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职业资格教师资格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2021年教师资格《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预测试卷2

2021年教师资格《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预测试卷2

卷面总分:21分 答题时间:240分钟 试卷题量:21题 练习次数:97次
单选题 (共15题,共15分)
1.

以下有关《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课程目标规定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 能阅读理论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 B. 学会辩论,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个性和风度
  • C. 学习鉴赏诗歌、散文、小说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 D. 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心国内外大事及社会生活,能迅速、准确地捕捉基本信息。就所涉及的事件和观点写评论性文章
标记 纠错
2.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一、出示目标

二、自学环节

【A】下发导学案.做出明确清晰的自学指导.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及自学时间。帮助学生更好地自学。

(自学指导:略)

三、合作探究

【B】通读全文,小组展示.解决以下问题:①文章的行文线索是什么 作者具体抒发了哪些复杂的情感 ②每小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用一个小标题概括每节内容。③精读第一、二节,找出作者的笔触涉及哪几类人。作者对每一类人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小组合作探究:①相互检测导学案完成情况,做出等级评价。②讨论解决相关问题,统一看法,落实展示具体分工及内容。③到黑板展示探究结果,对同学的异议做出相应解答。

四、点拨精讲

【C】总结归纳情感分析的基本方法:借助背景揣度、分析;通读全文初步感知,印证;精读段落,明确答案。

五、当堂检测

【D】结合导学案上自学检测.限时完成.口头提问。

这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记念刘和珍君》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以下对其设计意图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意在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借助相关资料自学、培养主动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提升自学能力、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 B. 意在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发挥兵教兵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和习惯,由传统被动学习逐步向主动学习过渡
  • C. 精讲意在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寻找方法、规律,提升筛选信息、概括信息的能力
  • D. 意在督促学生高效学习,段段清、堂堂清。同时发挥诊断性评价的功能,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从而更好地改进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标记 纠错
3.

名著导读课上,教师用幻灯片为学生呈现了下面一段话。让学生利用知识积累完成填空。读古今中外的名著,不仅可以学到丰富的知识,而且能够了解社会,懂得人生道理。从①《西游记》里孙悟空的身上,我们能学到爱憎分明的品格;从老舍《②》里男主人公的遭遇中,我们能了解到旧社会的黑暗;从《三国演义》里③的身上,我们能学到忠诚和智慧;从笛福《鲁滨逊漂流记》里鲁滨逊的身上,我们能体会到④的精神。

学生应给出的正确答案应是(  )。

  • A. 吴承恩骆驼祥子诸葛亮坚毅
  • B. 施耐庵骆驼祥子关羽忍耐
  • C. 吴承恩茶馆诸葛亮机警果断
  • D. 罗贯中茶馆关羽勇敢无畏
标记 纠错
4.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师:我们在上课之始,说到古人的读书方法是“因声求气”。通过反复诵读课文来体会文章的规律。现在我们把课文的每一段都已经分别诵读了一遍,下面请大家自由地诵读课文.然后谈一谈自己的感悟.看一看谁的感悟多。

(学生自由地诵读课文,读完之后。学生纷纷举手谈自己的感悟)

生1:本文表面写的是阿房宫,实质是表达“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的观点。

师:这正是赋体的特点之一:体物写志。(板书“体物写志”,然后简单地加以解释)

生2:本文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

生3:句式也有特点,大量的四字句、六字句,使节奏感非常强。

师:这正是赋体的第二个特点:铺采搞文。(板书“铺采搞文”,然后简单地加以解释)

师:请同学们看一下屏幕,我们一起来小结一下赋体的特点。

(多媒体显示: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体裁,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和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而于结尾部分往往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

师: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通过诵读的方法学习了这一篇千古名文。在反复诵读中。我们对文章的主旨和写作特点有了深刻透彻的了解。希望同学们课后再反复地诵读,希望今后的早读课上.同学们能放声地诵读文章。

(布置课后作业:背诵全文)

这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阿房宫赋》一课时的教学实录(节选),以下对其评析不当的一项是(  )。

