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职业资格教师资格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2022年下半年教师资格《初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押题密卷题

2022年下半年教师资格《初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押题密卷题

卷面总分:122分 答题时间:240分钟 试卷题量:122题 练习次数:84次
单选题 (共90题,共90分)
1.

作文课上,教师告诉学生写说明文应注意的问题,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 )。

  • A. 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
  • B. 说明条理清晰明了
  • C. 借用场景渲染气氛
  • D. 讲究语言精确并恰当
标记 纠错
2.

教师指导学生练字时,向学生介绍不同字体的特点,下列字体中具有“点画替代”“笔画简省”“笔顺改变”“方圆兼备”等特征的是( )。

  • A. 篆书
  • B. 行书
  • C. 楷书
  • D. 隶书
标记 纠错
3.

教学《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时,教师让学生用符号为诗歌设计朗读脚本。对该做法目的的分析,下列适合的是( )。

  • A. 练习用符号替代朗读提示语
  • B. 使齐读的语气语调一致
  • C. 让朗读脚本的符号规范统一
  • D. 准确表达对诗歌的理解
标记 纠错
4.

以下教师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学建议在教学实施策略上的突破认识错误的一项是()。

  • A. 强调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改进学习方式
  • B. 强调语文教学要正确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 C. 强调语文课程应努力体现实践性和综合性
  • D. 强调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应融为一体
标记 纠错
5.

某教师在教授《荷塘月色》一文时引导学生分析了课文写景的特点,同时又列举了几篇写景散文,下面选项中符合要求的是(  )。

  • A. 《故都的秋》
  • B. 《赤壁赋》
  • C. 《兰亭集序》
  • D. 《长亭送别》
标记 纠错
6.

教师计划讲授余光中先生的《乡愁》,这是一首表达爱国与思乡主题的诗歌,一般来说最恰当的教学思路是(  )。

  • A. 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味诗中的思想感情
  • B. 让学生在把握诗中的人物和情节的基础上,理解作品的艺术特色
  • C. 让学生在分析字句的基础上,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
  • D. 让学生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把握诗歌的结构特点
标记 纠错
7.

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时,拟在此散文集中选择一个学生熟悉的人物导入作品阅读。下列适合的是()。

  • A. 祥林嫂
  • B. 藤野先生
  • C. 杨二嫂
  • D. 孔乙己
标记 纠错
8.

教学杨绛的散文《老王》,教师推荐相关文学作品,让学生比较不同作品中的车夫形象,下列不适合的是()。

  • A. 老舍《骆驼祥子》
  • B. 鲁迅《一件小事》
  • C. 欧·亨利《警察与赞美诗》
  • D. 契诃夫《苦恼——我拿我的苦恼向谁诉说》
标记 纠错
9.

阅读《生物入侵者》教学实录导入语,按照要求答题。

师:今天咱们学习说明文《生物入侵者》,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因此很多活动就靠大家来做。

老师的建议是:我们在活动里重点学习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咱们第一个活动内容是要从全文里提取信息,请看屏幕:速读,提取全文信息。换一个说法,就是速读全文,浓缩课文内容;再换一个说法,就是用课文里的语言文字来准确全面地概括文章内容。下面速读课文,提取你认为应该提取的信息。

对上述教学实录导入语的分析,下列正确的是()。

  • A. 教师能根据文体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
  • B. 导入语过于强调情境,影响学生的自读探究
  • C. 提取信息的要求,偏离了该堂课的教学目标
  • D. 教师提示学习方法,过程清晰,表述准确
标记 纠错
10.

阅读下面的教学案例,按要求回答问题。

某教师执教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桃花源记》,在讨论其文体时,学生们有了不同意见。有一部分学生查阅了相关资料,说《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并找到《桃花源诗》为证。有的学生则说其实是一篇游记,因为游记是记叙游览山川名胜活动、描写景物、用来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而《桃花源记》恰恰符合这一点。还有的同学说其实是一篇有人物刻画、有情节描述的小说。

几派学生各执己见,互不服输,这位教师看在课堂上很难达成一致意见,即使自己进行了意见的统一也很难说服不一致的学生,就说,大家的意见各有各的道理,今天讨论就到此为止,但,课下请大家搜集相关资料,在班级网络平台《桃花源记——文体分析》自主研讨区各抒己见。之后,我们将根据大家的讨论进行深入研究。

对上述案例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对《桃花源记》文体的分析,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作者思想
  • B. 教师适时将学生的课堂讨论转移到网络平台的讨论,既保证了学生的学习探索积极性,又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入了解
  • C. 网络平台快捷、高效,案例中的情况充分体现了在现代教学中网络平台已经逐渐在发挥教学主导作用
  • D. 教师把课堂争论引到网络平台交流,体现了预设比生成更重要的原则
标记 纠错
11.

阅读下面的教学案例,按要求答题。

苏州园林与故宫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上的两朵奇葩,一南一北,风格迥异,极具代表性,但又都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在备《苏州园林》这课时,教师灵光一现,心想何不将本文与《故宫博物院》进行比较阅读,既让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有一些更完整的认识,同时又让他们学习两种风格截然不同的写法。在课堂上教师对二者进行比较后写下如下文字:“一是官僚、地主、富商的私人花园,一是皇家理事生活的宫室殿堂;一个面积小,力求于浅处造深意,一个规模惊人,似‘非壮无以重威’;一个是景中造景,小中见大,变化无穷,一个是大致相同的建筑不断重复,在同中求异。”

这段文字展示后,学生们跃跃欲试,于是教师要求学生也进行练习,下面是学生们的比较练习:

生1:一个崇尚自然朴素,强调诗情画意;一个尽显皇家威仪,体现森严的等级制度和传统的封建礼制。

生2:一个是曲折而自由的布局,用足每一寸园地,一个是庭院式的组群布局,一庭一院一片新景;一个绝不讲究对称,一个严格均衡对称;一个用假山池沼花木等创生意盎然之理想境界,一个以汉白玉栏杆雕狮等添琼楼仙阙之非凡气象;一个色彩淡雅,给人一种清凉感,一个使用彩绘,增建筑活泼和生趣;一个如文人花鸟画,生动灵巧,一个像中国画长卷,美不胜收。

对上述教学案例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 A. 该教师能够对文本进行组合教学,非常富有创新精神
  • B. 该教师将写作训练穿插在阅读教学中,并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 C. 既体现了师生共同学习,又能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 D. 学生的练习拘泥于教师的模板中,该教师喧宾夺主,没有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
标记 纠错
12.

学习完《皇帝的新装》,某教师组织了一次班级童话故事会。每小组选一名擅长讲故事的同学,小组成员帮助他(她)选好童话故事,并帮他(她)准备,听他(她)给本组同学讲,大家听后再给他(她)以具体的指导。然后各小组的代表再进行比赛,教师确定评委人,事先宣布评分标准。对该教师的教学设计,下列评价正确的是( )

  • A. 能够根据所选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
  • B. 能够设计合理的教学流程,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突出与教学重点、难点相关的教学环节
  • C. 能够设计多样化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 D. 能够开发多种教学资源
标记 纠错
13.

学生学习古诗时容易急于成诵,只重速度,节奏感不强,要改变这种状况,须从读诗的节奏训练入手,让学生掌握不同诗词的诵读节奏。下列四至七言句的节奏划分错误的是( )

  • A.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四言句)
  • B. 客路/青山/外(五言句)
  • C. 常记/溪亭/日暮(六言句)
  • D. 此夜/曲中/闻折/柳(七言句)
标记 纠错
14.

在中国古代主题诗歌研讨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并拓展与主题“花”相关的诗句,要求学生指明诗句所描述的花的种类,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的是梅花
  • B.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写的是菊花
  • C.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写的是梨花
  • D. “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写的是莲花
标记 纠错
15.

教学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教师讲解“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这句话时,为了引导学生掌握“通感”的修辞手法,教师列举使用该手法的其他句子来说明。下列句子适合作为例子使用的是( )

  • A.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 B. 皎洁的明月高挂在淡蓝色的天空中,月光像流水一样泻下来,大地一片银白色
  • C. 春天到了,大地变成了一片绿毯
  • D. 阳光透过窗子,射进了屋子,轻轻地对我说:“美好的一天又开始了,好好加油吧!”
标记 纠错
16.

在学习古诗《木兰诗》时,为了让学生充分地理解“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这种修辞手法,老师又为学生列举了以下例子。其中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

  • A.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 B.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 C.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 D.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标记 纠错
17.

阅读《语文学科学业质量及其中相关因素的研究报告》(节选),按要求答题。

阅卷结果显示:采用“学生自主勾画重点字词”帮助学生掌握字词的教师.其学生“识字与写字”得分率高于其他教师的学生;“强调汉字的规律,教给记忆方法”的教师,其学生“认准字音”得分率为77.4%,显著高于没有进行这方面训练的学生:采用“让我们欣赏同学的好作文”的方法进行写作复习的老师,其学生写作领域的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学生;显然,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学业水平的提高。

对该报告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 学习策略的指导对提高学业水平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 B. 学生采用自主勾画的学习方法,识字写字的效果更好
  • C. 系统完整地讲解汉字知识能提升识字、写字能力
  • D. 写作教学中让学生相互借鉴能有效提高写作水平
标记 纠错
18.

《三峡》一课,有一道课后练习:“阅读下面这首诗,你能说出它和本文之间的某些联系吗?”

(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对该练习的设计意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 以散文和诗歌进行比较,培养学生的对比阅读能力
  • B. 着眼于学生,将两者共同含有的内容对应起来
  • C. 沟通课内与课外阅读,加强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 D. 作为补充阅读,拓宽阅读范围,扩大学生视野
标记 纠错
19.

在教学《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时,教师介绍了一些有关送别诗的知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送别诗一般是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 B. “寄情于景,情景交融”是送别诗的一大特点,如李白《赠汪伦》中的诗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就是其典范示例
  • C. 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有长亭、杨柳、夕阳、酒、秋等
  • D. 送别诗的内容有写夫妻之别、亲人之别、友人之别,也有写同僚之别,甚至写匆匆过客之别
标记 纠错
20.

导读《水浒传》后,教师让学生选择书中的一个情节,分组进行表演,下列不属于《水浒传》中情节的是( )

  • A. 林冲风雪山神庙
  • B. 鲁智深倒拔垂杨柳
  • C. 吴用智取生辰纲
  • D. 孔明挥泪斩马谡
标记 纠错
21.

老师在讲到孟郊的时候,说其是苦吟派的代表诗人,苦吟诗“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的作者是( )

  • A. 杜牧
  • B. 许浑
  • C. 贾岛
  • D. 姚合
标记 纠错
22.

阅读综合性活动“话说千古风流人物”的教学活动反思(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此次“话说千古风流人物”主题的综合性教学活动是我本学期以来,开展得较为成功的一次活动,学生参与面广,热情较高,搜集的资料也比较全面,所展示的成果制作得也比较精美。

尤其是各组同学在制作课件时表现出的无私、合作精神更让人欣喜。同时,第三组的同学因为积极走出校门,到社区、博物馆等地实地采访,其组员的口语交际能力都大大得到了提升。许多学生在这一次的活动后表示,这一次活动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伟人的经历和精神也激励了他们,大部分同学在活动后树立了自己的学习目标.有的还制订了详细的学习计划,班级内的学习气氛高涨。此次活动后的作文,也因为大部分学生都能真正参与活动,作文有话可说,所以改变了以往“假”“空”等缺点,写出来的文章总体上有很大进步,涌现出了不少精品文章。

当然,这次活动也难免有不足之处:首先,因为条件便利,部分学生选择借助网络来搜索资料、解决问题。求助网络自然也是一条途径,无可厚非,但令人担忧的是,同学们却因此错过了许多真正读书的机会,更有个别同学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条件上网,而直接放弃了材料的搜集。

其次,学生对伟人作品的理解,暴露了他们知识储备方面的弱点,对搜集出来的作品,有时竟然解释得词不达意,这就影响了他们对伟人思想、精神的解读。有的同学在老师重新解释了作品后,才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让老师哭笑不得。

虽然有不如意的地方存在,但这次语文实践课确实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锻炼了他们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口语交际的能力。结合本地实际的举措.让学生们对自己的家乡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培养了他们对家乡、对祖国的感情。

以下对此次综合性活动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展,促进了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 B. 教师不应重新解释作品,应要求学生查找资料,直至发现错误并解决
  • C. 此次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尤其是口语交际以及写作能力
  • D. 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性。并逐步学会合作学习以及研究性学习
标记 纠错
23.

《杨修之死》是人教版中学语文九年级的课文,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该课文的故事情节,张老师决定让学生在课下收集《三国演义》中其他的故事以便第二天上课进行分享,下列选项中不适合大家分享的是( )

  • A. 七擒孟获
  • B. 火烧新野
  • C. 空城计
  • D. 智取生辰纲
标记 纠错
24.

教学盛唐时期两大诗歌流派时,教师要求学生回忆其代表人物,下列不合适的是( )

  • A. 王维
  • B. 孟浩然
  • C. 韦应物
  • D. 高适
标记 纠错
25.

《雷电颂》课后练习题是“课文在形式上不押韵,但节奏分明,声调铿锵有力,试反复朗读课文,背诵前六段;说说抒情主人公通过呼唤风、雷、电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对该练习的设计意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 引导学生体会历史剧的语言特点
  • B. 提高学生概括文本大意的能力
  • C. 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语感
  • D. 通过朗读和背诵,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标记 纠错
26.

阅读教师在执教《桃花源记》时的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

师:七年级下学期,我们曾学过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的一首诗《饮酒》,我们一起读一遍。(投影显示《饮酒》诗,学生齐读)同学们读得很整齐,声音洪亮。谁来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趣?

生1:表达了陶渊明对农村生活的喜爱。

生2: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安宁生活的向往。

师:说得很好。陶渊明的这种志趣。在他的许多诗作中都有所体现。不仅如此,在《桃花源记》这篇文章中,陶渊明更是具体地勾画出了他所向往的理想社会。这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桃花源、走近陶渊明。

请同学们推荐两位同学,一位帮老师把课题、作者写在黑板上。(学生推荐,一位学生上台板书)再推荐一位同学把课文读一遍,其他同学看着大屏幕,听他读得怎么样。(学生推荐,一位学生配乐读书。投影显示课文及图片)

师:这位同学已经写好了课题、作者,字写得很漂亮、很工整,谢谢你。读书的同学果然不负众望,课文读得很流畅,声音也很清脆。你们认为他读得怎么样?

