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等级:
发布时间: 2022-06-16 08:40
扫码用手机做题
某地发生特大洪水,农田被淹,房屋被毁,企业停产,学校停课。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协助政府部门及时疏散、转移和安置受灾群众。
社会工作者在救灾过程中发现,一些受灾群众因目睹家园被毁的场景而深陷痛苦,难以自拔;一些受灾群众害怕洪水再次来袭,时刻处于紧张、无助和恐惧的状态,一些受灾群众认为邻居分配到的饮用水、衣被等应急救助物资比自己多,心生不满,导致邻里关系紧张:还有一些受灾群众担心灾后生计问题,整日忧心忡忡,寝食难安。
要求:
设计一份灾害救助社会工作服务方案,只需列出灾后救助的不同阶段,以及各阶段对应的服务目标和主要服务策略。
本题解析:
第一阶段:灾后紧急救援到一个月内的临时安置阶段
服务目标:生命维护、预防伤害、临时生活庇护
主要服务策略:链接外部资源,及时为受灾人员提供生活必需品;组织受灾民众活动,让他们参与救灾和重建;安抚受灾民众的情绪、安置受灾民众生活。
第二阶段:灾后一个月至半年内
服务目标:安置临时住所、修复社会系统
主要服务策略:协助受灾民众迁入新居,让其了解政府救助的内容;通过团体工作以及社区发展的方式为受灾人员重建和修复社会关系,加强社会支持系统的力量。
第三阶段:灾后六个月至3年的中长期恢复重建阶段
服务目标:家庭重建、社区重建、社会重建
主要服务策略:开展社区人居环境重建、恢复社会生活秩序、复苏社区的经济秩序。
小明年10岁,一年前父亲因车祸去世,母亲离家不知所踪,小明与70岁的爷爷相依为命。社会工作者小顾通过家庭走访和查阅资料了解到。小明因目睹了父亲的车祸惨状,常常半夜惊醒,有时会突然大声尖叫,并伴有攻击性行为,为补贴家用,爷爷捡拾废品,家中和楼道堆满杂物,小明身上总有异味,爷爷年事已高,对小明的照顾越来越力不从心;小明常常逃学,整日在外游荡,考试成绩差,经常遭到爷爷打骂。
为回应小明的多元化需求,小顾采用个案管理的方法,与小明和爷爷多次沟通,共同制订整套服务计划,在征得他们的同意后开展服务:联系儿童医院的心理治疗师对小明的创伤后症状开展游戏辅导;推荐小明参加社区“四点半课堂”;动员社区志愿者为小明和爷爷提供生活照料;通过慈善总会对接爱心企业,为小明申请到一笔救助金,缓解了家庭的经济压力。小顾对上述服务进行了持续追踪和监督。
问题:
1.分析案例中小明的需要。
2.分析社会工作者小顾在上述工作中遵循了哪些个案管理原则?
本题解析:
1.案例中小明的需要包括:
(1)生存的需要。小明与70岁的爷爷相依为命。为补贴家用,爷爷捡拾废品,家中和楼道堆满杂物,小明身上总有异味,爷爷年事已高,对小明的照顾越来越力不从心。
(2)发展的需要。小明获得幸福童年生活与休闲娱乐以及良好教育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3)受保护的需要。常常半夜惊醒,有时会突然大声尖叫,并伴有攻击性行为,经常遭到爷爷打骂。
(4)社会化需要。小明常常逃学,整日在外游荡。
2.社会工作者小顾在上述工作中遵循了的个案管理原则包括:
(1)服务对象参与。个案管理强调服务对象与社会工作者一起工作,包括需求的评估、包裹式服务的规划与组织等,都是由双方共同作决定。服务对象不是单纯接受规划好的服务,而是需要参与整个个案管理过程。案例中小顾采用个案管理的方法,与小明和爷爷多次沟通,征得他们的同意后开展服务体现了服务对象参与。
(2)服务评估。评估是个案管理的核心任务,包括服务对象的需求、生理状况、社会环境、非正式网络,甚至个人偏好。评估的目的是为了切实提供符合服务对象需求的服务,并维持服务的公平性。案例中社工为回应小明的多元化需求,采用个案管理的方法,说明对服务对象的需求进行了评估,第一段描述也是社工对服务对象的生理状况、社会环境等进行了评估。
(3)服务协调。在服务设计过程中,强调社会工作者需要协调各方资源为服务对象提供“全人”服务,并不局限对服务对象的特殊需要提供直接服务。案例中社工除直接对服务对象提供服务外,还协调了医院、社区、慈善总会等的资源,以满足服务对象的不同需求。
(4)资源整合。社会工作者要尽可能掌握有助于满足服务对象需求的各方面资源,并加以整合运用。这些可利用的资源可能来自政府机构、非营利组织、商业机构,甚至可能来自服务对象自身,因为服务对象本身所具有的能力也是一项资源。案例中社工联系了不同部门,如整合了儿童医院、社区志愿者、慈善总会和爱心企业资源。
(5)包裹式服务与专业合作。如案例中社工联系儿童医院的心理治疗师对小明的创伤后症状开展游戏辅导;推荐小明参加社区“四点半课堂”;动员社区志愿者为小明和爷爷提供生活照料;通过慈善总会对接爱心企业,为小明申请到一笔救助金,缓解了家庭的经济压力。
(6)服务监督。案例中小顾对上述服务进行了持续追踪和监督,体现了服务的监督。
赵刚与徐慧是大学同学,毕业后赵刚考上了公务员,徐慧当了老师,结婚后他们有了自己的女儿欢欢,欢欢聪明伶俐、活泼可爱。一转眼女儿到了上学的年龄,学校老师也夸赞欢欢学习努力、性格乖巧。正当他们憧憬美好未来人生的时候,不料徐慧在体检时被查出宫颈癌,夫妻俩竭尽努力四处求医,但两年后徐慧还是撒手人寰。赵刚强忍悲痛与女儿相依为命,周围不少人给他介绍女朋友,他都拒绝见面,其实他内心担心的是女儿的幸福人生。
同单位的李丽一直对赵刚有好感,赵刚妻子在世时她就对赵刚表达过爱慕但被赵刚严词拒绝。徐慧去世后,李丽想方设法接近赵刚,在赵刚出差或忙于工作的时候帮助他接送欢欢,慢慢地,赵刚由感激开始接受李丽的示好。李丽终于向赵刚明确表态,希望做他的生活伴侣。赵刚提出有关女儿的顾虑,李丽表示一定会对欢欢好。不久两人登记结婚,后来生了一个男孩乐乐。自从有了乐乐,李丽对欢欢的态度发生了变化,把欢欢看成是乐乐得到爸爸全部爱的障碍。赵刚在家时,李丽装出对欢欢好,只要赵刚不在家,李丽就折磨欢欢。赵刚职位提升后更忙,无暇照顾女儿,李丽常常把欢欢锁在家里不准外出,干很重的活,有时不给欢欢吃饭,而且经常拧、打、掐欢欢,拿欢欢出气,还恐吓欢欢不许告诉爸爸,否则会更折磨她。有一次,赵刚出差,乐乐摔倒了,李丽就把责任怪罪在欢欢身上,把她锁在地下室里,欢欢三天没吃没喝,邻居家的小孩到地下室外玩耍,听到欢欢敲窗求救,发现了被关的欢欢。
问题:
1.欢欢的哪些需要被剥夺了?
2.作为社会工作者,你如何遵循危机介入的原则进行危机介入?