  • A. 在自由诵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达成总结课文内容及写作特点的目标、体现了教师将课堂还给学生、把学生视为课堂教学主体的教学思想
  • B. 学生自由地诵读课文并领悟文章内容和写作特点,从学生回答的实际情形来看、大家很好地掌握了赋体的特征
  • C. 如果学生不能了解赋的问题特点,在阅读中必然难以读出应有的节奏感,故教师应把对赋的教学放在教学之初、而不能放在结束部分
  • D. 在教学中教师反复强调诵读课文,这体现了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诵读教学是最主要的教学方式
标记 纠错
5.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一位教师上《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课的时候,设计了讨论、探究、比较三个环节。首先指导学生查《现代汉语辞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工具书,讨论“,卜乔初嫁了”中的“了”是读“liao”还是读“le”,“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中的“华”究竟读“hud”还是“hue”,“一樽还酹江月”中的“还”是读“hai”还是读“huan”,并说出理由。其次指导学生查阅资料理解“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中“风流”一词的具体含义,并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沁园春·雪》中“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等诗句中的“风流”进行比较。还让学生比较两个版本中“樯橹”与“强虏”的不同之处,使学生明白“樯橹”一词更有文学味。

以下对这则教学过程设计评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 这则教学设计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着力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查阅资料来解决未知的好习惯
  • B. 这则教学设计突出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借助工具书,认识词中的重要字音、字词
  • C. 这则教学设计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理解文章重要词语的深刻含义
  • D. 这则教学设计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标记 纠错
6.

下面是一位高中语文教师有关《荆轲刺秦王》一课的作业练习,阅读并回答问题。

一、熟读课文,理出故事梗概,说说作者是怎样表现荆轲的性格的。

二、背诵易水诀别一段,并说说这段描写烘托了怎样的气氛,其中的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

三、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

1.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2.持千金之资币物

四、对于荆轲其人其事,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认为荆轲那种舍生忘死、扶弱济困、反抗强暴的精神是感人的:有人认为荆轲用行刺手段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这种举动不足取。

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谈谈你的看法。

以下对其设计意图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 A. 第一题意在让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出故事梗概,对情节作适当概括。荆轲的性格也是在情节的发展中体现出来的
  • B. 第二题意在让学生背诵课文的重点段落
  • C. 第三题意在让学生了解古今词义的差别
  • D. 第四题意在让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作出自己的评价
标记 纠错
7.

教师在教学完《逍遥游》后,引导学生对“其”的代词用法进行归纳.下列归纳错误的一项是(  )。

  • A.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 B.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 C.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 D. 未有知其修者
标记 纠错
8.

学习完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后,学生对修辞手法的使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常见修辞手法的使用手法及其效果.以下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 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的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仿佛处处在告白他对现实社会的不调和。(用象征手法,极言鲁迅先生对黑暗现实的反抗力度)
  • B. 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用反复和对比手法,抒发了作者因为现实民族精神中缺少觉醒与振奋而悲愤的思想感情,也在对比中警醒人们为挽救民族危亡必须做出正确的选择)
  • C. 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用比喻手法,借煤的形成比喻这样的事实,形象地指明了学生希望用请愿的方式实现推动反动社会变革所付出的代价之大和成效之小,对惨案的教训进行了总结)
  • D.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用讳饰手法,含蓄地表达了不忍接受却又不能不说的事实带给作者的深切悲痛之情)
标记 纠错
9.

在高三语文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中国古代诗歌流派的相关知识,以下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 A. “建安七子”是建安年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踽应场、刘桢
  • B. 边塞诗派是盛唐诗歌的主要流派之一,其代表人物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等,代表作有高适的《别董大》、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王昌龄的《古从军行》和李颀的《塞下曲》
  • C. “韩孟诗派”是中唐的一个诗歌创作流派,以韩愈为领袖,包括孟郊、李贺、贾岛等人
  • D. 江西诗派是宋代文学流派、以黄庭坚、陈师道为首,诗歌理论强调“夺胎换骨”“点铁成金”
标记 纠错
10.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一、【A】 初读悟情: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词.读准字音、读通诗词,把握此词的感情基调,并想想诗词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感情基调:深沉凝重、悲凉愁苦。

圭要内容:词人通过描写残秋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充分展示她所处的冷清悲凉的环境气氛及其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二、【B】 再读品情:请几位同学朗读诗词,同学交流朗读体会,并共同鉴赏诗词是如何来表现诗人难以排遣的深重的愁绪的。