对上述教学实录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 教师以陶渊明的《饮酒》导入新课,新旧知识练习,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 B. 教师用学生推荐的形式让学生书写和朗读,说明课堂上要完全听从学生的意愿
  • C. 教师随文教授字词的读音,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 D. 教师对学生的书写、朗读做出恰当的、适时的评价,有助于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
标记 纠错
27.

某教师在教学《信客》一课时,向学生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余秋雨为什么写一份已经消失的职业?”以下对其设计意图说法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 引领学生不停留在课文表层,读懂作家寄予的人生理念
  • B. 意在让学生学会查阅相关资料,扩展学生的阅读知识面
  • C. 意在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旨
  • D. 意在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反思自己的职业倾向,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标记 纠错
28.

在学习完《丑小鸭》—课后,学生对这种寓有哲理性的童话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要求教师再为其推荐几篇进行阅读。以下教师的推荐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 A. 《海的女儿》
  • B. 《卖火柴的小女孩》
  • C. 《农夫和蛇》
  • D. 《小海蒂》
标记 纠错
29.

在某版教材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雨的诉说”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列举自己知道的写雨的诗句并对应诗人,以下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 A.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甫《江南春》)
  • B.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的《咸阳城东楼》)
  • C.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 D.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刘长卿的《别严士元》)
标记 纠错
30.

阅读以下《口语交际——讨论》的实录,按要求回答下面问题。

学生:(A)我是组织者。我是参与者。我是记录者。我是汇报者。(四名同学明确各自的分工)

组织者:(B)学习了童话《皇帝的新装》,同学们都对虚荣、昏庸的皇帝这个形象有了深刻认识.也知道这是作者极力讽刺的一个典型形象。那么大家能不能讨论一下除了皇帝可恶,还有哪类形象也应当是被讽刺的对象?

参与者:也讽刺了虚伪的大臣们,讽刺他们趋炎附势、溜须拍马的行径。

组织者:见解独到!还有没有。还能想到谁?

参与者:再有就是骗子,他们机关算尽,以骗财骗物为营生,可恨!

参与者:再补充一下,我觉得还讽刺了平民百姓,他们是非不分,真假不辨,是愚昧无知的表现!

组织者:童话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映射,它的取材源于生活。大家都想一想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丑角?有没有与小男孩一样的正面典型?我们应该如何选择正确的价值取

向?请大家畅所欲言。

参与者:……

参与者:……

参与者:……

记录者:(C)大家讨论很是激烈,我也要参与,我用30分钟根据我的记录发表一下我个人

的观点.我认为……

汇报者:(D)同学们说了很多,我来汇报一下。首先《皇帝的新装》同样嘲讽了大臣、骗子、百姓等形象,讽刺他们溜须拍马、愚昧无知等可耻行径。经过讨论,我们认为现今社会存在正面典型,当然也有许多反面教材。我们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弘扬正义观念,构建和谐社会……

对画线部分的分析,不准确的是(  )。

  • A. 讨论属于组织中的口语交际,讨论前需要明确各自的分工
  • B. 组织者结合学过的内容,提出需要共同讨论的、着手解决的问题
  • C. 记录者在讨论环节除记录之外可同时兼组织者、参与者、汇报者等角色
  • D. 讨论的总结与汇报是讨论的必要环节,能进一步形成讨论的结果
标记 纠错
31.

文言文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重要文言实词“病”的不同意思,以下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君之病在肠胃”,句中的“病”是动词,“得病”的意思(《扁鹊见蔡桓公》)
  • B. “以天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句中的“病”是动词,“使……成病态”的意思(《病梅馆记》)
  • C.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句中“病”是动词,“担心,忧虑”的意思(《论语》)
  • D.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句中的“病”是形容词,“困苦”的意思(《捕蛇者说》)
标记 纠错
32.

在初三语文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中国古代诗歌流派的相关知识.以下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 A. “建安七子”是建安年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璃应玚、刘桢
  • B. 边塞诗派是盛唐诗歌的主要流派之一,其代表人物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等,代表作有高适的《别董大》、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王昌龄的《古从军行》和李颀的《塞下曲》
  • C. “韩孟诗派”是中唐的一个诗歌创作流派,以韩愈为领袖,包括孟郊、李贺、贾岛等人
  • D. 江西诗派是宋代文学流派,以黄庭坚、陈师道为首,诗歌理论强调“夺胎换骨”“点成金”
标记 纠错
33.

阅读下面一位教师关于课下作业的一个案例,按照要求答题。

一次,我正在布置作业:“每首诗背诵并默写5遍。”就听有个同学小声说:“都会默写了,还让写!”我没说话就下课了。但这件事引起了我的反思,在班会上,我提出了“教师怎样留作业”的问题,经过商讨,同学们一致同意:常规性的作业应该写,但可以根据自己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决定多写或少写,其他时间可以做自己更感兴趣的事。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绝大多数学生都在不同方面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写作业成了他们自己愿意做的一件乐事,再也不是苦差事了。

对上述案例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教师应该对学生现在的学习基础、智力水平、能力高低、兴趣、特长等有一个准确的评价
  • B. 学生在完成学校统一要求并达到基本培养规格的同时,要扩充某方面的知识和发展某方面的能力,以优化已有的知识
  • C. 教师在实践中要不断修正和调整学习目标
  • D. 学生对于教师布置的作业,应按时按质完成,不能违背教师的意愿
标记 纠错
34.

在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时,教师指出,明清是中国古代小说的黄金时期。为了佐证这一论述,教师又为学生列举了以下例子,其中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 A. 汤显祖—《牡丹亭》—明
  • B.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明
  • C. 吴敬梓—《儒林外史》—清
  • D. 蒲松龄—《聊斋志异》—清
标记 纠错
35.

某版初中语文教材《女娲造人》一课中有这样一则课后练习题:本文处处洋溢着人类诞生的喜悦感。找出有关词句,说说你对这一喜悦感的体会。以下对这则练习题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 意在让学生加深对这部分的理解和感受
  • B. 意在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体会文章的行文思路
  • C. 意在让学生精读课文.学会找出体现文章主旨的句子
  • D. 意在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加强口语交际能力
标记 纠错
36.

老师在讲解郭沫若的诗歌《女神》时,为了让学生全面了解郭沫若诗歌的风格特征,特意让学生收集郭沫若的诗作。以下选项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

  • A. 《大堰河——我的保姆》
  • B. 《炉中煤——眷念祖国的情绪》
  • C. 《天上的街市》
  • D. 《地球——我的母亲》
标记 纠错
37.

在教学《雷雨》一课,引导学生分析周萍这一人物形象时,教师用“多余人”对其进行了归纳,并指出“多余人”这一形象在世界文学史上具有典型性意义。为了佐证这一理论,教师又为学生列举了以下例子,其中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 A. 冈察洛夫—《奥勃洛莫夫》—奥勃洛莫夫
  • B. 屠格涅夫—《罗亭》—罗亭
  • C. 普希金—《驿站长》—驿站长
  • D. 莱蒙托夫—《当代英雄》—毕巧林
标记 纠错
38.

如果让你对学生讲述“每假借于藏书之家”这句话,以下讲解角度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让学生在翻译时注意此句中的“假”和“腰白玉之环”中的“腰”一样,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 B. 要向学生指明“假借”是同义复合词,“假”和“借”都理解为“借”
  • C. 可将“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中的“之”和“走送之”“当余之从师也”“无鲜肥滋味之享”“弗之怠”几句中的“之”放在一起讲解,加深学生对“之”的几种用法的理解
  • D. 要让学生明确这是一个倒装句,原句应是“每于藏书之家假借”
标记 纠错
39.

在教学某教材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时,教师要求学生总结和孔子、孟子相关的知识。以下学生总结错误的一项是()。

  • A. 孔子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 B.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出自孔子《论语》中的《学而》
  • C. 孟子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 D.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代表着传统散文写作的一个高峰
标记 纠错
40.

阅读《秋天》一课教学设计(节选),回答问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感知课文:【A】 (1)范读课文。(要求:①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②正确划分诗歌的停顿):(2)资料助读。(作者简介);(3)齐声朗读;(4)自由朗读(多媒体课件显示三道思考题,朗读之后,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①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②诗中描摹了几幅图画?(分别命以整齐、漂亮的名字)③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研习解读:【B】展示学生绘制的图画或课件。学生对照图片展开想象,描绘自己喜欢的画面。多媒体显示第二个问题。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第二个问题。(①想象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明为什么喜欢这幅图。②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品味赏读:【C】(1)先找出最喜欢的优美语句,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体会感情、语言的精妙之处(主要分析关键词语的表达作用),说说为什么喜欢,写得好在哪儿?(2)为什么“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这个比喻用得好?

巩固精读:(1)齐读,自背,齐背;(2)比赛背诵。

总结拓展:【D】(1)课堂小结:本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夏忙后农闲的景象:农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闲、惬意.少了些艰难苦恨,多的是清静、清甜。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

(2)比较阅读:读《秋景》,比较与《秋天》在内容、感情、语言等方面的相同之处。

(3)布置作业:①写自己的秋天。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②摘抄以“秋”为内容的诗文,并做点评。

以下对这则教学设计评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 朗读指导,有助于学生充分理解,领会诗歌,齐声朗读、自由朗读、小组讨论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
  • B. 看图想象、描绘画面、体会意境的环节.激发学生独特的体验与感受
  • C. 品味赏读,重点解决揣摩、品味诗歌优美的意境的教学重点、难点
  • D. 拓展延伸进行比较阅读,将本课学习引向纵深,安排摘抄写“秋”的诗文,并做点评,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标记 纠错
41.

阅读《猫》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

师:同学们,本节课我们来学习郑振铎同志撰写的《猫》一文。猫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动物,大家可能养过猫,想必大家一定很了解吧。老师事先安排了预习.大家讨论5分钟看谁说说你了解到的有关猫的知识。

生1:我家里养过一只猫,它长着一双圆圆的眼睛,浑身上下都是黑色,很可爱,它最大的特点就是爱睡觉。

生2:它长着一双很锐利的爪子,可以抓住老鼠。我家的仓房里一只老鼠都没有,那可是猫的功劳。

生3:猫的脚垫很有趣,走路时很轻,可以防止让老鼠听到声音。还有它的胡须,作用可大了,我从《百科全书》中了解到猫的胡须可以掌握洞1:2的大小。

学生发表自己搜集到的有关猫的知识l0分钟,教师相机解答并提问。

师:找几位同学读一遍课文,看看作者的养猫经历如何.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学生复述课文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养猫经历。学生畅所欲言.讲起了自己养猫的故事。

这是某位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郑振铎的《猫》一课时的教学片段,以下对其评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 学生用了充足的时间交流他们在生活中观察到的猫的特征、畅谈自己养猫的经历.为接下来文本教学奠定了知识基础,体现了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的课程特点
  • B. 课堂教学被过度“生活化”了,忽视了“语文学科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标的达成
  • C. 教师不应将学生过度地引导到“生活”中,而应引导学生关注“课文,,
  • D. 体现了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科知识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这是课程改革的鲜明导向
标记 纠错
42.

在教学《云南的歌会》一课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这种修辞手法的妙用,又为学生列举了以下例子.其中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

  • A. 风雨能摧残樱花.但是冲风冒雨.樱花不是也能舒开笑脸么?(杨朔《樱花雨》)
  • B. 每条岭都是那么的温柔,虽然下自山脚,上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林木,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老舍《小花朵集》)
  • C. 因为她曾经和一个纵火犯鬼混.那是个十足的流氓,比魔鬼还要恶三分。(艾青《莱茵河流过的地方.慕尼黑》)
  • D. 玻璃窗上的冰花已给太阳晒化了,窗外的积雪还是厚厚地盖在地上,对面的屋顶也是白皑皑的。冬天全没有离开大地的意思,好像要长久赖下去似的。(艾鞠《屋里的春天》)
标记 纠错
43.

教师学习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后,发现课标十分强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下列对语文素养的认识错误的一项是(  )。

  • A. 语文素养的构成要素有:语言积累、语感、思维、语文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语文能力、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
  • B. 知识与能力是培养语文素养的基础
  • C. 实践能力是培养语文素养的动态过程
  • D.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语文素养的最终要求
标记 纠错
44.

在学习完《五柳先生传》一课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和“性嗜酒”一句中“酒”用法相同的句子.以下归纳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

  • A. 任意东西(《与朱元思书》)
  • B. 空谷传响(《三峡》)
  • C. 拥毳衣炉火(《湖心亭看雪》)
  • D.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
标记 纠错
45.

在学习完《岳阳楼记》一课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和文中“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一句中“尝”相同用法的句子,以下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 A. 三老,豪杰皆日(《陈涉世家》)
  • B.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C. 以君为长者(《唐雎不辱使命》)
  • D.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标记 纠错
46.

以下是某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变脸(节选)》一课时,为学生设计的几道作业题:

一、水上漂和狗娃之间有什么矛盾?矛盾冲突的高潮在什么地方?在此之前.作者做了哪些锚垫?

二、把文中的几段唱词找出来,体会一下,它们在形式上具有怎样的特点,在文中分别起什么作用。

三、剧中“帮腔人”由幕后唱到台前,替狗娃向水上漂求情。请你也以“帮腔人”的口吻.再写几句劝说水上漂的唱词。

四、水上漂说:“男娃子是个宝.女娃子是根草……”剧中又有这样两句唱词:“千不该.万不该,不该错投女儿胎!”可以说,重男轻女的思想在我国一直根深蒂固。联系你的所见所闻,和同学们交换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以下对这则作业的设计意图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 A. 第一题旨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戏剧情节和戏剧冲突
  • B. 第二题旨在了解戏曲唱词的特点.但由于戏剧文化的时代局限性.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设计过于深奥,难度太大.脱离文本要求
  • C. 第三题旨在了解帮腔人在剧中的作用,并模拟帮腔人的口吻,尝试编写唱词.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 D. 第四题旨在根据课文的思想内容,联系现实生活,拓展思维,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标记 纠错
47.

以下是《生命生命》的课堂教学实录片段,认真阅读后,完成下面的问题。

一、情景导入

师:(A)“嘘——”别作声,跟我做:闭上双眼,伸出右手,放到左胸。

师:(大概静默三十秒)你听到了什么?

生:心跳!(感觉到了生命)

师:那么,请用一句话说说你对“生命”的感悟。

生:生命很短暂,我们应加倍珍惜。生命很脆弱,应当精心呵护。

生:生命中会遇到很多不幸,但不能放弃,要勇敢地活下去。……

二、整体感知

师:是啊,人的生命来之不易,不同的人对生命有不同的感悟。有一位台湾著名残疾作家杏林子,还专门借来听诊器,她听到了什么?她是怎样理解生命的?(B)请快速阅读全文。边读边思考,边读边勾画:课文讲了哪几件事?(生边读边画)

生:课文讲了三件事。

生:小飞蛾在险境中挣扎,香瓜苗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我”静听心脏的跳动。

三、研读赏析

师:看来同学们找得很准。那么哪一件事更让你感动?你又因什么而感动呢?

