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职业资格教师资格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2021年教师资格《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预测试卷1

2021年教师资格《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预测试卷1

卷面总分:21分 答题时间:240分钟 试卷题量:21题 练习次数:102次
单选题 (共15题,共15分)
1.

学习某版初中语文课文《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课时,教师指出这是韩愈的七言律诗,并为学生补充了七言律诗的相关知识。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形象地理解,教师又为学生列举了以下例子,其中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

  • A. 《黄鹤楼》(崔颢)
  • B. 《蜀相》(杜甫)
  • C. 《山居秋暝》(王维)
  • D. 《锦瑟》(李商隐)
标记 纠错
2.

某教师在八年级开设名著导读课,引导学生围绕“生命与成长“这一主题展开阅读,下列作品不合适的是( )。

  • A. 冰心《谈生命》
  • B. 张抗抗《地下森林断想》
  • C. 郁达夫《沉沦》
  • D. 高尔基《童年》
标记 纠错
3.

阅读《故都的秋》的板书设计,回答问题。 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预测试卷,2021年教师资格《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预测试卷1以下有关这则板书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 A. 板书呈总分式分项列出
  • B. 锤炼的语言,呈现了故都秋的特点
  • C. 北秋、南秋直观对比,更利于学生理解掌握
  • D. 递进呈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显著呈现
标记 纠错
4.

学习完《皇帝的新装》,某教师组织了一次班级童话故事会。全班分组后,每小组需选一名擅长讲故事的同学,其他小组成员帮助他(她)选好童话故事,并帮他(她)准备,听他(她)给本组同学讲.大家听后再反馈以具体的指导和建议。然后由各小组的代表进行比赛,教师确定多名评委,由评委事先宣布评分标准。对该教师的教学设计,下列评价正确的是( )。

  • A. 能够根据所选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
  • B. 能够设计合理的教学流程,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突出与教学重点、难点相关的教学环节
  • C. 能够设计多样化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 D. 能够开发多种教学资源
标记 纠错
5.

下列对“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在重视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作用的同时,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
  • B. 培养学生语文实践和语言运用能力,强调语文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 C. 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 D. 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标记 纠错
6.

名著导读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中外不同作家的“三部曲”,学生做了以下笔记,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

  • A. 郭沫若“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湘累》《棠棣之花》;“漂流”三部曲:《歧路》《炼狱》《十字架》
  • B. 茅盾“农村”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蚀”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 C. 巴尔扎克“喜剧”三部曲:《两个诗人》《外省大人物在巴黎》《发明家的苦难》
  • D. 阿·托尔斯泰“苦难的历程”三部曲:《美丽的夫人》《一九一八》《阴暗的早晨》
标记 纠错
7.

在学习完契诃夫的《变色龙》后,学生对这种短小精悍但却哲理丰富的小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趁机为学生补充了世界文学史上“三大短篇小说巨匠”及其作品的相关知识,其中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

  • A. 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代表性短篇小说有《爱的牺牲》《警察与赞美诗》
  • B. 契诃夫的代表性短篇小说有《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凡卡》
  • C. 美国批判现实主义代表作家马克·吐温的著名短篇小说有《竞选州长》《百万英镑》等
  • D. 莫泊桑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我的叔叔于勒》《漂亮朋友》等
标记 纠错
8.

某教师学习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后,对其中重要知识点进行了以下归纳,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

  • A.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文化交际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
  • B. 初中二年级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 C. 语文课程应在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 D. 在语文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标记 纠错
9.

教师讲解朱熹《观书有感》时,列举蕴含哲理的诗歌,下列古诗不能作为例子使用的是( )。

  • A. 王之涣《登鹳雀楼》
  • B. 白居易《望月有感》
  • C. 苏轼《题西林壁》
  • D. 王安石《登飞来峰》
标记 纠错
10.