(一)抓住词中的叠词来品读——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点点滴滴

(二)抓住词中选择的意象来品读——淡酒/秋风/过雁,黄花,梧桐

(三)抓住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来品读——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三、【C】 知人论世:“一切景语皆情语”。而一切情语都与词人的身世遭际息息相关。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词人在词中所表达的重重叠叠的浓愁,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看看作者的人生历程。(幻灯片展示李清照人生历程)

四、【D】 比较阅读李清照早期诗词《如梦令》其一:

1.这两首词表达的情感以及作品风格有什么不同

2.导致词人不同情感的原因是什么

这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对高中语文课文《声声慢》一课的阅读教学过程的设计,以下对其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初读阶段人情,侧重于整体感知,在自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个人充分感知语言,尊重其阅读感受,有利于学生进入诗词蕴含的深沉凝重、凄楚哀婉的情感氛围中
  • B. 再读阶段品情,侧重于对诗词语言的揣摩品味,通过学生示范朗读、交流朗读体会来共同鉴赏、品味词人抒写的难以排遣的愁绪
  • C. 知人论世阶段,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找到诗词情感的依托、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 D. 比较阅读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更形象深刻地感悟理解“词人境遇不同、诗情有别”“时代不同、精神迥异”的特点
标记 纠错
11.

下面是某教师执教《故乡》一课的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这来的便是闰土……可以听见他自己去拣择”这一部分。(生自读课文1

师:理解课文内容或是理解课文片段的内容,要注意运用“多角度品析”的方法.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如情节、人物、环境、人物活动、表达方式、描写角度、结构层次、修辞手法、段落大意、表达目的、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理解,力求有自己独到的发现,有自己的心得体会。(学生再阅读课文,然后自主、合作学习,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从表达方式来看,这是一个描写段,它给我们一种苍凉之感。

生:从人物看,少年闰土的活泼能干、勃勃荚气已经荡然无存,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生活在痛苦中的闰土画像。

生:从描写顺序看,由远及近,以此描写身材、脸色、眼睛、头上、身上、手,符合观察习惯,先远望身材,再注视脸面,然后打量全身。

生:从表达目的看,这段肖像着重写变化,反映当时农民的苦难。

对以上教学片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能够使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多角度的阅读
  • B. 多渠道开发文章内容,多途径质疑、设疑
  • C. 能够使学生从不同层次发现问题
  • D. 能够使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发现问题
标记 纠错
12.

下面是一位高中语文教师有关《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的作业练习,阅读并回答问题。一、林冲被发配到沧州,高太尉仍要置他于死地。林冲被逼上绝路,不得不奋起反抗。概括情节要点(如“路遇李小二”“火烧草料场”),理清情节发展的脉络。

二、林冲是八十万禁军教头,所以他的思想观念、为人行事和一般的草莽英雄有很大的差异。试总结林冲的性格特点。

三、风雪作为自然环境.对刻画人物起到一定的作用。看看课文对风雪有哪些描写,这些描写渲染了怎样的气氛.是如何推动情节发展的。

四、“逼上梁山”,指的是被压迫的人们不得不奋起反抗的事情。补充阅读《水浒》相关章回,探讨林冲在恶势力的逼迫下,由安分守己到上山聚义的心理变化过程。

[参考资料]

明代李开先《宝剑记》中林冲夜奔梁山的唱词:

登高欲穷千里目,愁云低锁衡阳路。

鱼书不至雁无凭.几番空作悲愁赋。

回首西山月又斜。天涯孤客真难渡。

丈夫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

以下选项中对其作业设计意图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 A. 第一题意在让学生归纳矛盾冲突的发展脉络、了解林冲是怎样被“逼上梁山”的
  • B. 第二题意在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进而理解小说“官逼民反”的主题
  • C. 第三题意在引导学生了解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 D. 第四题意在扩展学生阅读量,让学生在课文阅读中丰富知识、扩大积累
标记 纠错
13.