本题解析:
1.从儿童社会工作的角度,儿童有四个方面的需要必须被关注,即生存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受保护的需要和社会化的需要。本案例中欢欢的这四种需要都不同程度地被剥夺了。
(1)儿童生存的需要包括获得基本生活照料、养育照料和可获得的最高水平健康医疗照料。本案例中欢欢的父亲无暇照顾女儿,继母经常不让欢欢吃饭,把欢欢关在地下室三天没有吃喝。
(2)儿童发展的需要也被称为儿童的成长需要,是指儿童为了身心发展需要获得的关爱、教育和引导。它主要包括:获得良好的家庭生活,得到父母的爱和适当管教,与父母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拥有受教育的机会,有良好的教育和学习环境,满足其探索和认知世界的求知欲;获得足够的休闲和娱乐。本案例中的欢欢没有得到父母的关爱和适当的教育,没有良好的亲子沟通,更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反而处于被压迫的境况中。
(3)儿童受保护的需要也被称为儿童的免遭伤害需要,是指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在身心两方面得到安全保障,不受到任何人为的伤害(主要包括对儿童的虐待、忽视和剥削)。本案例中欢欢受到父亲的忽视以及继母的虐待和伤害,经常被继母打骂、逼迫做重活等。
(4)儿童的社会化需要是指儿童逐步了解社会、掌握生存技能的过程,是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第一步。它要求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通过个人和社会的交互作用,获得语言、思维、情感等能力和行为方式。本案例中,继母不让欢欢出门,剥夺其和朋辈群体交往的机会等。
2.危机介入模式通常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减轻危机事件的负面影响;二是利用危机事件帮助服务对象解决目前面临的现实问题,同时提升服务对象适应环境的能力。遵循危机介入的基本原则应对欢欢进行如下的介入:
(1)及时处理。由于危机的意外性强、造成的危害性大,而且时间有限,需要社会工作者及时接案、及时处理,尽可能减少对服务对象及周围他人的伤害,抓住有利的、可改变的时机。本案例中应立即解救欢欢,社会工作者可以报警,与公安人员一起把欢欢从地下室里解救出来,做适当的安置。
(2)限定目标。危机介入的首要目标是以危机的调适和治疗为中心,尽可能降低危机造成的危害,避免不良影响的扩大。本案例中危机介入的目标应首先集中在对欢欢的解救与安置上。
(3)输入希望。危机发生之后,服务对象通常处于迷茫、无助、失望的状态中,所以在危机中帮助服务对象的有效方法是给服务对象输入新的希望,让服务对象重新找回行动的动力。本案例中的欢欢由于一个人在黑暗的地下室关了三天而没有饮食,造成了生理和心理的极大伤害,内心产生恐惧、绝望的感受,此时社会工作者应告诉欢欢悲剧结束了,有人在帮助她、支持她。
(4)提供支持。对欢欢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其走出阴影;对继母进行介入,调整认知,矫正行为,引导其认识自己的恶劣行为,看其悔改态度决定是否进行刑事介入;与父亲沟通,引导其认识到自己的失职和正确处理夫妻关系。
(5)恢复自尊。危机的发生通常导致服务对象身心的混乱,使服务对象的自尊感下降。社会工作者在着手解决服务对象的危机时,首先需要了解服务对象对自己的看法,帮助服务对象恢复自信。在对欢欢的辅导中注意引导欢欢认识到被虐不是自己的错,不是自己不好,帮助欢欢增强自信、重视自己、尊重自己。
(6)培养自主能力。危机是否能够解决最终取决于服务对象是否能够增强自主能力。虽然服务对象在危机中自主能力有所下降,但社会工作者不能认为服务对象缺乏自主能力。实际上,整个危机介入过程就是社会工作者帮助服务对象增强自主、面对和克服危机的过程。本案例中,社会工作者应帮助欢欢学会勇敢和自我保护,对欺凌学会抗争。
某大型社区内建有餐饮一条街,一些小饭馆开设室外大排档,营业到凌晨,有些顾客大声喧哗,严重影响到附近居民的正常休息,居民向居委会反映,居委会出面与商户沟通,但商户他们也只能提醒顾客,人家不听也没有办法,有居民给"110"、城管部门、工商部门打电话,有关人员出面后,情况略有改善,但几天后又恢复原样,实在无法忍受的居民开始直接找大声喧哗的顾客交涉,经常因言语不和而争吵起来,这段时间接连发生几起居民与顾客打架的事件,社区矛盾日趋突出,社会工作者了解情况后,计划进行调解介入。
问题:
1.结合案例,逐一列出在调解介入中可以和社会工作者一起努力的行动系统。
2.社会工作者应采取哪些直接介入策略来调解矛盾?