某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一课时,为学生设置了以下作业:

一、感情充沛地朗读课文,体会雨果充满激情、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演讲语言,并选择几个最能代表这种语言风格的段落,把它们背诵下来。

二、从雨果的演讲中,可以了解到伏尔泰为人类文明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雨果为什么把伏尔泰生活的时代看做是“一个新的纪元”的开始

三、品味下面的句子,体会雨果饱含激情、诗化的语言中蕴蓄的深刻含义。

1.他受到诅咒、受到祝福地走了:受到过去的诅咒,受到未来的祝福。先生们,这是荣誉的两种美好的形式。

2.我们应为这微笑感动。这微笑里含有黎明的曙光。

3.我们感到,从今以后人类最高的统治权力将是思想。

4.既然黑夜出自王座,就让光明从坟墓里出来!

四、课文中,雨果盛赞了伏尔泰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起到的巨大作用。你一定想进一步了解这个被雨果如此推崇的伟人吧 在课外查找有关伏尔泰生平、创作、思想的资料,与同学交流。

以下对这则教学作业设计的意图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 A. 第一题意在引导学生体会语言风格、激发感情共鸣;背诵精彩段落,增加语言积累和语感培养
  • B. 第二题意在让学生把握全文大意、进行内容概括
  • C. 第三题让学生品味句子的设计和第一题意图重复,可删去其中之一
  • D. 第四题意在锻炼学生的资料检索能力
标记 纠错
11.

教师教授完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之后,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母爱的作品,增强学生对母爱的认识和体悟,下列不适合推荐的是( )。

  • A. 胡适《我的母亲》
  • B. 冰心《荷叶母亲》
  • C. 莫怀戚《散步》
  • D. 孟郊《游子吟》
标记 纠错
12.

阅读《安塞腰鼓》教学设计(节选),回答问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一、情境导入

师:【A】今天,我们要一起去一块神奇的黄土地,在它的脚下流淌着一条叫黄河的母亲河.黄皮肤黑眼睛的炎黄子孙,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这片黄土地,曾经亲眼目睹过秦始皇横扫六合的战车,曾经亲耳聆听过汉高祖“大风起兮云飞扬”的歌声,也曾经目送过唐明皇那些浩浩荡荡西出阳关的商旅车队。直到今天,在这片位于我国西北部的神奇土地上.仍然绽放着璀璨的民间艺术之花。请同学们说说。在黄土地上有哪些民间艺术

教师操作多媒体课件展示黄土高原的画面,学生自由发言:剪纸艺术、秦腔、面塑、刺绣、布艺、度影戏、安塞腰鼓……(教师适当提示,总结)

二、腰鼓资料简介

【B】根据视频及课本上的资料,学生简要概括安塞腰鼓的有效信息.用自己的语言介绍给大家。教师播放MPEG文件,简要介绍安塞腰鼓。

三、听读

【C】播放名家范读视频材料。

学习任务:找出反复出现并标志文章脉络的句子——“好一个安塞腰鼓”。顺势让学生用

“好一个( )的安塞腰鼓”句式,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用文中的内容)。教师播放Flash文件,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培养模仿能力,通过合作、探讨,实现对文章的整体把握。

四、朗读

【D】师:选择课文中你喜欢的部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这部分语言上的特点,或者你喜欢的原因。学生朗读、讨论、点评,总结课文语言特点。

五、品读

师:请大家品读课文,思考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分组合作讨论,自由发言,挖掘文章精神内涵)

以下对这段教学设计评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 教学导人设置不仅使学生了解了民族文化,还激发了他们对安塞腰鼓文化的兴趣
  • B. 听读设计引发了学生的兴趣、消除了他们对这种艺术形式的陌生感,使他们获得直观的感受,同时还可以锻炼他们快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 C. 使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能够真切感受文章的整体气势,把握节奏,通过选取词句,能够让学生准确理解安塞腰鼓的特点
  • D. 选取喜欢的部分进行朗读,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但不利于学生对整体内容的理解
标记 纠错
13.