以下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自由写作”教学的片段,阅读并回答问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师:【A】同学们。你们从不同学校、不同班级来到一个新的集体。在这个新集体里.同学们要共同生活、学习三年,这是我们的缘分。此时此刻,你一定希望早点了解班里每个同学的“子丑寅卯”。也希望自己能被大家尽快认识和接受。现在老师非常愿意做个沟通者:和大家一起用“我”自由之笔,写“我”自得之见,抒“我”自然之情,显“我”自在之趣.力求做到“我以我手写我心”,把“真实精彩独特的自己”诉之于文,以文会友(学生鼓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探讨作文的真谛:写出有个性的我.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师:【B】叶圣陶老先生说:“写东西是怎么一回事 无非是把所见所闻的感受想一想。想清楚了.构成了有条有理的形式,用书面语气固定下来。”我们想想“我”是自己最熟悉的。最了解的。

所以只要静下心来。审视一下自己,完全可以像做菜那样做出有特殊风味的自家特色菜,奉献给大家。(生微笑.并考虑自己该从哪方面内容入手写。)

师:【C】老师这里准备了一份关于检测自己意志力和性格气质的表格,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取走这份资料。(学生中有60%的同学取走资料。以帮助自己进一步了解自己这一方面的情况,可以写这方面的内容。教师只作资料的提供者,而把选择权交还学生)

(10分钟后,学生想好了写哪方面内容,有些想写自己的名字,有些想写自己的爱好,有些想写自己对自己的看法。有些想写别人眼中的自己……总之,都想写与众不同的真正的自己。)

师:【D】大家都找到了写自己的内容,那么在怎样让文章出彩上有什么要老师、同学帮助

的呢

生:1.拟题是否可以别出心裁 能否小组讨论出一些题目 2.写作文的形式可否有自己的创意 3.想了解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能否将完成作文的时间延至下周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要求予以肯定,小组讨论热烈,课后学生还向教师、朋友、父母询问。了解自己在别人眼里的印象1

一周后,教师组织学生当堂完成作文。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因为情感和需要已找到释放点.35分钟内都已完成500字左右的文章,学生课堂作文体验十分愉快。后来。学生还提出10分钟的小组交流,教师完全允许,并请每组组织者将本组的交流情况写成小结上交。

以下对这则教学实录(节选)评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 教师抓住学生生活中交往的情感需求,使学生有了对作文的真实期待、适时切入了作文话题:介绍自己
  • B. 用比喻的形式介绍怎么写作文、不利于学生的理解、有欠考虑
  • C. 为学生提供检测材料。容易让学生形成形式化思维、不利于学生作文内容的丰富
  • D. 学生提出的问题欠缺深度、由此可见教师对课堂生成的把控失当
标记 纠错
14.

阅读下面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对课文《荷塘月色》一课的教学设想,回答问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A】 不拘泥于传统的文本解读,不强化教师的权威.鼓励学生结合文本.结合作者当时的处境和自己的生活体验.做出个性化的解读。

课堂教学由三个环节构成:

【B】 一、自由诵读,感知全文内容,感受朱自清的语言艺术

1.诵读你最喜爱的段落:2.品味你最喜爱的句子。

【C】 二、深入讨论,走进朱自清的精神世界

问题1:朱自清先生缘何“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 请结合文本和你对写作背景的了解。

谈谈看法。交流讨论.由第一小组整理陈述观点。

问题2:朱自清先生正在享受月色下的诗意世界,怎么又“突然想起”六朝采莲的事情来了

交流讨论.由第二小组整理陈述观点。

问题3:由我们前面的讨论。你能否从两个“忽然想起”前后,理出朱自清先生笔下的三个荷塘 思考这三个荷塘有什么不同 分别代表了什么 交流讨论,由第三小组整理陈述观点。

【D】 三、自由表述,再现心中的荷塘月色。

1.用自己的语言简洁地描述朱自清先生文中“月下的荷塘”及“塘上的月色”。

2.如果你是一个画家,你会用哪一种绘画形式来表现《荷塘月色》,油画 素描 水彩 水粉 水墨

通过这三个环节,使学生由对语言艺术的感性认知,上升到对作者精神世界的理性认识,再回归到自己的审美体验。

新课程标准倡导知识的生成性、开放性,在课堂设计中,我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以个性与文本对接,力求让学生体验阅读的乐趣,交流的收获,描述的成功,使课堂成为学生成长的地方。

关于这段教学设想,以下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 A. 体现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的要求
  • B. 阅读是学生获得对文本初始体验的重要途径,设计学生自由诵读、尊重了学生的初读体验、使学生实现了与文本真正的对话
  • C. 这个环节以第一个阅读环节为基础、在学生感知全文后,设计的三个核心问题,旨在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两个“突然想起”,把握文脉,顺着朱自清先生的思绪,走近文本的核心、走进朱自清先生的“三重世界”
  • D. 通过语言艺术与绘画艺术转换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引导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和绘画能力、体现了语文和其他学科的共性联系
标记 纠错
15.