1.行动系统是指那些与社会工作者一起努力,实现改变目标的人,是社会工作者的合作者。
案例中与社会工作者一起努力的行动系统:社区居民、社区居委会、“110”、城管部门、工商部门等。
2.直接介入策略主要针对居民、顾客、商户解决:
(1)进行危机介入:居民和顾客出现冲突的时候,工作者要及时进行危机介入;
(2)组织居民与商户的商谈会:将居民代表和商户代表召集一起进行商谈,针对相应问题展开讨论,商谈一个具体的营业时间和规定,并签订相应的协议;
(3)动员相应资源:社会工作者协同居委会联系城管部门、工商部门和110提出相应的解决大排档问题的方案;动员社区居民志愿者协助进行管理;
(4)社区内部进行大力宣传,营造良好融洽的社区环境。
本题解析:
1.行动系统是指那些与社会工作者一起努力,实现改变目标的人,是社会工作者的合作者。
案例中与社会工作者一起努力的行动系统:社区居民、社区居委会、“110”、城管部门、工商部门等。
2.直接介入策略主要针对居民、顾客、商户解决:
(1)进行危机介入:居民和顾客出现冲突的时候,工作者要及时进行危机介入;
(2)组织居民与商户的商谈会:将居民代表和商户代表召集一起进行商谈,针对相应问题展开讨论,商谈一个具体的营业时间和规定,并签订相应的协议;
(3)动员相应资源:社会工作者协同居委会联系城管部门、工商部门和110提出相应的解决大排档问题的方案;动员社区居民志愿者协助进行管理;
(4)社区内部进行大力宣传,营造良好融洽的社区环境。
小鹏因小时候得了一场疾病导致有轻度智力障碍,父母也因此离婚,小鹏一直由母亲抚养。后来母亲托一个亲戚教会了小鹏洗车,小鹏此后在亲戚的洗车场工作。近几天,亲戚反映小鹏已经一个星期没有去上班,躲在宿舍里睡觉。母亲到宿舍找他,问其原因,他不回答,只是流泪。后来说有人欺负他,因此怎么劝他都不愿意出门。母亲束手无策,向社会工作者求助。
问题:
请运用“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分析小鹏所面临的问题,并设计一个简单的工作介入目标。
1、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视角来看,首先看小鹏的微观系统,即小鹏自身的个人系统,存在着生理缺陷(轻度智力障碍)、心理障碍(有人欺负他,不想出门)等问题;中观系统,即对小鹏有影响的小群体,包括小鹏的母亲、亲戚和工作伙伴等,存在母亲和亲友对其关注不够(一周不上班才发现)等问题;从宏观系统来看,主要是小鹏的工作环境等存在威胁因素(有人欺负他)。
2、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分析框架来看,社会工作者的介入目标也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设定:
(1)微观系统:可以通过促进小鹏个人的成长来增强他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抗逆力。
(2)中观系统:可以通过重构其亲友的社会支持网络来给予其关怀、鼓励和支持,为其营造良好的亲友氛围。
(3)宏观系统:可以通过联动各子系统,致力于消除对智障人士的歧视,给予其关爱和就业支持。
本题解析:
1.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人们所在的系统层次是一个层层相扣的巢状结构,分为四个层次:
微观系统是个体所在和所创造的周围环境,包括人在其中的人际关系活动形态与角色扮演。如家庭就是这样的微观系统。案例中,小鹏自身的个人系统包括,存在着生理缺陷(轻度智力障碍)、心理障碍(有人欺负他,不想出门)等问题;家庭系统:父母离异,由母亲抚养;工作场所系统,如小鹏在洗车场工作。
中观系统是微观系统之间的互动,其间发生的互动影响个体的发展。案例中小鹏的中观系统是:母亲与小鹏工作场所之间的互动关系就属于中观系统,
外部系统是非直接影响个体发展的外部条件,也指两个以上关联的情境,其在同一个间接的外在情境中发生关联,如父母的收入等。
宏观系统,指所有的其他环境,它们在一个更大的层次上发生关联。案例中小鹏的工作环境等存在威胁因素(有人欺负他)。
2.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分析框架来看,社会工作者的介入目标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设定:
(1)微观系统:可以通过促进小鹏个人的成长来增强他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抗逆力,同时与小鹏的父亲联系,让父亲承担起自己应有的责任,加强亲子之间的交流,使家庭成为小鹏坚强的后盾。
(2)中观系统:可以通过重构其亲友的社会支持网络来给予其关怀、鼓励和支持,为其营造良好的亲友氛围。
(3)宏观系统:可以通过联动各子系统,致力于消除对智障人士的歧视,给予其关爱和就业支持。
试卷分类:中级社会工作实务
练习次数:14次
试卷分类:中级社会工作实务
练习次数:13次
试卷分类:中级社会工作实务
练习次数:14次
试卷分类:中级社会综合能力
练习次数:17次
试卷分类:中级社会综合能力
练习次数:17次
试卷分类:中级社会综合能力
练习次数:17次
试卷分类:中级社会综合能力
练习次数:15次
试卷分类:初级社会综合能力
练习次数:28次
试卷分类:初级社会综合能力
练习次数:31次
试卷分类:初级社会综合能力
练习次数:2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