下面是教师在教授《中国石拱桥》时设计的教学重难点,对此分析错误的是( )。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把握石拱桥的特征,掌握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

(2)品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教学难点:

以赵州桥、卢沟桥为重点说明中国石拱桥,理解作者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 A. 该教师从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着手,抓住了说明文的教学重点
  • B. 课文的教学重点应该落脚到情感的角度,而不应该是说明顺序
  • C. 语言的严谨性和周密性是教师应涉及的说明文的教学重点之一
  • D. 该教师对本文重难点的把握是合理的,体现了说明文的特征
标记 纠错
14.

阅读《望天树》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

师:望天树是一种稀有植物,(屏显图文介绍望天树)它生长在美丽的西双版纳,当地的傣族人民称它为“伞树”。然而,我们这篇课文却几乎没有描写望天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而是以树写人。托物言志,赞扬望天树顽强与命运抗争的精神品质,也就是赞扬具有与望天树同样精神品质的人。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人吗 请同学们打开记忆的大门,全面大搜索,古今中外的人物都行。

生:贝多芬就是这样的,他在听不见也看不见的情况下依旧顽强努力,成为了一名音乐家。

生:张海迪虽然高度瘫痪,但她仍然成为了我们学习的楷模。

师:像这样的人还很多。比如,司马迁就是在监狱中完成《史记》的撰写。希望大家以他们为楷模.无论是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能微笑地面对生活。

师:我们感谢作者乔传藻把这么精美的文章、这么壮美的树种展示在我们面前!假如,我们现在就站在望天树下,你最想发出的感慨是什么

生:啊!望天树,你真伟大!

生:望天树,我要以你为楷模!

生:望天树,你长得真高啊!

师:都挺抒情的啊!那么,就请大家在课后做一做:观察自然界中的动植物,选取某一种,采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写一篇日记,要求寄寓某种可贵的精神。跟大家一样,要是老师站在美丽的望天树下,更会有千言万语!此时此刻,我要用最美的歌声来赞颂它!(播放歌曲《好大一棵树》)

师:(在歌声中做结)这是一篇文质兼美、意蕴深刻的散文,作者用凝练而生动的语言向我们诉说了望天树的成长经历,热情地赞美了它坚定不移与命运抗争的精神。这是一首成长的颂歌,更是一曲生命的礼赞!希望同学们以理想为坐标.以信念为动力,学习望天树倔强不屈、坚定不移、乐观进取、昂扬向上的人生态度,走好人生每一步!我相信,同学们一定会长成一棵棵人人为之仰慕的参天大树的!

(掌声中下课)

这是某位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望天树》一课时设计的教学结束环节,以下对这则教学片段评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 教师设计体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的要求
  • B. 读懂文本、理解文本是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教师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展开联想
  • C. 阅读是吸收的过程,而写作是表达的过程、课后作业的设计注重了学生对自然和社会观察与思考的培养,注重了读写的有机结合,也注重并延伸了语言的有效训练
  • D. 阅读和写作的结合,课内知识和课外知识的结合,鼓励学生多观察自然、社会、生活与提倡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和体验结合,多样化地落实教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标记 纠错
15.

在学习完《鱼我所欲也》一课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和文中“乡为身死而不受”中“乡”相同用法的句子,以下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 A. 一厝朔东(《愚公移山》)
  • B.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隆中对》)
  • C. 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
  • D. 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标记 纠错
问答题 (共6题,共6分)
16.

案例:

阅读《云南的歌会》的教学实录(节选),完成第下题。

师:首先我们把文章朗读一遍.老师先读,好不好

生:好!(师播放朗读音乐)

师:请同学听读的同时,标出段序。

(师范读课文,生边听边标段序)

师:课文读完了,谁能给老师的朗读做个评价

生:我认为老师读得很好,语言流畅,还很有感情!基本没有什么错别字,我希望同学们都能像您一样读得好!

师:谢谢你的评价,我会继续努力的!