在阅读完高中选修课文《桥边的老人》后,有学生向老师反映对海明威的小说很感兴趣,让老师推荐几部他的其他小说。以下老师的推荐不能满足学生要求的一项是(  )。

  • A. 《永别了,武器》
  • B. 《老人与海》
  • C. 《百年孤独》
  • D. 《乞力马扎罗的雪》
标记 纠错
问答题 (共6题,共6分)
16.

案例:

阅读下面的学生作文,完成第题。

肩膀

①丰子恺先生有一幅漫画:一个行人,微弓着腰,担着沉甸甸的行囊,独自在山路上逶迤而行。“一肩担尽古今愁”.这是画的题目。

②亘古以来,因人类的智慧、愚笨,愁便似喷发的火山熔岩,层层堆叠,凝住,冷却……人世间,有人肯一肩担尽古今愁,这是何等的气慨!又是何等的悲壮!也许还有些许的无奈……

③历史的长河翻滚着,是李白吧,“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但他愁的是遭贬的不幸,来这岸边借酒销愁。是李煜吧。“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但他愁的只是小家园的悲哀,最后南唐后主只能结束于一杯毒酒。是李清照吧,“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但她只是愁思念的绵绵无期!

④有谁愁的是旷世的悲哀 有谁愁的是古今的灾难 他们在这岸边徘徊、沉吟、挥泪,历史在岸边的樵石上刻下了他们不朽的名字。

⑤三闾大夫停留过,思考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他情怀的写照吧!举身赴汨罗,这是他愁绪的延续吧!我看见了他的悲哀,看尽了他的痛楚,他默默地走开,却留给后世以悲壮!

⑥鲁迅先生停留过,他用铁一样的笔杆批判着,弃医从文的选择是因为他在忧愁,他的肩上有着自古至今的愁!“人吃人”的社会是他批判的:“救救孩子”的呼吁是他发出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留给后人的思索。他因为无所畏惧,他所以会承担这无尽的愁,给世界一个解释!

⑦“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有多少人的愁穿越时空,绵延至今;有多少人的愁承前启后,亘古不衰 是啊!他们还活着,他们仍然在愁着。

⑧一肩担尽古今愁,担起旷世的悲哀,承起前人的启示,留给后人启迪。是责任还是义务 是责任!

⑨一肩担尽古今愁,担起民族的兴衰。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他们曾在民族的崛起时留下名字,不朽于史册.名垂千古!

⑩一肩担尽古今愁,需要勇气也需要力量,但这是每个热血沸腾的中华儿女都应担起的重任,谁都不能退缩,谁也不能退缩!

一肩担尽古今愁需要坚实的肩膀啊!

问题:

请从第②③④段最少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⑥段找出一处病句,并分别进行修改。(8分)

查看材料

标记 纠错
17.

案例:

阅读下面的学生作文,完成第题。

肩膀

①丰子恺先生有一幅漫画:一个行人,微弓着腰,担着沉甸甸的行囊,独自在山路上逶迤而行。“一肩担尽古今愁”.这是画的题目。

②亘古以来,因人类的智慧、愚笨,愁便似喷发的火山熔岩,层层堆叠,凝住,冷却……人世间,有人肯一肩担尽古今愁,这是何等的气慨!又是何等的悲壮!也许还有些许的无奈……

③历史的长河翻滚着,是李白吧,“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但他愁的是遭贬的不幸,来这岸边借酒销愁。是李煜吧。“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但他愁的只是小家园的悲哀,最后南唐后主只能结束于一杯毒酒。是李清照吧,“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但她只是愁思念的绵绵无期!

④有谁愁的是旷世的悲哀 有谁愁的是古今的灾难 他们在这岸边徘徊、沉吟、挥泪,历史在岸边的樵石上刻下了他们不朽的名字。

⑤三闾大夫停留过,思考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他情怀的写照吧!举身赴汨罗,这是他愁绪的延续吧!我看见了他的悲哀,看尽了他的痛楚,他默默地走开,却留给后世以悲壮!