生:(学生纷纷举手)小瓜苗在砖缝中茁壮成长的事更让我感动。

生:小瓜苗强大的生命力令我肃然起敬。

生:小瓜苗不屈地茁壮成长引起了我对生命的思考。

师:可我不明白,既然“没有阳光,没有泥土”,那小瓜苗何以“茁壮成长、昂然挺立”?

生:因为它很坚强,它有很强的生命力。……

师:没有任何物质保障,光靠精神行吗?

生:不行,靠香瓜子本身的营养物质。

师:(C)为他鼓掌。他真的很聪明,小瓜苗正是靠自身的养分才可以“冒”出来,但为什么只活了几天?这里为什么用“冒”,不用“长”?(分大组讨论这两个问题)生查词典、讨论、读课文。

师:“我”觉得小瓜苗的生命虽然是短暂的,但它仍有一种什么样的力量感动着“我”?

生:擎天憾地的力量。

师:注意“擎”的写法,请解释这个词。(生读注释)

师:怎样理解这个词的意思,先请大家认真体会文中“冲破”一词的含义(学生读文中相关语句)。

生:“冲破”给人一种速度快的感觉。

生:不顾一切的感觉。……

师:现在我想请大家一起大声地喊两次“冲啊”。

生(齐喊后恍然大悟):这就是一种“擎天撼地”的力量。

师:真棒!小瓜苗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克服重重困难,凭借着巨大的生命力茁壮成长、昂然挺立,这难道不是一种擎天憾地的力量吗?由此“我”想到了什么?

生:“我”应克服病魔的折磨,顽强的斗争下去。

生:我要向小瓜苗学习,直到生命的终结!……

师:(D)让我们再齐读第二自然段,再次感悟生命的力量。(师生齐读)

对以上教学片段中划线句子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真情实景的导入,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把学生带入对生命的感悟之中。营造一定的教学情景、或者说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唤起他们的体验。有了体验,学生就有了与文本、与作者对话的基础
  • B. 在预习课文的时候,教师不适合让学生快读,而要让学生细读、精读,边读边勾画,找出问题的答案,从细节把握文本的内容。在课堂结尾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快读,以便整体上把握课文的思想感情
  • C.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要有收益有成效,教师的组织、指导不可缺少。老师善于提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进而引导学生感悟文本,品味语言。尤其注意抓住关键词语“冒”进行品析
  • D. 对一篇文章,通过具体的研读,对文章所表达的深刻内涵就会有更好的品味,从而更贴切地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师生同读,可以让老师更好的走进文本,走进学生,可以使教师、学生、文本更好的融为一体。
标记 纠错
48.

老师在讲解《木兰诗》中“对镜帖花黄”一句中“帖”通“贴”的用法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通假字,举出以下例子。下列句子中,不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 B. 甚矣.汝之不惠
  • C. 河曲智叟亡以应
  • D.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标记 纠错
49.

关于语文课程评价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依据评价时间,语文课程评价的类型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 B. 依据评价主体,语文课程评价的类型可分为学生自我评价与互相评价、教师评价、校长评价、家长评价、专家评价等
  • C. 语文课程评价具有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甄别和选拔等多种功能
  • D. 语文课程评价需遵循多样化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标记 纠错
50.

学习完《木兰辞》后,教师让学生谈谈对文言文修辞手法的认识,以下各位同学对文言文修辞手法的分析错误的是(  )。

  • A. 《马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借“千里马”喻人才,借“伯乐”喻慧眼识人才的领导。《秋浦歌》:“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借“秋霜”喻白发
  • B. 《出师表》:“臣本布衣”借“布衣”代老百姓。《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借“庙堂”代朝廷,借“江湖”代被贬往的地方
  • C. 《木兰诗》:“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运用顶针的修辞手法。《孟子二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是顶针
  • D. 《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把“愁”比喻成“头发”,“满面尘灰烟火色”用“烟火色”比喻像烟火一样的脸色
标记 纠错
51.

老师在讲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时。为了更好地让大家理解判断句,特地找出以下句子进行拓展,下面选项中的句式不适合用来举例的是(  )。

  • A.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观潮》)
  • B.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
  • C.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湖心亭看雪》)
  • D.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标记 纠错
52.

八年级的王老师在讲解上册第五单元的《短文两篇》后,学生背诵完《陋室铭》觉得朗朗上口,又哲理深刻,于是提出让老师再推荐几篇。这时,几个学生说他们知道。下面几位学生的发言正确的是(  )。

  • A. 孙同学:老师这是一篇励志散文,只要是文言散文都可以,如咱们学过的《木兰诗》。
  • B. 王同学:不对,不对,《木兰诗》是叙事诗,应该推荐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 C. 张同学:你们都错了,《陋室铭》不是散文,而应该是骈文,我给你背诵几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和我曾经读过的《诗经.蒹葭》是一样的,它们都是常用四个字。
  • D. 丁同学:错了,错了。虽然《诗经-蒹葭》和《陋室铭》是一类文章,但是它们不是骈文,而是韵文,骈文和韵文的区别在是否押韵,《陋室铭》和《诗经?蒹葭》都是押韵的,所以应该属于韵文。而不是骈文。
标记 纠错
53.

教学茅盾“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时,教师要求学生归纳一下“中外不同作家的‘三部曲”’,以下不合适的是(  )。

  • A. 巴金“爱情”三部曲:《家》《春》《秋》
  • B. 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 C. 郭沫若“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湘累》和《棠棣之花》
  • D. 巴尔扎克“幻灭”三部曲:《两个诗人》《外省大人物在巴黎》《发明家的苦难》
标记 纠错
54.

教师在教学《陈涉世家》时,推荐另外几篇出自《史记》的作品,建议学生比较阅读,下列作品不适合推荐的是(  )

  • A. 《鸿门宴》
  • B. 《唐雎不辱使命》
  • C. 《吕不韦列传》
  • D. 《廉颇蔺相如列传》
标记 纠错
55.

在教学崔颢的《黄鹤楼》时,教师举例帮助学生理解“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句诗所表达的游子的悲苦心情,下列不能作为例子使用的是(  )

  • A. 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 B.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
  • C. 白居易《长恨歌》(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 D.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雀天涯)
标记 纠错
56.

阅读李煜《相见欢》的教学案例(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在这堂课中,因为放手让学生去做,所以也就出现了出人意料的亮点。在师生互动过程中,一个学生突然问起“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一句中“锁”的意思,本无准备的我在这时灵机一动,何不将问题再还给学生呢针对这个字的意思,有的同学根据文意猜测,有的根据经验理解,众说纷纭,一下子就使课堂气氛活跃了起来,经过讨论,很快得到了解决。接着,与本词有关的问题纷纷被学生提取出来并自行解决,课堂过程相当顺利。

对上述观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 B. 建立有效的师生互动,教师要转换其角色。教师要成为师生良好互动环境的创造者、交流机会的提供者、积极师生互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发展的支持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
  • C. 本案例中的师生互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 D. 把问题还给学生,体现了教师缺乏主导性
标记 纠错
57.

在讲解冰心的《繁星》一文时,教师讲到冰心还有一部作品的主要内容集中体现为“三爱”:歌唱童真、宣扬母爱、赞美自然。下列正确的一项是(  )

  • A. 《寄小读者》
  • B. 《南归》
  • C. 《春水》
  • D. 《闲情》
标记 纠错
58.

教学《空城计》,教师推荐另外几篇节选自四大名著的作品,建议学生比较阅读,下列作品不适合推荐的是(  )

  • A. 《草船借箭》
  • B. 《智取生辰纲》
  • C. 《香菱学诗》
  • D. 《范进中举》
标记 纠错
59.

学习鲁迅《社戏》后,教师向学生推荐其他表现“民俗与文化艺术”的作品,下列不合适的是()。

  • A. 沈从文《云南的歌会》
  • B. 冰心《观舞记》
  • C. 杨朔《画山绣水》
  • D. 汪曾祺《端午的鸭蛋》
标记 纠错
60.

阅读《伟大的悲剧》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上三幅图片(课件)。

师:【A】这是1886年1月28日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升空73秒后突然爆炸时的情景,机上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这是2002年北大科考队和登山队攀登希夏邦马峰时的照片,队员 不幸遭遇雪崩。这是2003年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即将返回地面前夕解体时的照片,机上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

师:在人类科学探险的道路上这样的事情发生过太多太多了,人类科学探险的道路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是,这一切从未阻止过人类继续探索的脚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著名的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写的——《伟大的悲剧》。

师:【B】前面我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下面请回忆一下课文内容。看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

师:【C】请大家四人为一小组进行交流,把各自概括的内容说给其他人听。(小组讨论)师:哪个小组交流完了?哪个小组先说说?

生:1912年以斯科特为首的探险队登上南极点,但却败给了阿蒙森。

生:斯科特一行5人在从南极返回的途中,由于精神和物质的缺乏都遇难而死.

生:阿蒙森和斯科特两队探险队进行角逐,阿蒙森胜利而返,斯科特一行在返回的途中遇难而死。

师:【D】大家说得我们能不能纵览全文.按照叙事的要素。更为精炼全面地总结呀?

以下对这段教学片段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三幅科学探索悲剧图片,简洁郑重的语言解说,以此导人课堂学习,创设凝重、沉思的气氛,建起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情感基础
  • B. 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既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又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思维能力,合乎叙述类文体阅读规律
  • C. 小组讨论交流方式,体现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教学理念
  • D. “按叙事要素”总结全文,是此类文体阅读的特点,意在让学生依据文体规律阅读理解
标记 纠错
61.

阅读下面的教学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师:有人说,祥林嫂是没有春天的人,是的,是万恶的封建社会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我们待会在阅读小说时会发现。作者刻意把丧夫、再嫁、失子、归天几个最关键的情节都安排在春天发生,这样一来,就用生机盎然的春天给祥林嫂的悲惨命运作自然背景,有着深刻的用意。它能造成强烈的对比,更有力地反映出封建制度的罪恶。接下来,我们就看祥林嫂在春天里都发生了些什么事情。

对以上教学片段的解读,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 教师在上课伊始就将小说主题交给学生,继而让学生在小说中找线索,过渡简明、直接,应该提倡
  • B. 教师在上课伊始就将小说主题交给学生,学生缺乏自我构建主题的机会,不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刻解读
  • C. 教师让学生根据“祥林嫂在春天里都发生了些什么事情”这条线索去读课文,减轻了学生自己构建主题的负担,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 D. 教师在将“找依据”的任务交给学生时,学生可以从信息检索中,体会到自我阅读构建主题的趣味
标记 纠错
62.

阅读下面综合性学习《我是谁》的教学设计,按要求答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活动目标:

[A]:(1)正确认识自我,展现自我风采,树立信心,增进同学们之间的相互了解。

(2)用普通话口齿清楚地介绍自己,发言时态度大方。能根据不同的目的调整说话内容。

活动流程:

(1)[B]播放《我是谁》片段,失去记忆的“成龙”不知道自己是谁,痛苦地在大山里呼喊二人活着,不知道自己是谁是很痛苦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清楚地了解自己,这样才能更好地超越自我二你清楚自己是谁吗清楚自己要干什么吗

(2)分小组进行讨论,自我介绍,然后每个小组选出代表进行自我介绍。

(3)[C]宣布评分规则:表述过程中要流畅、清晰,不能出现断续、停顿过长等情况。表述要富有个性,充分展现自我风采。可选用图片、照片、影像资料、个人作品展示等多种形式。

(4)[D]裁判根据评分标准进行打分,挑出最佳的那位。

下面对画线部分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 教学目标清晰明确,能够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来进行设置
  • B. 通过影视作品的导入,别具一格,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兴趣
  • C. 通过评分规则,能够给予学生方向性的指导,使整个综合性活动规范、有序
  • D. 综合性学习重在参与,不存在最佳之说,所以最后打分环节比较多余
标记 纠错
63.

学习完某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文《中国石拱桥》《桥之美》《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馆》《说“屏”》等课文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说明文的常见方法,并举例说明,以下归纳错误的一项是()。

  • A. “奇怪的是,一只体重100公斤以上的成年大熊猫,刚生下来的仔熊猫却小得出奇.体重只有0.1~0.15公斤,像只小老鼠,仅相当于母体重量的千分之一,因此不易成活。”句中使用了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等说明方法
  • B. “强龙卷风的破坏力是非常大的。1925年3月18日美国出现一个罕见的强龙卷风,行程360公里,沿途造成689人死亡,1 980人受伤。1956年9月24日上海出现的一个强龙卷风,把11万公斤重的储油桶轻轻地举起,抛到15米高的空中,而后落在120米远的地方。”这句话中使用了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强龙卷风的破坏力是非常大的
  • C. “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这里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中国石拱桥“有悠久历史”的特点
  • D. “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这句话使用了引资料的说明方法,充实有力地说明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
标记 纠错
64.

学习完某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文《中国石拱桥》《桥之美》《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馆》《说“屏”》等课文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说明文的常见方法,并举例说明,以下归纳错误的一项是(  )。

  • A. “奇怪的是.一只体重100公斤以上的成年大熊猫,刚生下来的仔熊猫却小得出奇,体重只有0.1~0.15公斤.像只小老鼠,仅相当于母体重量的千分之一,因此不易成活。”句中使用了“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等说明方法
  • B. “强龙卷风的破坏力是非常大的。l925年3月18日美国出现一个罕见的强龙卷风,行程360公里。沿途造成689人死亡,l 980人受伤。l956年9月24日上海出现的一个强龙卷风,把11万公斤重的储油桶轻轻地举起。抛到l5米高的空中,而后落在120米远的地方”,这句话中使用了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强龙卷风的破坏力是非常大的
  • C. “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这里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中国石拱桥“有悠久历史”的特点
  • D. “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这句话使用了引资料的说明方法,充实有力地说明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
标记 纠错
65.

文学阅读课上,老师为了考查学生的阅读识记能力,向学生出示了这么一段话:几何形的脸,四面体的鼻子,马蹄形的嘴,参差不齐的牙齿,独眼,耳聋,驼背……似乎上帝将所有的不幸都降临在了他的身上。最后要求学生完成填空题:这段描写是作家在作品中对人物进行的生动形象的外貌描写。

以下哪位学生的回答是完全正确的?(  )

  • A. 学生甲:巴尔扎克《人间喜剧》高老头
  • B. 学生乙:雨果《人间喜剧》卡西莫多
  • C. 学生丙:雨果《巴黎圣母院》卡西莫多
  • D. 学生丁:巴尔扎克《巴黎圣母院》高老头
标记 纠错
66.