师:请同学们像老师那样.再把课文读一遍。

(生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把自己不懂的词语、句子记下来,通过查工具书来逐一排除障碍。同桌之间可小声讨论。(生读完课文后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任务)

师:下面我们看看本文写了什么事 有几个场面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生(默读后,回答问题):本文写了“云南的歌会”的情景。

生:有三个场面,分别是“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

师:回答得很好!那么,这三个场面唱歌的方式和内容有什么不同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整理问题的答案.然后回答。

(生以4人为一组共同探讨,时而大声争论,时而窃窃私语。教师在小组间巡回指导,参与讨论,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师:我们先讨论到这里,哪一组先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我们第3小组一致认为“山野对歌”具有对抗赛性质,主要写了唱歌的人,场面十分欢快、热闹。

师:对,“山野对歌”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主要写唱歌的人,对演唱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那么,哪一组说一说“山路漫歌”这一个场景呢

生:我们第1组成员认为“山路漫歌”是写唱歌人所处的环境,天蓝蓝的,花香香的,鸟鸣悠悠的,而在这种环境里长大的女孩,自然是歌声动人,魅力无限。

师:很好。“山路漫歌”这一场景是即兴的自由歌唱,发自性情,自然成趣。天如此之蓝、花如此之美、悠悠乌鸣如此婉转动听。当然生长在这儿的女孩儿,一定情韵动人,这是以优美的环境映衬优美的歌。

师:下面请同学们继续研讨。

生:我们第4小组认为“村寨传歌”更是盛况空前,文中写“金满斗会”的场面真是令人神往。“全村男女老幼,足足坐满了三十来张矮方桌,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反复唱下去,直到大家熟习为止”。

生:还有“小时候常听老太婆口头语,‘十年难逢金满斗’,意思是盛会难逢”,这些都说明“村寨传歌”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师:同学们说的太好了,“村寨传歌”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民歌的课堂。写场面有全局描绘,有细部刻画,宛若电影画面中的全景与特写。

(教师板书文章结构)

师:文章的字里行间洋溢着怎样的情感

(生讨论)

生:我认为本文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民族的热爱。

生:还有对民歌的喜爱和对艺术的赞赏。

生:还有对云南的向往,对美好自然的热爱。

(师在学生回答时,板书)

师:也就是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下面我们就来品味一下文章的精彩之处。

问题:

认真阅读以上教学实录(节选),对其作简单评析。

标记 纠错
17.

案例:

阅读下面的学生习作,完成第题。

品诗——乐在其中

喜欢诗,因为诗是心的歌。

——题记

①“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人李白的愁绪在皎洁月光的激发下,思乡之情跃然心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古代友人的感情交往犹如深千尺的潭水,更如广袤无垠的大海,当不得不悲伤离别时,那曾与朋友吟诗畅酒的场面浮现眼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才华横溢的曹操在晚年依然能吐露出不服老的壮心,这是怎样的一种气魄!诗歌的美在世世代代中吟唱、传诵,美在其中,乐在其中,在鉴赏诗歌的洪流中,我也是其中的一位。

②面对书架上那厚重的唐诗宋词,年纪虽小的我却对陈旧古风的唐诗宋词仰慕已久。翻开沉甸甸的封面,排队站立、码放整齐的诗句印入眼帘。历经风霜的诗句相对于我——一个稚气未脱的孩子来说确实头晕目眩。但是,教语文的妈妈给我耐心细致地讲解后,我犹如拔云见日一样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在磕磕绊绊的理解中,我实现了与古人的对话,心情格外高兴。从此,品评诗歌便成为了我阅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③“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家喻户晓的晏殊写下的这句被称为“千古奇偶”的诗句,之所以被载入史册,是因为它那古诗中必有的对偶形式用得非同一般的绝妙。从另一个角度讲,不要去在意失意或者失败,也许成功与获得就与你近在咫尺。只要能准确理解得与失、成与败的含义,你就一定不会悲观失望、止步不前。

④“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南宋著名诗人朱熹用酣畅的笔墨阐述了传承千年的治学方法。只有不断地学习与努力,各方面能力就会大幅度提高。因此,在生活中,我们应该不断地丰富完善自己,才能勇立朝头,才能不会被历史洪流所淹没。

⑤诗歌的魅力无可阻挡,在无形的阅读与鉴赏的过程中,我仿佛每天都在与古人对话,每天都会神交知心朋友,诗歌也早已成为我的心灵之音。

⑥品诗——乐在其中。

问题:

请从第②④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②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分别改正。查看材料

标记 纠错
18.