⑥鲁迅先生停留过,他用铁一样的笔杆批判着,弃医从文的选择是因为他在忧愁,他的肩上有着自古至今的愁!“人吃人”的社会是他批判的:“救救孩子”的呼吁是他发出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留给后人的思索。他因为无所畏惧,他所以会承担这无尽的愁,给世界一个解释!

⑦“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有多少人的愁穿越时空,绵延至今;有多少人的愁承前启后,亘古不衰 是啊!他们还活着,他们仍然在愁着。

⑧一肩担尽古今愁,担起旷世的悲哀,承起前人的启示,留给后人启迪。是责任还是义务 是责任!

⑨一肩担尽古今愁,担起民族的兴衰。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他们曾在民族的崛起时留下名字,不朽于史册.名垂千古!

⑩一肩担尽古今愁,需要勇气也需要力量,但这是每个热血沸腾的中华儿女都应担起的重任,谁都不能退缩,谁也不能退缩!

一肩担尽古今愁需要坚实的肩膀啊!

问题:

以上是某位高中学生的习作,阅读请自由选择角度,结合作文内容进行评析。(12分)查看材料

标记 纠错
18.

案例:

阅读《今生今世的证据》教学片段,完成第16题。

一、开门见山,直入新课

二、切入生活,调动体验

师:从小学到中学,我们走过了不少地方,遇到了不少人,经过了不少事,请大家想想有没有什么特别值得你们留念的记忆片段

生:我没有搬家的经历,所以不知道。

师:我说过搬家的事吗 (轻拍对方肩膀)你还没有换好角色。我们一路走来,经历了那么多。难道你都是很洒脱地和他们说Bye—bve吗 在这一路上有没有哪一刻想回望一下

生:我想回忆童年的事情.那些都是我现在最开心的记忆,最重要的记忆。

师:你说是现在最重要的记忆。有什么能够证明它吗

生:童年趟过的小河、爬过的山坡、骑过的水牛,都是证据,都可以证明。

师:很好。再请一位同学来说说。

生:我有过一次搬家的经历,那些琐碎普通的事物,点点滴滴在我心中.现在它们都成了我重要的证据。

师:同学们很认真,刚刚两位同学一个说有搬家的经历,一个说无搬家的经历,都知道我们课文里提及了搬家一事,看来课前都认真做了准备。正如刚刚那位同学所说,证据就是一些普通的事物。

三、速读课文,筛选信息

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找出作者所说的“今生今世的证据”,看看“证据”都有些什么。

(生认真读课文)

生:草、土墙、破墙圈、门洞、窗口、烟道、锅头、破瓦片、泥皮、木橛和铁钉。

师:还有吗

生:烟垢、灰、划痕……

师:同学们可有发现,这些都是一些极其普通、琐碎的事物。然而也正如同学们所说,这些普通琐碎的事物承载了我们太多太多的记忆和印迹.作者也和我们一样,今生今世的证据就是那些普普通通的事物。作者写这些事物主要集中在文章的第二段和第四段。

四、锁定局部.品读赏析

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先来学习第二段。请大家将这段齐读一遍。(生齐读:我走的时候还不知道向那些熟悉的东西去告别……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

师:请大家注意,作者说“我走的时候”。这是想告诉我们什么

生:这篇文章是从今天的角度去回味往日的生活。

师:很好,“回味”这个词用得很准确。那他到底是在回味什么呢

生:回味离开故乡时的那种心情。

师:作者说“我走的时候还不知道向那些熟悉的东西去告别”。“还不知道”(重读“还”字)表明作者现在回想起当年离开故乡时的情形.心情怎样

生:有点责怪自己。

师:很好,你读读,把那种责怪自己的心情读出来。(生有感情地读,全体掌声)

师:读得很好。这一段,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还不止“还不知道”。请大家勾画出传达作者情感的字词.