教师在教授某版初中语文教材《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为学生设置了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展开合乎情理的想象,续写小说的结局。

(2)假如破了产,又穷困潦倒的于勒找到菲利普一家,将是怎样的一种情景?请抓住人物性格特点进行创造性描绘。

(3)写一篇反映当今社会人际关系的小作文,文体不限,立意自定。

(4)有人说,势利是人类普遍的劣习和商品社会必然衍生的生活现象,它是超越时代和地域的。“菲利普”永远不会绝迹。你是否也这样看呢?请以短文阐说。

以下对上述作业设计意图的分析,说法错误的是()。

  • A. 第一题指向对课文主旨的深入理解,通过合理联想和想象,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创造性表达
  • B. 第二题旨在促进读写结合,进一步理解人物特征,通过对课文写作特点的借鉴,提高写作能力
  • C. 第三题旨在建立写作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作业难度较大,不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
  • D. 第四题属于拓展题类作业,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生活,揭示事物本质,培养创新性思维能力
标记 纠错
67.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

  • A. 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
  • B. 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 C. 保证完成教学任务
  • D. 采用合适方式,提高评价效率
标记 纠错
68.

某版教材中有这样一段话:“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不同的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还要注意不同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不同情趣”。从语文教材的构成要素来看,这属于语文教科书的哪一个系统?()

  • A. 助读系统
  • B. 练习系统
  • C. 范文系统
  • D. 知识系统
标记 纠错
69.

某教师在讲授《看云识天气》时,讲解了三种说明顺序,下列不是说明顺序的是(  )

  • A. 时间顺序
  • B. 空间顺序
  • C. 逻辑顺序
  • D. 情景发展
标记 纠错
70.

某教研室组织教师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师们注意到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以下教师关于“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调研所获得的资料以及课本都是原始资料
  • B. 相较于间接资料,原始资料的价值更大,更有说服力
  • C. 间接资料的信息庞杂,在应用的时候需要进行适当的筛选
  • D. 间接材料在应用时不得改动,避免资料的损坏、失真
标记 纠错
71.

某版初中语文教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后有一道“探究?练习”题,第一题是“联系作者写作时的生活处境.你认为杜甫在这首诗中抒发的情怀与哪位古人在哪篇文章中抒发的情怀基本一致?你还能说出那篇文章中表达作者情怀的名句吗?”从语文教材的构成来看,这属于语文教科书的哪一系统?(  )

  • A. 知识系统
  • B. 练习系统
  • C. 助读系统
  • D. 范文系统
标记 纠错
72.

阅读《孔乙己》教学实录片段(节选),回答问题。

师:找出描写孔乙已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并通过模仿来体验人物心理和性格特征。

生1:“排出九文大钱”一个“排”字,动作之潇洒,传达出孔乙已在那些短衣帮面前的炫耀心态。

生2:我从他开口“之乎者也”能看出他迂腐的悲凉。被别人嘲笑,自己却陶醉其中,也可看出社会对这个不幸者的冷酷。

生3:“皱纹间常夹些伤痕”表明他经常被人欺负,无力抵抗,他是被人嘲笑欺凌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是社会的弱势群体。

生4:孔乙己坐着来,坐着走,最后的行走以手为工具,悲苦至极,众人的笑声,此刻悲哀

至极。(至此,课堂气氛沉重,同学都陷入一片沉默与深思中)

师:为了体验更深入。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表演孔乙己的动作神态,也看看他对人物的揣摩是否符合书中的描写。

(一生表演过程略。但表演过程中,全班氛围出现了可怕的逆转,由于那位表演的学生稍显笨拙和生涩的举动,全班同学爆笑一片,狂笑不已,原本凝重严肃的氛围一下子被打散了,取而代之是喧哗、起哄,以及本不该出现于本课堂的开怀大笑)

以下选项中,对这段教学实录片段评析错误的一项是(  )。

  • A. “通过表演深入对人物心理世界的体验”的巧妙设计,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 B. 通过表演的方式对于理解孔乙己的形象,限制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将本可引发无限想象的文本定型化了.教学效果值得商榷
  • C. 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要想通过表演达到教学目标,必须有足够的准备,这则教学表演欠缺足够的准备,不能达到理解孔乙己这一形象的目的
  • D. 通过表演来理解文本内容,需要一定的表演技巧,而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由于表演技巧不专业,很容易适得其反,故初中教师不可使用表演教学这一教学手段
标记 纠错
73.

为了进行教学《香菱学诗》,教师找到相关视频资料,对这一教学资源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课前播放,引领学生走进小说的情境氛围
  • B. 用视频观赏代替文本阅读,增加学生兴趣
  • C. 课后播放,激发学生阅读整部作品的愿望
  • D. 与课文作对比,分析原作与影视作品的差异
标记 纠错
74.

阅读一堂作文课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师:[A]上次作文为大家布置的是写一篇事物说明文,我发现大家对说明文的逻辑顺序、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掌握得还算可以。有一个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它和修辞学上的比喻类似,如何在文章中恰如其分地运用出来,那一定基于我们对其深刻理解,弄清二者区别的基础上。今天我们就来弄清二者的区别,学会使用打比方和比喻,让它们为我们的文章锦上添花。

师:[B](幻灯片展示打比方和比喻的区别)说明文中的打比方是一种说明方法:因所要说明的事物和选取的打比方的事物之间存在共性,故此用来做比。它的目的是为说明服务,为了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的某种特征,它只适用于说明文文体。而修辞学上的比喻适用于记叙文、议论文、小说、散文等多种文体,它的目的多是为了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形象性,为增强文采服务。它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类型。

师:[C]大家应该能大致清楚二者之间的关系了。再给大家举个例子来详细解释一下,翻开《看云识天气》看第一段内容:……它们有的像羽毛……有的像鱼鳞……有的像羊群……

(老师通过举例对照课件的内容详细解释了起来。学生们不时地在记笔记)

师:[D]同学们不要只顾记知识点,要理解消化。记好后大家开始自己检查作文,看你们的文章中有没有使用打比方或者比喻,使用是否正确。没有使用的同学,看能不能将打比方这种说明方法加入到作文中。

对画线部分的分析,不准确的是(??)

  • A. 单刀直入直奔教学主题是简洁且有针对性的导入方式
  • B. 说明教师讲课准备充分,且恰当使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
  • C. 教师在讲课过程中没有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课堂节奏跳跃性大
  • D. 体现出教师重视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地位,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标记 纠错
75.

阅读《故乡》教学设计,完成下面的问题。

第一步:教材说明、分析

1.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并掌握小说基本知识;②明确作者是如何运用重复、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和展现主题的;③能模拟运用重复、对比手法进行写作。

(2)过程与方法:通过从细节、动作、语言、外貌、心理等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以及相关练习,来掌握推知文章主旨的鉴赏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理解人物形象的复杂感情;②珍爱新生活,树立为远大理想而奋斗的决心和信心。

3.教学重点、难点

第二步:教法说明

第一课时简单回忆作者,重点完成课文内容分析和人物分析;第二课时简单回忆第一课时

所讲要点,重点完成写法分析和写作片段训练。

第三步:学法说明(按“听一看一想一写”的步骤进行)

(1)回忆旧知识,导入新课:

(2)点明学习目标和重点,进行新课;

(3)讲解“重复”和“对比”的含义。

第四步:巩固学习

以上是某位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鲁迅的《故乡》一课时进行的教学设计,以下对其评价错误的一项是()。

  • A. 三个目标呈递进状态,每一层均以前一层为基础,同时显示了学生学习把握与理解的过程也是递进式的,符合学习的规律
  • B. 恰当设计三维目标,且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 C. 第二课时是教学的重点所在——完成写法分析和写作片段训练
  • D. 本篇设计虽然对学生培养写作能力有很大帮助,但缺乏对文本本身的欣赏与揣摩
标记 纠错
76.

在某版教材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雨的诉说”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列举自己知道的写雨的诗句并对应诗人,以下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

  • A.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甫《江南春》)
  • B.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的《咸阳城东楼》)
  • C.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 D.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刘长卿的《别严士元》)
标记 纠错
77.

教师在讲授“渔人甚异之”这句话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异”这个词的用法。特意找出和其用法相同的例句让学生分析。下列选项中适合被用来举例的一项是(  )。

  • A. 父异焉(王安石《伤仲永》)
  • B. 觉无异能者(柳宗元《三戒》)
  • C. 异是非,明好恶,检奸邪,消佚乱(陆贾《新语》)
  • D. 产异蛇(柳宗元《捕蛇者说》)
标记 纠错
78.

在教学《雷雨》一课,引导学生分析周萍这一人物形象时,教师用“多余人”对其进行了归纳,并指出“多余人”这一形象在世界文学史上具有典型性意义。为了佐证这一理论.教师又为学生列举了以下例子。其中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

  • A. 冈察洛夫《奥勃洛莫夫》中的奥勃洛莫夫
  • B. 屠格涅夫《罗亭》中的罗亭
  • C. 普希金《驿站长》中的驿站长
  • D. 莱蒙托夫《当代英雄》中的毕巧林
标记 纠错
79.

学习《江南春》时,教师要求学生列举其他运用借古讽今手法的诗文,以下不符合要求的是(  )。

  • A. 《石头城》
  • B. 《念奴娇?赤壁怀古》
  • C. 《逢人京使》
  • D. 《泊秦淮》
标记 纠错
80.

关于语文教学中的设疑和提问,下列说法不妥的一项是(  )

  • A. 设问要有针对性,富有启发性
  • B. 设问措词要精当,选择适当的设问时机
  • C. 设问速度适中,有必要的停顿,注意学生的反馈
  • D. 知果学生回答正确就及时肯定,如果学生回答不对,那就不管
标记 纠错
81.

教师教学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时,讲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中“以”的用法,以下句中“以”的用法和意义适合用于本课举例的是()。

  • A. 此独以跛之故(《塞翁失马》)
  • B. 徐喷以烟(《童趣》)
  • C.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
  • D.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标记 纠错
82.

以下是某次口语交际课上教师设计的自由辩论会环节,阅读活动步骤,回答问题。

一、搜集、查找关于“人类起源新说”的资料。

二、从中选定一种说法,并围绕这一说法继续查找相关资料。

三、让小组成员熟悉资料内容,为参加班级自由辩论会做好准备。

四、辩论形式灵活,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辩论。每一小组既可以在比赛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并根据资料证明自己的观点,同时还可以反驳其他小组的观点。

五、以小组合作情况、辩论情况及准备资料的多少评出一、二、三等奖。

六、比赛后,各小组与其他小组交流资料,实现资源共享、互通有无,并汇编成册。

以下关于上述教学活动设计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 A. 听讲、诵读、复述、答问、讨论、辩论、演讲等是常见的口语交际训练方式
  • B. 不同类型的口语交际教学,其所使用的教学方式存在差异.但是差异性不大
  • C. 合理的口语交际教学评价能引导学生开展口语交际实践,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 D. 教师应从辩论会的组织准备、辩论技巧及注意事项等方面给予学生具体指导
标记 纠错
83.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师:不同的读者对同一篇文章会有不同的理解。《猫》这篇文章文字浅,但蕴涵深,对于“它的主题到底是什么”这一问题.人们意见不一。今天我们就从归纳文章主题这个角度来分析一下这篇文章。(学生独立思考10分钟后,开始交流)

生1:从第三只猫的死,我们应吸取一点教训,那就是凡事不能主观臆断,妄下断语往往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师:有不同的意见吗?

生2:从第二只猫的讨人喜欢来看,我们在做人时应该活泼开朗些,这样才能有较好的人际关系。尤其在注重团队精神的今天,更应善于与人交往,把自己融入到集体中去。

师:好,你的观点很有新意。

生3:从家里人对待第三只猫的态度来看,我们在做人时应该改变自己的性格,要活泼开朗,有真才实学;应适当地注重自己的外表,这样才能改变别人对你的不好印象。

师:有道理。

生4:从家里儿女对第三只猫的态度来看。我们在对人时不能以外貌或性情来喜欢一个人或讨厌一个人。

生5:三只猫都是社会的弱者,命运都掌握在别人的手里。因此,作为社会的弱者,应该自立自强,这样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做自己的主人。

师:你能从整体上把握全文主题,很好。我谈谈对课文主题思想的两种看法,一是把“我”看作描写的侧重点,就会认为小说所要表达的是“我”严于律己的精神或做人的道理;把猫的不幸遭遇看做描写的侧重点,就会认为小说揭示了生活中发生不幸的原因。

以上是某位初中语文教师有关课文《猫》一课的教学实录节选,以下对其评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教师精心创设导语,引发学生思考和想象,鼓励学生自由畅谈,尽量发挥
  • B. 这是精彩的火花,思维碰撞从这里开始,教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学生的表现与思维是独立的,学生的学习是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的
  • C. 一味肯定,欠缺分析,教师对学生提出的幼稚、荒唐的想法,要严肃否定、及时指正,并提出正确解读
  • D. 在这段教学中,学生的个性表现突出,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标记 纠错
84.

学习《背影》一文,教师播放歌曲《父亲》:“那是我小时候,常坐在父亲肩头,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对这一教学资源分析恰当的是(  )

  • A. 为学生创设了语文学习实践活动的真实情境
  • B. 歌曲脱离课文内容,削弱了教学资源的价值
  • C. 缺乏思维深度,但能引起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 D. 用新颖的形式唤醒学生与作者相同的情感体验
标记 纠错
85.

教学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教师要求学生回顾学过的五言律诗,下列符合要求的是()。

  • A.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 B. 李商隐《夜雨寄北》
  • C. 自居易《观刈麦》
  • D.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标记 纠错
86.

阅读《山中访友》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

师:作者把自然的景物当成自己的亲朋好友,所以我们的课题是“山中访友”。在文中也有一些人称的变换,请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学生有的讨论,有的沉思)

师:分析得准确。这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我们在朗读的时候.应该运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呢?

生:亲切、自然。

生:饱含热爱赞美之情。

师:好,就请大家带着亲切、热爱、赞美之情来朗读第5段。大家先自由练习,待会儿请同学读给大家听。

(师指定六位同学分别朗读关于山泉、溪流、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的句子。多媒体播放舒缓的古筝曲.师生情不自禁地鼓掌)

师:让我们用丰富的想象力,用饱含爱的心声,与溪流、白云、瀑布对话吧!请男生齐读描写悬崖、瀑布、云雀的句子,女生齐读关于山泉、溪流、白云的句子。(多媒体出示朗读课件,学生朗读)

师:(竖起大拇指)太棒了!