案例:

阅读下面的学生习作,完成第题。

品诗——乐在其中

喜欢诗,因为诗是心的歌。

——题记

①“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人李白的愁绪在皎洁月光的激发下,思乡之情跃然心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古代友人的感情交往犹如深千尺的潭水,更如广袤无垠的大海,当不得不悲伤离别时,那曾与朋友吟诗畅酒的场面浮现眼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才华横溢的曹操在晚年依然能吐露出不服老的壮心,这是怎样的一种气魄!诗歌的美在世世代代中吟唱、传诵,美在其中,乐在其中,在鉴赏诗歌的洪流中,我也是其中的一位。

②面对书架上那厚重的唐诗宋词,年纪虽小的我却对陈旧古风的唐诗宋词仰慕已久。翻开沉甸甸的封面,排队站立、码放整齐的诗句印入眼帘。历经风霜的诗句相对于我——一个稚气未脱的孩子来说确实头晕目眩。但是,教语文的妈妈给我耐心细致地讲解后,我犹如拔云见日一样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在磕磕绊绊的理解中,我实现了与古人的对话,心情格外高兴。从此,品评诗歌便成为了我阅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③“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家喻户晓的晏殊写下的这句被称为“千古奇偶”的诗句,之所以被载入史册,是因为它那古诗中必有的对偶形式用得非同一般的绝妙。从另一个角度讲,不要去在意失意或者失败,也许成功与获得就与你近在咫尺。只要能准确理解得与失、成与败的含义,你就一定不会悲观失望、止步不前。

④“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南宋著名诗人朱熹用酣畅的笔墨阐述了传承千年的治学方法。只有不断地学习与努力,各方面能力就会大幅度提高。因此,在生活中,我们应该不断地丰富完善自己,才能勇立朝头,才能不会被历史洪流所淹没。

⑤诗歌的魅力无可阻挡,在无形的阅读与鉴赏的过程中,我仿佛每天都在与古人对话,每天都会神交知心朋友,诗歌也早已成为我的心灵之音。

⑥品诗——乐在其中。

问题:

请指出该作文的两个缺点,并结合具体内容指导改进。查看材料

标记 纠错
19.

阅读材料,完成第题。

《湖心亭看雪》原文

湖心亭看雪

张岱(明)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挈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日:“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日:“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课后练习

一、背诵课文,完成下列练习。

1.说说本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有什么特色。

2.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体味本文所用的白描手法。

二、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单元导语

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湖、山、游人,共同构成了一种画面感极强的艺术境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 1年版)》的相关要求

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学生情况

八年级.48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幻灯片,播放视频、音频文件等。

问题:

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

查看材料

标记 纠错
20.

阅读材料,完成第题。

《湖心亭看雪》原文

湖心亭看雪

张岱(明)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挈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日:“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日:“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课后练习

一、背诵课文,完成下列练习。

1.说说本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有什么特色。

2.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体味本文所用的白描手法。

二、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单元导语

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湖、山、游人,共同构成了一种画面感极强的艺术境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 1年版)》的相关要求

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学生情况

八年级.48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幻灯片,播放视频、音频文件等。

问题:

根据上述材料以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 1年版)》的相关要求,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依据。

查看材料

标记 纠错
21.

阅读材料,完成第题。

《湖心亭看雪》原文

湖心亭看雪

张岱(明)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挈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日:“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日:“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课后练习

一、背诵课文,完成下列练习。

1.说说本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有什么特色。

2.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体味本文所用的白描手法。

二、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单元导语

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湖、山、游人,共同构成了一种画面感极强的艺术境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 1年版)》的相关要求

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学生情况

八年级.48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幻灯片,播放视频、音频文件等。

问题:

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

查看材料

标记 纠错

答题卡(剩余 道题)

单选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问答题
16 17 18 19 20 21
00:00:00
暂停
交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