生:作者用了表达强烈感情的“啊”字。“草,你要一年年地长下去啊。土墙,你站稳了,千万不能倒啊。”

师:你很善于抓住关键词。非常好。作者要用这两个“啊”字表达一种什么样的强烈情感

生:强烈的期盼,期盼草越长越茂盛.期盼墙站稳。

师:这里还有没有其他的表达强烈思想感情的词语呢

生:“千万”。

师:“千万”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无论如何。不管风吹雨打,不管人推牛撞。都不能倒。

师:你说得可真好。请你读一读,读出那种强烈的期盼。(生朗读)

师:你读得很好了,但老师觉得味儿还不够,再试试。语气上似在和草、墙商量,情感除了强烈的期盼,还有一种厚重的嘱托。(该生表情十分投入地朗读。众生掌声)

师:太好了,够味儿了。大家再看看,后面的句子也用了“千万”……

(生不自觉地读出了那些句子:“房子,你能撑到哪年就强撑到哪一年,万一你塌了,可千万把破墙圈留下。”)

师:同学们很善于寻找关键词,通过关键词理解作者的情感。大家看,还有没有与“千万”一样,也表达作者强烈的期待之情的词语 (生沉默,一分钟后)

生:“最好”。作者说:“把破墙圈留下.把朝南的门洞和窗口留下,把墙角的烟道和锅头留下,把破瓦片留下,最好留下一小块泥皮。”“最好”,表达的是内心最大的愿望。

师:你真会分析。作者在这里.用了一些表达内心强烈情感的词语,表达了自己的一种期盼。这样的词语在这句中还有吗 (生沉默)

师:老师给大家读一读,(将“一小块”换为“几打”。将“破”删掉)这样读好吗

生:不能,不能表达那种强烈的情感。因为这“破”、这“一小块”表现了“我”希望留下证据的愿望十分真切、强烈。

师:好!请一位认为自己可以比其他同学读得更好的同学来为大家朗读一下。谁来挑战

生:(入迷地开始表演他的朗读,语言已不够表达他的情感,于是手舞足蹈)房子,你能撑到哪年就强撑到哪一年,万一你塌了,可千万把破墙圈留下,把朝南的门洞和窗口留下,把墙角的烟道和锅头留下,把破瓦片留下,最好留下一小块泥皮。

师:你读得不错,不过我还想听到那种强烈的期盼,虽然“我”知道土墙经受不住风雨的敲打、岁月的洗礼,终会坍塌,然而我依然有那强烈的期望,所以要读出那种强烈的情感来。(另一生摇头晃脑地读、

师:读得太好了,我们把掌声送给他。请同学们再勾画出该段中刚才被他忽略的表达情感的字词。

师:同学们再看一下,除了责怪、期盼以外,还有什么样的情感在字里行间流淌

生:有一种后悔的情感。

师:同学们同意他的观点吗

生:同意。

师:是啊!有一种后悔、惋惜。还有吗 (生沉默)

师:(提醒)“把……留下”四个连用,“留下……”三个连用,同学们注意前后作者的情感可有变化 大家先将这部分读读,仔细揣摩。(生读)

生:好像有。

师:请在该句话中,找一两个最能体现其情感变化的字词。

生:“即使”。

师:请说说你的理由。

生:“即使”本来就是一个连词,我就感觉在这里有了变化。

师:很好,你在揣摩的时候注意了词性,值得表扬。稍后我们再来验证你的感觉对不对。还有吗

生:我也认为是“即使”。

师:同学们都有一双慧眼,“即使”是一个表示让步的连词。请问,作者的情感产生了一个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

生:虽然“我”极力想留下些证据,然而,土墙房子在风雨中定会坍塌,作者虽然一再强烈地嘱托,终免不了这样的事实,所以他就不再乞求。就变得强硬了,就像我们平时和别人谈话一样。

师:你太聪明了。同学们就她的观点再做思考,然后在“即使”一词旁边做好批注。(师随机看看同学们批注的情况)

师:该句中还有一个词的变化也体现了这一点,大家找找。

生:“啊”变成了“吧”。

师:太棒了,请同学们再带着这种强烈的期盼、略微的伤感和变化的情感来朗读该段。(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证据其实很简单,就是那些承载了我们印迹的琐碎的普通的事物。如此简单、平淡却让我们如此留念、回味。

问题:

以上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有关某版教材《今生今世的证据》一课的微型课,阅读并选择一个角度进行评析。(20分)

标记 纠错
19.