师:假如你们是山中的白云大嫂、云雀弟弟、老桥……你们又想对游人说些什么呢?(学生有的讨论,有的沉思)

生:假如我是太阳,我会对游人说:我是绚烂的太阳,我能驱散阴霾与黑暗,能给人以光明和希望.能赶走严寒与孤独,能给人以温暖和热情。

师:同学们想象丰富。语言也美。

师:让我们一边欣赏山中美景,一边展开想象的双翼,抒写对山中景物的热爱之情吧!(生开始思考、讨论、动笔、交流)

生:梅花,你是一位慈祥的母亲,你唤醒了春姑娘,唤起了千红万紫,唤起了希望。在你淡淡的芳香与弥漫着傲骨的乐章,在你颤抖的梢吟唱出百般的柔情,你是温暖、幸福的使者。

师:多么顽强、坚毅的梅花。排比、拟人句很好地表达了你的情感。

生:野草大哥,你虽然没有花的芬芳、树的高大,但你经历过风霜雨雪后,仍然傲然挺立;面对熊熊大火燃烧后.仍然顽强生长……你教会我面对困难,不可言弃,为了心中的那片绿洲,要顽强拼搏。谢谢你.野草大哥!(师生掌声雷动)

以下对这段教学片段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学生在反复朗读中,通过鉴赏本文新奇丰富的想象美,进入作品描写的意境
  • B. 强化培养了学生认真阅读文章的好习惯,使之一步步深入课文,深刻体会作者理解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心情;也融会贯通了人文主义教育
  • C. 意在使学生明白作者是怎样抓住不同景物的特点,进行细致的、充满深情的对话式描写的
  • D. 每个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同,所以要表达的内容也会有所差异,故这里训练表达,学生的合作不如独自完成要好
标记 纠错
87.

教师在讲授某版初中语文《荷叶母亲》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两则课堂作业:

(1)本文标题是《荷叶母亲》,这些字眼在第几段出现?那么其他段落写了什么?重点写了什么内容?

(2)有人认为《荷叶母亲》标题不是冰心取的,而是编者加的,不好,如将本文标题《荷叶母亲》改为《红莲》,你觉得怎么样?

以下对其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

  • A. 在探讨第(1)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抓关键的名词.进行梳理归纳
  • B. 第(1)小题设计意在让学生通过梳理归纳的方法体会标题深层含义
  • C. 第(2)题的设计意在让学生明白本文的写作手法,体会文章标题命制的原则方法
  • D. 这两则课堂作业的设计意在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发现问题。通过合作交流.自主学习,解决问题。从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歌感情
标记 纠错
88.

在执教完《孔乙己》后,几位教师对多媒体教学发出了以下感慨,他们中说法错误的是(  )。

  • A. 多媒体课件就是方便,用多媒体呈现板书又方便、又快捷,以后再也不用写板书了。
  • B. 利用多媒体课件,我们既可以呈现文字,又可以插入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素材,这对调动学生的眼、耳、口等器官,引起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是很有好处的。
  • C. 多媒体的功能真的很强大,它既能清晰地呈现教学内容,更有利于渲染教学氛围,对教学重点的强调功能更是值得一提,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好好利用多媒体教学。
  • D. 我在给学生讲解《孔乙己》的时候,帮学生链接了鲁迅的生平、鲁迅的其他文章及当年的社会背景等资料,这对扩展学生的学习内容真的很有帮助。
标记 纠错
89.

阅读《散步》的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

师:这篇优美的散文的第七自然段写得非常精彩,下面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谁来?

(学生读课文)

生1:这个作者真笨!

师:哦?

生2:老师,我也是觉得,这么简单的一个办法他都想不出。

师:你有什么好办法帮助作者解决这个难题吗?说来给大伙听听。

生1:太简单了,我可以让他们一家子既不被拆散又可以满足母亲和儿子的要求。去的时候大家一起走大路.大路平顺,满足母亲的愿望。回来的时候也是一起走小路,小路有意思,又可以满足儿子的要求,鱼和熊掌皆可兼得。

(全班鼓掌)

生3:我还有一种办法,就是去的时候大家先走小路,回来的时候大家再一起走大路。

生1:那还不是一样的吗?

生3:不。因为去的时候大家都怀着愉快的心情去欣赏小路的风景,所以先走小路;回来的时候走累了,考虑到照顾年迈的母亲,因此再走大路,这样才比较安全。

师:想得还真周到,我相信在家你也是一个懂事的、孝顺父母的孩子。

生2:我完全同意他们两个的办法,因为它们既可以使一家人在一起散步,又可以使他们领.略到不同的风景,也不用走重复的路,看重复的风景,那不是很好吗?

师:你们的想法真是好,从刚才的对话中可以知道,你们都是善于思考的人。其他同学还有什么想法吗?

生4:老师,这么简单的问题我们同学都想到了,他一个大作家真的想不到吗?

师:嗯,说得有道理,你们大家认为呢?

生5:我不同意你们的看法,你们考虑的是大路与小路相通的情况,可事实上那两条路是不相通的。

师:说得好,你何以见得两路是不相通的?

生5:我是从作者对两条路的选择上,他表现得很难作出决定。为什么呢?因为选择走大路就满足不了儿子愿望,选择小路也就委屈了老母亲,作者左右为难,因此大路与小路是不相通的。

生1:老师,这么说来我们前面所讲的不都是没有用了,不都是废话了吗?

师:不能这么说.辩论出真知嘛!

对上述材料,下列评价不正确的是()。

  • A. 教师在这堂课中收起了师德的尊严,放下了老师的架子,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值得所有教师学习
  • B. 学生的那一句“这个作者真笨”引起了教师的重视,教师抓住这个契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地表达,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 C. 学生能够提出问题,是一种不迷信文本、积极思考的表现。对于他们敢于、勇于质疑和发表不同的意见,虽然不是很完美,但教师都给予赏识,维护了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并及时地解决他们所提出的问题
  • D. 这个教学片段中,师生表面是围绕文本在进行讨论,实际上最后没有得出任何实质性的结论.只能说是课堂中没有意义的对话
标记 纠错
90.

下面是一位教师关于作文教学的看法。

魏书生曾说:“学生对批改作文的积极性很高,大部分学生对同学写的批语的关注程度远远超过关注教师的批语的程度。”为此,必须教给学生批改作文的方法。我认为魏书生的批改方法值得借鉴:一是最基本的部分,包括格式是否正确、卷面是否整洁、错别字几个、有几处病句、标点符号有几处明显错误。二是实质性部分,包括看文章的中心是否鲜明集中、看文章的选材是否妥帖、看文章结构是否合理、看表达方式是否准确、看语言是否简练流畅深刻。这样的批语就像批判地鉴赏一幅“艺术品”,让学生更多地发现别人作文的闪光点。

对上述做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相互批改,贯穿一个“赏”字
  • B. 作文批改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 C. 学生不容易吸收别人的长处,对于别人的缺点、短处学生不会引以为戒
  • D. 学生在批改作文的过程中既可欣赏到不同学生的作文,又可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标记 纠错
问答题 (共32题,共32分)
91.

阅读七年级课文《天净沙·秋思》的两个教学环节,完成第下列题。

环节一:

师:要求学生观察课文中的插图并结合小令,描述图上所示的景物、人物并揣测其意境和情感。

学生发言:

小令写的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

描绘的意境:萧条、苍凉、寂寥。

师:这些景物是实景还是虚景?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师(小结):这些景物都是实景,表达了游子的孤寂之怀。这种情是通过眼中的秋景表达的,秋是这种情思的载体。

师:同学们自己动手画一幅《秋思》图。

环节二:

教师提问1:为什么要用“古道西风瘦马”,而不用“古道清风瘦马”呢?

点拨:“西”字可见秋之萧瑟,西风吹在人身上有点发冷,肯定会令人心情不愉快,而作者这时心情极度伤感,用“西风”二字能很好地衬托出作者此时孤寂的心情,这也是长久以来诗词中形成的特有意象,如“昨夜西风凋碧树”。而清风给人的感觉却是一种舒适的感觉,和作者此时的心情明显不相吻合。

教师提问2:我们说“枯藤老树昏鸦”和“古道西风瘦马”能使人感受到一种苍凉和伤感,那么“小桥流水人家”插在其间是否协调呢?谁来回答?

点拨:协调,因为黄昏时分乌鸦归巢,而游子却远在天边,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难以自禁。别人有家,尽享温馨,而自己却有家不可归。那种伤心欲绝之情也就不言自明了。这里又采用了反衬的手法。

教师小结:作者给我们平时习以为常的景物都寄予了浓浓的情感,可见“笔端无意,人寄悲欢”。世上景物千千万万,但诗人选景一定要选取那些适合所要抒发思想情感的景物。

有人说:“品一壶清茶,读一首好诗,是人生的一大乐事。”今天我们共同欣赏学习了这首好诗,想必已感受到些许生命的愉悦,希望大家在以后的日子里,“读天下美文,做少年雅士”。好不好?我更希望大家能够反复涵泳诗歌里蕴藉的深厚意韵,让它溶入我们的生命和灵魂,使我们的笔端也能流淌出些许诗情画意,给我们的人生增添几多美丽飘逸。

问题:

(1)评析“环节一”中要求学生观察课文中的插图的作用。

(2)评析“环节二”中教师最后小结的目的。

标记 纠错
92.

阅读下面的学生习作,完成题。

后面有片风景

①角落里的风景,不被人注意,却有自己的美。

②我家后面有一片尘封的风景:靠着楼房的一棵树,约四层楼高,枝繁叶茂,树的旁边有着成凹状的坑地,里面的草长到坑口,轻风吹过,好像一湖的绿浪。一圈几米高的小树围绕着大树,如同花瓣簇拥着花蕊,树下的青草编织成绿毯,不知名的花点缀其中。这片只有半个操场大小的地方,仿佛与世隔绝,我是它唯一的欣赏者。

③我喜欢在黄昏时看那里,昏黄的阳光铺在地面,树叶镀上一层金红色的光,斑驳的光从树叶的缝隙中撒下,像碎了一地的金子,天边大片大片的火烧云不断换着颜色,这片小小的天地在黄昏的渲染下像是剪影,又如同一幅美伦美奂的油画。我站在窗前,看着像静止的风景,思想仿佛也凝固了,所有烦恼也一起忘掉了。

④当火烧云褪去最后一丝颜色,当月牙弯上树梢,夜幕降临,几棵树在月色下,像一朵朵亭亭玉立的雪莲。月光倾泻下来,树叶染成银色,镶嵌上星光,在风的细语中歌唱,草地上的昆虫们窃窃私语,不知疲倦。凝视着,心里仿佛被洗绦了,烦躁的心逐渐平静下来。

⑤下雨时,是这里最欢快的时候。淅淅沥沥,一场小雨到来,树枝在风雨中轻轻摇摆,雨滴打在叶子上,发出“啪”的声响,迸溅出无数晶莹剔透的水滴。草叶被完全淋湿,叶尖不断滴落水珠。雨中,这里就是一片水墨画,朦朦胧胧中带着清新的气味,深深吸入湿润的空气,整个人都觉得神清气爽,烦心事烟消云散。

⑥家里后面的一片风景,是我的秘密地点。在我烦恼时,总喜欢来到窗前,看着风景,想着心事。这里有一种魔力,让人能忘记烦恼。被隐藏的风景,从来都无人问津,只有被发现时,被注意时,才能有别样的美。

问题:

请从第③④段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⑥段找出一处病句,分别改正。

标记 纠错
93.

阅读下面的学生习作,完成第16-17题。

后面有片风景

①角落里的风景,不被人注意,却有自己的美。

②我家后面有一片尘封的风景:靠着楼房的一棵树,约四层楼高,枝繁叶茂,树的旁边有着成凹状的坑地,里面的草长到坑口,轻风吹过,好像一湖的绿浪。一圈几米高的小树围绕着大树,如同花瓣簇拥着花蕊,树下的青草编织成绿毯,不知名的花点缀其中。这片只有半个操场大小的地方,仿佛与世隔绝,我是它唯一的欣赏者。

③我喜欢在黄昏时看那里,昏黄的阳光铺在地面,树叶镀上一层金红色的光,斑驳的光从树叶的缝隙中撒下,像碎了一地的金子,天边大片大片的火烧云不断换着颜色,这片小小的天地在黄昏的渲染下像是剪影,又如同一幅美伦美奂的油画。我站在窗前,看着像静止的风景,思想仿佛也凝固了,所有烦恼也一起忘掉了。

④当火烧云褪去最后一丝颜色,当月牙弯上树梢,夜幕降临,几棵树在月色下,像一朵朵亭亭玉立的雪莲。月光倾泻下来,树叶染成银色,镶嵌上星光,在风的细语中歌唱,草地上的昆虫们窃窃私语,不知疲倦。凝视着,心里仿佛被洗绦了,烦躁的心逐渐平静下来。

⑤下雨时,是这里最欢快的时候。淅淅沥沥,一场小雨到来,树枝在风雨中轻轻摇摆,雨滴打在叶子上,发出“啪”的声响,迸溅出无数晶莹剔透的水滴。草叶被完全淋湿,叶尖不断滴落水珠。雨中,这里就是一片水墨画,朦朦胧胧中带着清新的气味,深深吸入湿润的空气,整个人都觉得神清气爽,烦心事烟消云散。

⑥家里后面的一片风景,是我的秘密地点。在我烦恼时,总喜欢来到窗前,看着风景,想着心事。这里有一种魔力,让人能忘记烦恼。被隐藏的风景,从来都无人问津,只有被发现时,被注意时,才能有别样的美。

问题:

请指出该习作的一个缺点,并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

标记 纠错
94.

