手机上网课。

(3)协助王爷爷参加画作义卖活动,实现他的公益心愿。

4.精神慰藉:

(1)社会工作者对王爷爷进行了情绪安抚,帮助他缓解焦虑和不安。

((2)链接志愿者提供情感陪伴与支持。

5.适老化环境改造:协调资源在王爷爷家的卫生间安装扶手和铺设防滑垫,提高居家安全。

其他考生还关注了更多>

相关题库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