阅读材料,完成第题。

帕斯卡尔《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原文

我很能想象一个人没有手、没有脚、没有头(因为只是经验才教导我们说,头比脚更为必要)。然而,我不能想象人没有思想,那就成了一块顽石或者一头畜牲了。

思想形成人的伟大。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

因而,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正是由于它而不是由于我们所无法填充的空间和时间,我们才必须提高自己。因此,我们要努力好好地思想。这就是道德的原则。

能思想的苇草——我应该追求自己的尊严,绝不是求之于空间,而是求之于自己思想的规定。我占有多少土地都不会有用,由于空问,宇宙便囊括了我并吞没了我,有如一个质点;由于

思想。我却囊括了宇宙。

课文介绍

该课文选自某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四第三单元第四课《短文三篇》,同课另外两篇短文为《信条》《热爱生命》。同单元的选文还有《拿来主义》《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语言生活的历史进程》。

单元说明

真正有思想深度的好文章,读来总是令人深思,使人清醒,感到增添了某种向上的力量。阅读这个单元的随笔、杂文等,就能感受到这种思想冲击的力量。阅读时不妨从文章结构入手,沿着作者的思路,看作者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怎样把观点与材料紧密结合起来,对这些文章如果能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质疑或阐发,那我们也就接近或进入了更高的境界。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

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学生情况

高一年级第二学期,班额50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

问题:

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依据。(20分)

查看材料

标记 纠错
20.

阅读材料,完成第题。

帕斯卡尔《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原文

我很能想象一个人没有手、没有脚、没有头(因为只是经验才教导我们说,头比脚更为必要)。然而,我不能想象人没有思想,那就成了一块顽石或者一头畜牲了。

思想形成人的伟大。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

因而,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正是由于它而不是由于我们所无法填充的空间和时间,我们才必须提高自己。因此,我们要努力好好地思想。这就是道德的原则。

能思想的苇草——我应该追求自己的尊严,绝不是求之于空间,而是求之于自己思想的规定。我占有多少土地都不会有用,由于空问,宇宙便囊括了我并吞没了我,有如一个质点;由于

思想。我却囊括了宇宙。

课文介绍

该课文选自某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四第三单元第四课《短文三篇》,同课另外两篇短文为《信条》《热爱生命》。同单元的选文还有《拿来主义》《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语言生活的历史进程》。

单元说明

真正有思想深度的好文章,读来总是令人深思,使人清醒,感到增添了某种向上的力量。阅读这个单元的随笔、杂文等,就能感受到这种思想冲击的力量。阅读时不妨从文章结构入手,沿着作者的思路,看作者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怎样把观点与材料紧密结合起来,对这些文章如果能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质疑或阐发,那我们也就接近或进入了更高的境界。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

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学生情况

高一年级第二学期,班额50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

问题:

请为本文设计两道课堂练习题,说明设计意图并给出参考答案。(20分)

查看材料

标记 纠错
21.

阅读材料,完成第题。

帕斯卡尔《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原文

我很能想象一个人没有手、没有脚、没有头(因为只是经验才教导我们说,头比脚更为必要)。然而,我不能想象人没有思想,那就成了一块顽石或者一头畜牲了。

思想形成人的伟大。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

因而,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正是由于它而不是由于我们所无法填充的空间和时间,我们才必须提高自己。因此,我们要努力好好地思想。这就是道德的原则。

能思想的苇草——我应该追求自己的尊严,绝不是求之于空间,而是求之于自己思想的规定。我占有多少土地都不会有用,由于空问,宇宙便囊括了我并吞没了我,有如一个质点;由于

思想。我却囊括了宇宙。

课文介绍

该课文选自某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四第三单元第四课《短文三篇》,同课另外两篇短文为《信条》《热爱生命》。同单元的选文还有《拿来主义》《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语言生活的历史进程》。

单元说明

真正有思想深度的好文章,读来总是令人深思,使人清醒,感到增添了某种向上的力量。阅读这个单元的随笔、杂文等,就能感受到这种思想冲击的力量。阅读时不妨从文章结构入手,沿着作者的思路,看作者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怎样把观点与材料紧密结合起来,对这些文章如果能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质疑或阐发,那我们也就接近或进入了更高的境界。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

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学生情况

高一年级第二学期,班额50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

问题:

轻微课堂设计教学过程(25分)

查看材料

标记 纠错

答题卡(剩余 道题)

单选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问答题
16 17 18 19 20 21
00:00:00
暂停
交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