阅读下面的学生习作,完成题。

爱的丝雨悄悄来了

①风,伴着花谢了又开;雨,随着风飘向大海。现在的我,才明白,爱,是在什么时候悄悄走来。

——题记

②车窗外飘起了微微细雨,我回首,雨中,母亲那不舍的双眼流下了清澈的泪,夹杂着这无边的丝雨,在地下激起跳跃的水花。她的手在空中划出了一条最美的,充满爱的雨中的弧线。

③这雨竟是如此熟悉!还记得,上小学的一个雨天,您冒着雨前来接我回去。调皮的我时不时想跳出伞外,与雨亲密接触,但无论如何,都逃不出您的大伞。我分明发现,那伞完完全全歪到我这边,而您却沐浴在雨中。

④还记得,那个雨夜,您焦急忧虑的双眸紧紧地盯着病床上的我,您把我捧在您温暖的臂湾中,喂我吃药,替我擦汗盖被子。半夜醒来,我依旧看见您布满血丝的充满慈爱而又掩饰不了心痛的双眼。在您的温暖下,在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在那个病痛折磨的夜晚,我安详入眠。

⑤还记得,乘车回乡的那个雨天,夜幕中,雨幕下,您驻立在桥头,花伞下,透露出您焦急而又耐心的身影。我奔到您的身旁。您嘘寒问暖,替我背书包,帮我打雨伞,那一天,我哭了,背着您,在雨中流淌着忍不住的感动的泪水。

⑥还记得,那个雨夜,您和父亲千里迢迢到我的宿舍,为我送吃的送穿的,看到了我,您心满意足。当晚,你们冒着风雨回去。我站在门前,看着你们骑车远去的身影,默默祈祷.让你们一路平安。

⑦爱的丝雨悄悄来了,它竟是如此悄然无息,以至于这十几个春秋,我竟不知它在我心里汇起了爱的海洋。您一直都在包容着我的任性与无知,无时无刻不在用爱的丝雨滋润我的心房。

⑧车上,我又回首,远远的,母亲还在雨幕下。心里爱的丝雨已经悄悄来了,窗外爱的丝雨依旧落下……

问题:

请从第④⑤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②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分别改正。

标记 纠错
95.

阅读下面的学生习作,完成题。

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

①轻轻地从书橱中抽落一本淡黄色纸页的书,封面上赫然写着《红楼梦》。抖落纸页上的灰尘,翻开书页,和着淡淡檀香,步入了那个曾经多么熟悉的地方——大观园,望见多少风景。

葬花吟

②风中,那满树的花如一只只舞倦了的蝴蝶,飘飘悠悠地落下,终于落成了一地的残花。你担着花锄,瘦弱的身子在风中似乎要倒,单薄而又无助。你也多想化成这一地落花,去一个充满温情的地方,那里没有寄人离下的痛苦,没有孤单与落寞。你的“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道尽了你清高而短暂的生命;你的“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说尽了你叛逆而孤傲的性格;你的“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诉尽了你对爱情的无限向往和对宝玉的无边思念。杜鹃啼血,可是你千年未变的咏叹词?

柳絮词

③青石上沉酣的倩影惊飞花无数,你挽一髻蓬松松的青丝吞吐你心中的豪气。你没有悲天悯人的长吁短叹,亦没有世故圆滑的左右迎合,你永远保持着一份超然,一份诗意。琉璃世界的割腥啖膻彰显你巾帼红颜的豪情,你心直口快的性格为这冷清清的园子凭添几分妩媚。但坎坷的命运依旧抚不平你嘴角漾开的笑意,你微笑着,面对昨天与今日,柳絮翻飞,你童真的歌谣摇开了一方新的天地。

螃蟹咏

④冷香丸的清香压低了你上清苑的傲骨,你不得不莲步微移,做你大家闺秀的典范。杨妃扑蝶的烂漫隐于人后,滚滚而来的骂名使你不得不讥讽螃蟹却依然无济于事。你许是一朵紫红色的牡丹,高贵而华美,繁花尽谢之时,你在那里张扬地开放,芳香弥漫。你的平易近人被说成是世故圆滑,你对宝玉的爱被说成是从始至终在成就婚姻。你亦是无奈的,背负着滚滚骂名却依旧款款地微笑。牡丹的华关,许是你一生的写照吧。

⑤合上书本,这雍容美丽却又异常熟悉的大观园,我再一次看到许多的风景,黛玉葬花、湘云沉酣、宝钗讽蟹,伴着我长大,亦伴着我无数次地落泪。红楼女儿的迷梦谱成了一首新歌,这泪的痛血的痴可有钟子期在听?

⑥这个熟悉的地方,风景很烂漫。

问题:

请从第②③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⑤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并分别改正。

标记 纠错
96.

案例:

阅读《秋天的怀念》教学过程(片段)。

一、曲径通幽——“烹饪”趣味

文本句子:

(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2)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3)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教学实录:

师:仅仅是关心?再细致一点。

生:对儿子小心翼翼。

师:对儿子小心翼翼,母亲的心,比针尖儿还细呀!把你的“小心翼翼”送进去,读一读。

(生读)

师:出去了又回来,回来又去,一遍又一遍,对儿子真是——耐心无比啊!读一读,把你的体会读进去,让我们感受这样的母亲。

师:母亲的脚步还是稍重了一些,再轻一点儿。指名读第二句。(生读得很好)

(一生读,其他学生轻声齐读)

师:你们真会读书呀!由于你(握一学生的手)的启发,引领着大家体会到母亲痛心中还有细心、耐心、小心——因此,这“忍”中透着的是看不见的爱。

问题:请从本文解读的角度对此案例进行评析。

标记 纠错
97.

案例:

阅读下面的学生习作,完成第16-17题。

守住文化最后的净土

①众所周知,一个民族用以区分其他民族的最显著的特点不是武器,不是权势,而是语言,是我们从开口说话到死亡一直都不能割舍的母语。

②以前很不理解,明明都是说英语,为什么还偏偏要分出一个英式英语,一个美式英语呢?大都是同一种语言.干嘛还要创造一些彼此不能互相理解的词来增加沟通的难度呢?

③直到我渐渐长大,便开始懂了,甚至还有些同情那些美国语句。可能你会问,不论在哪一个方面都是居世界先列的超级大国的美国有什么值得同情的呢?但我认为,美国虽然有钱,却也贫瘠得很。说得夸张一点,就是除了钱,穷得什么都没有了。他们没有文化,没有语言,虽然强大,却没有自己的历史。说到这里,我想你应该理解美国人非要创造出一个美式英语的道理了吧!

④对,那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母语。对于当年那一批来到美国的英国人来说,他们早已不是英国人了。在远离了那个地方后。再也不能以英国人自居,自然也不能再说那里的语言了。所以他们选择了美式英语。独立,不仅仅是一场战争,一个宣言。独立,更是一种符号,一种语言。所以。在我看来,美国真正的独立是从美式英语开始的。

⑤在我的认识中,文化一直就是一种混乱不清的理念,我们口口声声说要守住中国的根,守住中华怏怏大国几千年的文化,可是该怎么守?

⑥我还记得早几年,爸爸的一个好朋友偕妻女回大陆,他很早就去了香港,并在那里成家立业。他的女儿与我年纪相仿,却始终不曾开口说话。某一次,我听见她和她爸爸的对话,纯正的英语让我很是羡慕。事后,我跟爸爸说了自己的看法,爸爸却说了句我当时听不懂的话,他说“她已经不是中国人了”。

⑦直到过了很久的今天,我才明白爸爸那句话的含义,一个连国语都不会说的人,注定是一个回不了家的游子,俳徊走四方,却找不到根的感觉,很是可怜的。

⑧母语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民族自下而上发展之根,是文化最后的净土。我们可以抑制肯德基,可以忘掉怎么拿筷子,但要记住,不要忘记母语,不要忘记——我是中国人。

⑨守住母语,守住文化最后的净土,守住华夏之根。

问题:

16[简答题]查看材料

请从第⑤⑦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⑧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并分别进行改正。(8分)

标记 纠错
98.

阅读材料完成16-18题。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原文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单元导语

本单元所选的古诗文,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或写境,或状物,或咏史,或抒写人生志趣,或表现亲朋情谊,无不浸透着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道德深刻感悟和深入思考,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理想人格的追求。学习本单元。要注意在大致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体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古人写景、叙事、议论的艺术,体会语言运用的妙处;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增强语感。

课文导语

这篇课文是作者给同乡后学的临别感言。感情真挚诚恳,循循善诱。熟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的。

课后练习

一、背诵课文,说说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那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他为什么能够这样做。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2.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3.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4.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5.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三、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

学生情况

八年级,班级50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条件

教师配有多媒体,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

问题:

16[简答题]查看材料

回答上述材料中课后练习第三题,不少于200字。

标记 纠错
99.

阅读综合性学习《浪之歌》教学实录(节选)

师:课文优美的语言使老师也陶醉在这种氛围里了。不过,有一句话我不太明白,谁能帮我解答第六段的“呜呼!彻夜不眠让我形容憔悴。纵使我满腹爱情,而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

生:这个句子显得很不合逻辑,能不能这样理解:虽然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但我还是满腹爱情彻夜不眠而形容憔悴,写出了爱情的矛盾心理。

师:找一找“浪”为爱情而“不清醒”的语句。

生(七嘴八舌):“海誓山盟”“执拗”“急躁”“长吁短叹”“扑倒在他的脚下”“长吁短叹”“彻夜不眠”“形容憔悴”等。

生:浪的爱情是理智的,理由是:“我要用自己的津液让它的心冷却一些,别那么过分炽热”。

师:看来,海浪“为爱痴狂”的同时,对爱情有着理性的认识。它爱得深沉,为了所爱,愿意付出自己的一切。那么同学们想一下,这首散文诗的主旨是什么呢也就是说作者借浪与岸的关系要抒发什么思想感情呢

生:写作者对爱情的认识。

师:更深层次的含义呢

生:抒发了作者对祖国的爱。

生:海浪是作者,海岸是祖国,对海岸的爱就是对祖国的爱。

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回答,老师来总结一下:作者通过塑造海浪与海岸这对热恋形象,曲折地表达他对祖国忠贞不渝的情感和火热的衷肠。用这样的句式来回答就规范了。

[问题]

请结合案例评析该教师是如何发挥主导作用的。

标记 纠错
100.

案例:

阅读下面一篇学生习作

生命中的痛与歌

①不是每一片土地,都能感受到阳光的温暖,在某些阴暗的角落寒冷正在蔓延;不是每一棵小草,都能生长于肥沃的土壤,在险峻的石壁上,贫穷正在生长;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被上天恩赐,在另一个地方,缺陷正挂在脸上。所以,如果你也是一个不幸而又幸运地被世界以痛吻过的人。请不要悲伤。

②其实,我也是这样一个被世界痛吻的人,自我出生开始,那个永远无法抹平的痕迹就刻在了我的脸上——一块紫色的胎记。

③小时候,妈妈告诉我,这是她特意留给我的印记。她还说,她怕我丢失了,这样就能很快找回来。我偎依在妈妈怀里,听着这样一个近乎美丽的故事。

④当我第一次发现我的脸不同于其他同学时,我哭了。那是开始我学业生涯的第一天,当我高高兴兴地背着我妈妈亲手缝制的书包蹦蹦跳跳地走进校园时,从陌生同学眼中发出的奇异的眼光,让我惊慌得不知所错,最后畏惧地躲到了妈妈的身后。我仔细地听着同学们之间取笑我的对话,心开始剧烈地疼痛。我真的很恨妈妈,恨她为什么对我美化一个让人可笑的生理缺陷?但是,当我发现妈妈因此而愧疚得流泪时,那些埋怨却又烟销云散了。这怨不得母亲!

⑤我开始试着去面对这块胎记,面对人们异样的目光。因为母亲曾经对我讲过,塘泥虽然污浊,但是它能育出洁白的荷花。我一直坚信:只要我努力,就一定会战胜这心理的阴埋。

⑥现在,我已经慢慢长大了。很多事理我都能明白,我都能面对。记得有人说过:当上帝把所有的门都关闭时,总会给你留下一扇窗。也许,母亲的那话就是她留给我的那扇窗,她替我将阳光接进屋来,藏在心房。朋友们,请善待世界留给你的痛,打开心窗,将阳光注入心房。起当你在漫步田野时,你应该感谢世界给予了你健全的双脚;当你在尽情歌唱时,你应该感谢世界给予了你甜美的歌喉;当你在挥毫作画时,你应该感谢世界给予了你柔韧的手臂……

如果上帝没有赐予你这一切,请不要悲伤,试着用心灵歌唱。记住,没有比心灵的歌更美的声音,而这声音正来自你的心房。

⑧阴暗的土地得不到阳光的恩惠,却滋吸养分,育出了一片鲜绿的苔藓,供蚂蚁觅食,蜻蜓歇脚。石壁上的百合,虽然得不到充足的养分,却在陡峭细密的岩缝中练就了柔韧的根须,开出了洁白的花朵,让蜜蜂采蜜,供游人观赏。池塘里的淤泥虽然污浊丑陋,却不言辛苦,滋养了荷塘里绚丽开放的花朵,供蝴蝶起舞,供游鱼蔽荫……

⑨这一切的一切,教会了我太多太多,唯有善待生命中的痛,唱出欢乐的歌,才能让你的生命活得精彩,像那百合一样.永远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问题:请从第④⑤段中找出两处错别字,从第⑥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并分别改正。

标记 纠错
101.

案例:

阅读下面的学生习作,完成第16-17题。

守住文化最后的净土

①众所周知,一个民族用以区分其他民族的最显著的特点不是武器,不是权势,而是语言,是我们从开口说话到死亡一直都不能割舍的母语。

②以前很不理解,明明都是说英语,为什么还偏偏要分出一个英式英语,一个美式英语呢?大都是同一种语言.干嘛还要创造一些彼此不能互相理解的词来增加沟通的难度呢?

③直到我渐渐长大,便开始懂了,甚至还有些同情那些美国语句。可能你会问,不论在哪一个方面都是居世界先列的超级大国的美国有什么值得同情的呢?但我认为,美国虽然有钱,却也贫瘠得很。说得夸张一点,就是除了钱,穷得什么都没有了。他们没有文化,没有语言,虽然强大,却没有自己的历史。说到这里,我想你应该理解美国人非要创造出一个美式英语的道理了吧!

④对,那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母语。对于当年那一批来到美国的英国人来说,他们早已不是英国人了。在远离了那个地方后。再也不能以英国人自居,自然也不能再说那里的语言了。所以他们选择了美式英语。独立,不仅仅是一场战争,一个宣言。独立,更是一种符号,一种语言。所以。在我看来,美国真正的独立是从美式英语开始的。

⑤在我的认识中,文化一直就是一种混乱不清的理念,我们口口声声说要守住中国的根,守住中华怏怏大国几千年的文化,可是该怎么守?

⑥我还记得早几年,爸爸的一个好朋友偕妻女回大陆,他很早就去了香港,并在那里成家立业。他的女儿与我年纪相仿,却始终不曾开口说话。某一次,我听见她和她爸爸的对话,纯正的英语让我很是羡慕。事后,我跟爸爸说了自己的看法,爸爸却说了句我当时听不懂的话,他说“她已经不是中国人了”。

⑦直到过了很久的今天,我才明白爸爸那句话的含义,一个连国语都不会说的人,注定是一个回不了家的游子,俳徊走四方,却找不到根的感觉,很是可怜的。

⑧母语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民族自下而上发展之根,是文化最后的净土。我们可以抑制肯德基,可以忘掉怎么拿筷子,但要记住,不要忘记母语,不要忘记——我是中国人。

⑨守住母语,守住文化最后的净土,守住华夏之根。

问题:

假如你是这位学生的语文老师.请认真阅读以上学生的习作并为其写一段有理有据的点评。(12分)

标记 纠错
102.

阅读材料完成16-18题。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原文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单元导语

本单元所选的古诗文,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或写境,或状物,或咏史,或抒写人生志趣,或表现亲朋情谊,无不浸透着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道德深刻感悟和深入思考,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理想人格的追求。学习本单元。要注意在大致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体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古人写景、叙事、议论的艺术,体会语言运用的妙处;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增强语感。

课文导语

这篇课文是作者给同乡后学的临别感言。感情真挚诚恳,循循善诱。熟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的。

课后练习

一、背诵课文,说说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那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他为什么能够这样做。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2.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3.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4.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5.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三、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

学生情况

八年级,班级50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条件

教师配有多媒体,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

问题:

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并简要说明设计理念。

标记 纠错
103.

我爱野菊花

①每到深秋时节,在我上学的那条小路两旁,盛开着许多金灿灿的野菊花。每当从它们身边走过,我总会不由自主地蹲下身来,小心翼翼地把玩它们,仔仔细细地观赏它们,常常是驻足良久,不忍离去。

②开得多热闹的野菊花啊!有的抖动着花裙在翩翩起舞,有的三五成群在交谈什么,有的在玩捉迷藏,身体躲在草丛中,只探出个头。那橙黄的花蕊仿佛是调皮的花弟弟,绽开灿烂的笑脸好奇地打探着这个世界,花弟弟头上那一根根状若金钱的花丝和点点的花粉有如皇冠上的环珠,整整齐齐地编织在他头上,使得花弟弟有如小王子般英俊可爱。那些椭圆形的花瓣紧紧地围成一圈,有如亭亭侠女,守护在花弟弟周围,又像一位位温顺懂事的姐姐们,深情地呵护着花弟弟,生怕一阵风把他吹走似的。还有那些含苞怒放的花骨朵儿,活像一个个含羞的小姑娘,绿纱中透着红润,在阳光下更显出几分妩媚。

③一阵秋风吹过,送来几丝凉意,远处的景物,已失去了往日那姹紫嫣红的色彩。近的草、远的树,已失去了与秋抗争的能力,败了下来,只有这眼前的野菊花,面对深秋的风霜,傲然盛开着。

④凝望着这些给人带来生气与活力的小生命,我想了很多,很多……

[问题]

修改病句。(从文中至少找出三个有语病的句子并加以修改)

选文主要运用了描写的表现手法,请你对本文的描写进行简要的评析。

标记 纠错
104.

案例:

阅读下面一篇学生习作

生命中的痛与歌

①不是每一片土地,都能感受到阳光的温暖,在某些阴暗的角落寒冷正在蔓延;不是每一棵小草,都能生长于肥沃的土壤,在险峻的石壁上,贫穷正在生长;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被上天恩赐,在另一个地方,缺陷正挂在脸上。所以,如果你也是一个不幸而又幸运地被世界以痛吻过的人。请不要悲伤。

②其实,我也是这样一个被世界痛吻的人,自我出生开始,那个永远无法抹平的痕迹就刻在了我的脸上——一块紫色的胎记。

③小时候,妈妈告诉我,这是她特意留给我的印记。她还说,她怕我丢失了,这样就能很快找回来。我偎依在妈妈怀里,听着这样一个近乎美丽的故事。

④当我第一次发现我的脸不同于其他同学时,我哭了。那是开始我学业生涯的第一天,当我高高兴兴地背着我妈妈亲手缝制的书包蹦蹦跳跳地走进校园时,从陌生同学眼中发出的奇异的眼光,让我惊慌得不知所错,最后畏惧地躲到了妈妈的身后。我仔细地听着同学们之间取笑我的对话,心开始剧烈地疼痛。我真的很恨妈妈,恨她为什么对我美化一个让人可笑的生理缺陷?但是,当我发现妈妈因此而愧疚得流泪时,那些埋怨却又烟销云散了。这怨不得母亲!

⑤我开始试着去面对这块胎记,面对人们异样的目光。因为母亲曾经对我讲过,塘泥虽然污浊,但是它能育出洁白的荷花。我一直坚信:只要我努力,就一定会战胜这心理的阴埋。

⑥现在,我已经慢慢长大了。很多事理我都能明白,我都能面对。记得有人说过:当上帝把所有的门都关闭时,总会给你留下一扇窗。也许,母亲的那话就是她留给我的那扇窗,她替我将阳光接进屋来,藏在心房。朋友们,请善待世界留给你的痛,打开心窗,将阳光注入心房。起当你在漫步田野时,你应该感谢世界给予了你健全的双脚;当你在尽情歌唱时,你应该感谢世界给予了你甜美的歌喉;当你在挥毫作画时,你应该感谢世界给予了你柔韧的手臂……

如果上帝没有赐予你这一切,请不要悲伤,试着用心灵歌唱。记住,没有比心灵的歌更美的声音,而这声音正来自你的心房。

⑧阴暗的土地得不到阳光的恩惠,却滋吸养分,育出了一片鲜绿的苔藓,供蚂蚁觅食,蜻蜓歇脚。石壁上的百合,虽然得不到充足的养分,却在陡峭细密的岩缝中练就了柔韧的根须,开出了洁白的花朵,让蜜蜂采蜜,供游人观赏。池塘里的淤泥虽然污浊丑陋,却不言辛苦,滋养了荷塘里绚丽开放的花朵,供蝴蝶起舞,供游鱼蔽荫……

⑨这一切的一切,教会了我太多太多,唯有善待生命中的痛,唱出欢乐的歌,才能让你的生命活得精彩,像那百合一样.永远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问题:这是一位初中学生的习作,请认真阅读并指出其中的优点和缺点。

标记 纠错
105.

案例:

阅读《皇帝的新装》教学实录(节选),完成第l6题。

师:下面再给大家两分钟准备时间。请你们给本文拟一个副标题——一个什么样的皇帝,最好能结合课文做些解释。(众生翻书思考)

生1:我添加的副标题是“一个愚蠢的皇帝”。因为课文中那两个自称是织工的骗子,根本没织衣服,也没给皇帝穿衣服,只是做做样子而已。而皇帝为了炫耀自己,还穿着这件实际上并不存在的衣服去参加隆重的游行大典。这一切,作为常人都能分辨出来,他却上当受骗,所以我认为他是个愚蠢的皇帝。

生2:我拟的副标题是“一个爱美的皇帝”。因为文中的皇帝一天到晚考虑的总是如何换穿新衣服。

师:你说的“爱美”是他的优点还是缺点?

生2:当然是缺点。

师:如果是缺点。光说“爱美”是不行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也爱美,你们看,我上课还穿西服系领带呢!我这60岁的老头儿也爱美,但是,这是优点不是缺点。作为教师,应该服装整洁、落落大方。你能不能把刚才的说法稍加修改,使人一听就知道说的是缺点。(生稍停一会儿)

生2:爱美过度。

师:很好!过分讲究穿戴就是缺点了。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什么词?

生3:臭美。(众生笑)

师:就是这样说的。这显然是贬义。

生4:我认为是“一个虚伪的皇帝”。因为他天天换衣服,每时每刻都换衣服,换得太勤了。

师:这叫虚伪?老换衣服就是虚伪吗?

生5:这叫虚荣。

师:对!那什么叫虚伪呢?

生6:虚伪就是不实事求是,不暴露真面目、真思想,搞伪装,说假话。总之,是装出一副假相。(师点头表示肯定)

生7:我添加的副标题是“一个不可救药的皇帝”。因为他整天想的是穿新衣,从来也不关心国家大事。这样统治国家,国家必将走向灭亡。所以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皇帝。

师:他不可救药的主要表现是什么呢?

生7:(似有所悟)噢!主要表现在课文的最后,当那个小孩儿的话已经广泛传开的时候,那位皇帝不仅继续游行。而且表现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这就表现了他的顽固不化、不可救药。

师:说得好!就是这样。

生8:我加的副标题是“一个昏庸的皇帝”。他身为皇帝,不去管理国家大事,不去关心臣民百姓,而是整天待在更衣室里,可见他是个昏君。他听信骗子的谎话,他还听信内臣们的话,赤身裸体去游行.都说明他一点儿头脑都没有。他是个十分昏庸的皇帝。

生9:我拟的副标题是“一个无能的皇帝”。他认为最诚实的、很有理智的、最称职的老大臣,却向他说假话.做假汇报。可见这个老大臣是不诚实的、没有理智的、不称职的。他连自己身边的最信任的大臣都没有认清.这说明他是十分无能的。

生10:我加的副标题是“一个无知的皇帝”。我认为那两个骗子并不高明。他们的谎话,只要有点儿头脑的人便可识破。可是这个皇帝呢。当他在织布机前看不到布料时,竞然没有丝毫怀疑.而是在想自己是否不够资格当皇帝。他真是连起码的知识也没有,他是一个无知的皇帝。

生11:我加的副标题是“一个不称职的皇帝”。我说他不称职并不是因为他看不见布料,而是因为他不务正业,不明是非,不辨真伪。这样一个昏庸、虚伪、无能的皇帝是不称职的。

师:大家从现象到本质阐明了自己的观点,这很好。刚才大家的发言绝大部分是对的,个别有点儿毛病的也纠正了。通过这个练习,我们对课文中的主要人物——皇帝有了一定的认识。

(接下来教师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造成皇帝、官员、百姓都上当受骗的原因及那个小孩子没有上当受骗的原因。最后顺利完成总结)

问题:

这是某位初中语文教师有关《皇帝的新装》一课的教学实录片段,阅读并进行客观评析。

标记 纠错
106.

阅读材料完成16-18题。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原文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单元导语

本单元所选的古诗文,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或写境,或状物,或咏史,或抒写人生志趣,或表现亲朋情谊,无不浸透着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道德深刻感悟和深入思考,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理想人格的追求。学习本单元。要注意在大致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体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古人写景、叙事、议论的艺术,体会语言运用的妙处;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增强语感。

课文导语

这篇课文是作者给同乡后学的临别感言。感情真挚诚恳,循循善诱。熟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的。

课后练习

一、背诵课文,说说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那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他为什么能够这样做。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2.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3.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4.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5.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三、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

学生情况

八年级,班级50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条件

教师配有多媒体,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

问题:

根据上述材料,请针对本文为学生设计两道探究题,并附上相关答案。

标记 纠错
107.

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课文导语生命是可贵的,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绝不仅仅停留于“活着”。当面临生死抉择时,该怎样做出自己的决定文中孟子关于“义”的论说,对今人仍不无启迪。

单元导语

本单元所选课文是先秦诸子散文。它们产生于春秋末至战国时期,当时社会发生急剧变动,针对这种情况,各种流派提出了各自的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阅读这些课文,有助于我们认识古代社会,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学习本单元要加强诵读,注意把握各篇文章的思想观点,了解它们各自的论述方式和语言风格。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规定

诵读古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意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课后练习(部分)

 一、背诵全文。关于本文的论点,有的说是“舍生而取义”;有的说是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违背“义”,“舍生而取义”是最高的要求。你的看法呢与同学们讨论一下。

 二、结合本文及《(孟子)两章》,谈谈《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提示:《(孟子)两章》的课文内容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学生情况

九年级,班级人数45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幻灯片,播放视频、音频文件等。

[问题]

1.回答上述材料中的课后练习第二题。

2.根据上述材料,设计本文的教学目标。

3.请设计本文的教学过程,并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

标记 纠错
108.

阅读文本材料和相关要求,完成题。

臧克家《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原文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他“说”了就“做”。

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单元导语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曾经出现过许多杰出人物。他们中有叱咤风云的政治家,有决胜千里的军事家,有博学睿智的科学家,还有给人类奉献宝贵的精神食粮的艺术家……他们对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的事迹生动感人,广为流传。探寻他们的足迹,学习他们的精神,有利于我们的成长。本单元所选的就是这类题材的课文。

学习本单元,要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课文导语

这篇课文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表现了他的崇高的品格和精神。熟读课文,想一想,我们应该学习闻一多先生的什么精神?作者是从怎样的角度选取教材和确定记叙重点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课后练习

一、细读全文,画出精辟的语句,然后复述课文大意,并说出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二、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注意其中画横线部分的意思。

1.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3.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4.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5.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三、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展开讨论。

1.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把这些话找出来,说说是怎样起过渡作用的。

2.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四、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试为本文补充一两个事例。

学生情况

七年级,班级人数45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投影实物等。

问题:

阅读以上材料,回答课后练习第二题。

标记 纠错
109.

阅读材料:《鱼我所欲也》原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单元导语

本单元所选课文是先秦诸子散文。它们产生于春秋末至战国时期,当时社会发生急剧变动,针对这种情况,各种流派提出了各自的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阅读这些课文,有助于我们认识古代社会,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学习本单元要加强诵读,注意把握各篇文章的思想观点,了解它们各自的论述方式和语言风格。

课文导语

生命是可贵的,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不仅仅停留于“活着”。当面临生死挟择时,该怎么做出自己的决定?文中孟子关于“义”的论说,对今人仍不无启迪。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 1年版)》的相关要求

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课后练习

一、背诵全文。关于本文的论点,有的说是“舍生而取义”;有的说是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违背“义”,“舍生而取义”是最高要求。你的看法呢?与同学讨论一下。

二、说说下面各组句子中划横线的词的意思或用法是否相同。

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2.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3.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

三、结合本文及《(孟子)两章》谈谈《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学生情况

九年级.班级人数45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投影实物等。

问题:根据所给材料,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

标记 纠错
110.

阅读材料.完成第19-21题。

《鱼我所欲也》原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单元导语

本单元所选课文是先秦诸子散文。它们产生于春秋末至战国时期,当时社会发生急居剧变动,针对这种情况,各种流派提出了各自的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阅读这些课文。有助于我们认识古代社会,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学习本单元要加强诵读。注意把握各篇文章的思想观点,了解它们各自的论述方式和语言风格。

课文导语

生命是可贵的,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不仅仅停留于“活着”。当面临生死抉择时。该怎么做出自己的决定?文中孟子关于“义”的论说,对今人仍不无启迪。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

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课后练习

一、背诵全文。关于本文的论点,有的说是“舍生而取义”;有的说是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违背“义”,“舍生而取义”是最高要求。你的看法呢?与同学讨论一下。

二、说说下面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思或用法是否相同。

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2.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3.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

三、结合本文及《(孟子)二章》,谈谈《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学生情况

九年级,班级人数45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投影实物等。

问题:

19[简答题]查看材料

根据所给材料,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20分)

标记 纠错
111.

阅读下面学生的写作,完成第19-20题。

难忘的中秋节

①农历八月十五,是传统的中秋节,现如今已经深入到我们心中,成为我国第二大传统节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话,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今夜无人入眠,一轮皓月当空,全家团圆赏月。美味的月饼令人回味无穷,这就是举家团圆的中秋。

②我一大早起来,就觉得街里热闹非凡,大家都忙乎起来。一到大街上就听到有人叫卖:“又香又甜的月饼!”刹那间,又来一声“五仁、广式、蛋黄、莲蓉、京式月饼咧!”呵,还真是各种各样。又来到小胡同,几位老人在兴致勃勃地讲中秋节的传说,他们谈笑风生,旁边的孩子也仔细地听着。还有不少卖干果的,一打听才知今日恰好是稻子成熟之际。我们买了五个五仁,三个莲蓉、蛋黄和板粟月饼。

③临近傍晚之时,我们都匆匆跑回家。六人并排坐在沙发上看中秋晚会。这才发现,家里的老花瓶也摆在桌子上,地面干干净净,转身一瞧,月饼被妈妈精心地铺成爱心形状,灯光似乎也很柔和。我心里想:家里多温馨啊,这才是快乐的中秋吧!接近8点多,妈妈用小刀“唰,唰,唰!”三下五除二把月饼分成六份递给我们。此时,一轮深黄色的圆月从天边冉冉升起,它洒着融融金光,把半边天照亮了。天幕似乎有些亮了,黛色的夜幕像一面明亮的镜子,又如缀满钻石的丝绸;地也似乎亮了,一眼望去白茫茫的一片,仿佛有一层薄薄的霜。今年的中秋节,真是美不胜收!

④我们所有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一家人有说有笑坐在一起赏月,我爱家乡平凡朴素的中秋!

问题:

19[简答题]查看材料

从第②段中找出两个明显用错的词语和一个指代不明的句子,并加以改正。

标记 纠错
112.

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题

[原文]

公输

墨子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日:“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

公输盘曰:“诺。”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日:“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单元导语

本单元所选课文是先秦诸子散文。它们产生于春秋末至战国时期,当时社会发生急剧变动,针对这种情况,各种流派提出了各自的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阅读这些课文,有助于我们认识古代社会,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学习本单元要加强诵读,注意把握各篇文章的思想观点,了解它们各自的论述方式和语言风格。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规定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课文相关说明

本文为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课后作业(部分)

?一、根据上下文,把下边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注意句中疑问词的用法。

?1.夫子何命焉为?

?2.宋何罪之有?

?3.胡不已乎?

?4.胡不见我于王?

?5.此为何若人?

?二、课外阅读鲁迅的小说《非攻》,比较一下,看看小说中的墨子和课文中的墨子形象有什么不同。

学生情况

九年级,班级人数50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等。

[问题]

从墨子的言行分析,墨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标记 纠错
113.

阅读材料:《鱼我所欲也》原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单元导语

本单元所选课文是先秦诸子散文。它们产生于春秋末至战国时期,当时社会发生急剧变动,针对这种情况,各种流派提出了各自的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阅读这些课文,有助于我们认识古代社会,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学习本单元要加强诵读,注意把握各篇文章的思想观点,了解它们各自的论述方式和语言风格。

课文导语

生命是可贵的,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不仅仅停留于“活着”。当面临生死挟择时,该怎么做出自己的决定?文中孟子关于“义”的论说,对今人仍不无启迪。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 1年版)》的相关要求

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课后练习

一、背诵全文。关于本文的论点,有的说是“舍生而取义”;有的说是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违背“义”,“舍生而取义”是最高要求。你的看法呢?与同学讨论一下。

二、说说下面各组句子中划横线的词的意思或用法是否相同。

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2.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3.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

三、结合本文及《(孟子)两章》谈谈《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学生情况

九年级.班级人数45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投影实物等。

问题:请根据你的理解,为本文设计两道探究题,并给出参考答案。

标记 纠错
114.

阅读材料.完成第19-21题。

《鱼我所欲也》原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单元导语

本单元所选课文是先秦诸子散文。它们产生于春秋末至战国时期,当时社会发生急居剧变动,针对这种情况,各种流派提出了各自的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阅读这些课文。有助于我们认识古代社会,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学习本单元要加强诵读。注意把握各篇文章的思想观点,了解它们各自的论述方式和语言风格。

课文导语

生命是可贵的,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不仅仅停留于“活着”。当面临生死抉择时。该怎么做出自己的决定?文中孟子关于“义”的论说,对今人仍不无启迪。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

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课后练习

一、背诵全文。关于本文的论点,有的说是“舍生而取义”;有的说是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违背“义”,“舍生而取义”是最高要求。你的看法呢?与同学讨论一下。

二、说说下面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思或用法是否相同。

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2.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3.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

三、结合本文及《(孟子)二章》,谈谈《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学生情况

九年级,班级人数45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投影实物等。

问题:

请根据你的理解,为本文设计两道探究题,并给出参考答案。(20分)

标记 纠错
115.

阅读下面学生的写作,完成第19-20题。

难忘的中秋节

①农历八月十五,是传统的中秋节,现如今已经深入到我们心中,成为我国第二大传统节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话,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今夜无人入眠,一轮皓月当空,全家团圆赏月。美味的月饼令人回味无穷,这就是举家团圆的中秋。

②我一大早起来,就觉得街里热闹非凡,大家都忙乎起来。一到大街上就听到有人叫卖:“又香又甜的月饼!”刹那间,又来一声“五仁、广式、蛋黄、莲蓉、京式月饼咧!”呵,还真是各种各样。又来到小胡同,几位老人在兴致勃勃地讲中秋节的传说,他们谈笑风生,旁边的孩子也仔细地听着。还有不少卖干果的,一打听才知今日恰好是稻子成熟之际。我们买了五个五仁,三个莲蓉、蛋黄和板粟月饼。

③临近傍晚之时,我们都匆匆跑回家。六人并排坐在沙发上看中秋晚会。这才发现,家里的老花瓶也摆在桌子上,地面干干净净,转身一瞧,月饼被妈妈精心地铺成爱心形状,灯光似乎也很柔和。我心里想:家里多温馨啊,这才是快乐的中秋吧!接近8点多,妈妈用小刀“唰,唰,唰!”三下五除二把月饼分成六份递给我们。此时,一轮深黄色的圆月从天边冉冉升起,它洒着融融金光,把半边天照亮了。天幕似乎有些亮了,黛色的夜幕像一面明亮的镜子,又如缀满钻石的丝绸;地也似乎亮了,一眼望去白茫茫的一片,仿佛有一层薄薄的霜。今年的中秋节,真是美不胜收!

④我们所有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一家人有说有笑坐在一起赏月,我爱家乡平凡朴素的中秋!

问题:

给这篇习作写供小作者参考的评语。

标记 纠错
116.

阅读文本材料和相关要求,完成题。

臧克家《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原文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他“说”了就“做”。

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单元导语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曾经出现过许多杰出人物。他们中有叱咤风云的政治家,有决胜千里的军事家,有博学睿智的科学家,还有给人类奉献宝贵的精神食粮的艺术家……他们对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的事迹生动感人,广为流传。探寻他们的足迹,学习他们的精神,有利于我们的成长。本单元所选的就是这类题材的课文。

学习本单元,要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课文导语

这篇课文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表现了他的崇高的品格和精神。熟读课文,想一想,我们应该学习闻一多先生的什么精神?作者是从怎样的角度选取教材和确定记叙重点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课后练习

一、细读全文,画出精辟的语句,然后复述课文大意,并说出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二、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注意其中画横线部分的意思。

1.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3.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4.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5.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三、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展开讨论。

1.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把这些话找出来,说说是怎样起过渡作用的。

2.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四、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试为本文补充一两个事例。

学生情况

七年级,班级人数45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投影实物等。

问题:

请根据以上材料,为本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指明重难点,并具体说明制定依据。

标记 纠错
117.

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题

[原文]

公输

墨子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日:“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

公输盘曰:“诺。”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日:“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单元导语

本单元所选课文是先秦诸子散文。它们产生于春秋末至战国时期,当时社会发生急剧变动,针对这种情况,各种流派提出了各自的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阅读这些课文,有助于我们认识古代社会,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学习本单元要加强诵读,注意把握各篇文章的思想观点,了解它们各自的论述方式和语言风格。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规定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课文相关说明

本文为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课后作业(部分)

?一、根据上下文,把下边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注意句中疑问词的用法。

?1.夫子何命焉为?

?2.宋何罪之有?

?3.胡不已乎?

?4.胡不见我于王?

?5.此为何若人?

?二、课外阅读鲁迅的小说《非攻》,比较一下,看看小说中的墨子和课文中的墨子形象有什么不同。

学生情况

九年级,班级人数50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等。

[问题]

根据相关材料,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标记 纠错
118.

阅读材料:《鱼我所欲也》原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单元导语

本单元所选课文是先秦诸子散文。它们产生于春秋末至战国时期,当时社会发生急剧变动,针对这种情况,各种流派提出了各自的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阅读这些课文,有助于我们认识古代社会,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学习本单元要加强诵读,注意把握各篇文章的思想观点,了解它们各自的论述方式和语言风格。

课文导语

生命是可贵的,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不仅仅停留于“活着”。当面临生死挟择时,该怎么做出自己的决定?文中孟子关于“义”的论说,对今人仍不无启迪。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 1年版)》的相关要求

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课后练习

一、背诵全文。关于本文的论点,有的说是“舍生而取义”;有的说是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违背“义”,“舍生而取义”是最高要求。你的看法呢?与同学讨论一下。

二、说说下面各组句子中划横线的词的意思或用法是否相同。

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2.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3.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

三、结合本文及《(孟子)两章》谈谈《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学生情况

九年级.班级人数45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投影实物等。

问题:请设计一段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鉴赏孟子散文的说理艺术,探究本文的主旨。

标记 纠错
119.

阅读材料.完成第19-21题。

《鱼我所欲也》原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单元导语

本单元所选课文是先秦诸子散文。它们产生于春秋末至战国时期,当时社会发生急居剧变动,针对这种情况,各种流派提出了各自的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阅读这些课文。有助于我们认识古代社会,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学习本单元要加强诵读。注意把握各篇文章的思想观点,了解它们各自的论述方式和语言风格。

课文导语

生命是可贵的,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不仅仅停留于“活着”。当面临生死抉择时。该怎么做出自己的决定?文中孟子关于“义”的论说,对今人仍不无启迪。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

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课后练习

一、背诵全文。关于本文的论点,有的说是“舍生而取义”;有的说是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违背“义”,“舍生而取义”是最高要求。你的看法呢?与同学讨论一下。

二、说说下面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思或用法是否相同。

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2.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3.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

三、结合本文及《(孟子)二章》,谈谈《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学生情况

九年级,班级人数45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投影实物等。

问题:

请设计一段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鉴赏孟子散文的说理艺术,探究本文的主旨。(25分)

标记 纠错
120.

阅读以下教学实录,完成第16题。

师:通过这两堂课的学习,我们通过品悟文字的韵味,品到了这一家人的人生韵味。同学们感动了,老师也感动了。我相信,同学们今天回去,肯定会跟家里人说今天的学习体会的。也许就跟老师看电视剧一样,抹着眼泪,“这电视剧,太感人了!”那么,他们家这件事,跟我们有没有关系?

生:没关系。(个别学生说出,有的若有所思)

师:你说说看,怎么个没关系?

生:(沉吟一会儿)有关系吧。(笑声)

师:就像我们听一个很感人的故事一样,听完了,抹完眼泪了,过后该干什么还干什么——也许全忘了。不过你又说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生:我们更要好好儿的活。

生:面对生命,珍惜生命。

师:我们到这一家人的情感世界里去走了一趟,不仅仅要读出人家的味道,还要读出自己的思考.这才是语文学习的真正目的。

师:因此,亲爱的同学们,文章结尾的这句话,(课件: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好好活……)这个“俩”应该变成——

生:我们!

师:连起来读这句话。

生:我们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师:这里的“我们”,就是说,面对自己的母亲,要——

生:好好活。

师:面对自己的家人要—一

生:好好活。

师:面对自己的同学、老师要——

生:好好活。

问题:

阅读以上教学实录片段,请从本文的阅读角度对此进行评析。

标记 纠错
121.

阅读文本材料和相关要求,完成题。

臧克家《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原文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他“说”了就“做”。

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单元导语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曾经出现过许多杰出人物。他们中有叱咤风云的政治家,有决胜千里的军事家,有博学睿智的科学家,还有给人类奉献宝贵的精神食粮的艺术家……他们对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的事迹生动感人,广为流传。探寻他们的足迹,学习他们的精神,有利于我们的成长。本单元所选的就是这类题材的课文。

学习本单元,要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课文导语

这篇课文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表现了他的崇高的品格和精神。熟读课文,想一想,我们应该学习闻一多先生的什么精神?作者是从怎样的角度选取教材和确定记叙重点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课后练习

一、细读全文,画出精辟的语句,然后复述课文大意,并说出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二、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注意其中画横线部分的意思。

1.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3.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4.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5.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三、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展开讨论。

1.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把这些话找出来,说说是怎样起过渡作用的。

2.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四、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试为本文补充一两个事例。

学生情况

七年级,班级人数45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投影实物等。

问题:

请设计一段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品读课文,赏析文章的语言美。

标记 纠错
122.

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题

[原文]

公输

墨子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日:“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

公输盘曰:“诺。”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日:“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单元导语

本单元所选课文是先秦诸子散文。它们产生于春秋末至战国时期,当时社会发生急剧变动,针对这种情况,各种流派提出了各自的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阅读这些课文,有助于我们认识古代社会,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学习本单元要加强诵读,注意把握各篇文章的思想观点,了解它们各自的论述方式和语言风格。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规定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课文相关说明

本文为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课后作业(部分)

?一、根据上下文,把下边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注意句中疑问词的用法。

?1.夫子何命焉为?

?2.宋何罪之有?

?3.胡不已乎?

?4.胡不见我于王?

?5.此为何若人?

?二、课外阅读鲁迅的小说《非攻》,比较一下,看看小说中的墨子和课文中的墨子形象有什么不同。

学生情况

九年级,班级人数50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等。

[问题]

请选择一个主要教学环节(导入环节除外),写出具体的实施方案。

标记 纠错

答题卡(剩余 道题)

单选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问答题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00:00:00
暂停
交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