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职业资格教师资格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2021年教师资格《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高分通关卷4

2021年教师资格《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高分通关卷4

卷面总分:21分 答题时间:240分钟 试卷题量:21题 练习次数:97次
单选题 (共15题,共15分)
1.

某教材必修(3)第四单元的选文为《动物游戏之谜》《宇宙的边疆》《物理学家的教学历程》,对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的是()。

  • A. 重视精神科学的培养,关注科学探索的过程
  • B. 感受科学家在探求真理中表现出来的人格魅力
  • C. 学习科普文的写作方式,能够运用这种体裁进行文本创作
  • D. 注意审美鉴赏。感受科学思维及其语言表达的特殊美感
标记 纠错
2.

教学《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师将“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诗人情感”作为教学目标之一。

下面对该教学目标分析正确的是( )。

  • A. 教师对诗歌教学的目标要求理解不准确
  • B. 教师对诗歌教学应承担的任务认识不清
  • C. 教师认为分析人物形象是诗歌教学的任务
  • D. 教师认为体会情感是教学最重要的内容
标记 纠错
3.

阅读《琵琶行》的教学反思(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首先是读得不够。诗歌是朗诵的艺术,多读才能体味出诗中的内涵。开头可以让学生先伴随着音乐读一遍课文,整体感知;在分析完琵琶女的形象后,读一读感悟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分析完诗人的经历后,可以读一读体味诗人的情感;最后读一读全文,可以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感受艺术的魅力。

其次,对于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不够。教师自己的讲解过多,没有让学生动起来。如:可以让学生读完第三自然段后提一提自己的问题疑惑,第四自然段问一下学生有什么疑惑。关注学生的需要的课堂才可能是高效的。

对该教学反思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朗读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重要教学方法
  • B. 朗读需要有层次,对内容的理解须由浅人深
  • C. 诗歌教学需要关注学生的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品读
  • D. 课堂需要互动,而互动的方式就是提问
标记 纠错
4.

某选修教材设置了“语言的艺术”选读专题,这一专题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系列中所属的系列是()。

  • A. 新闻与传记
  • B. 小说与戏剧
  • C. 诗歌与散文
  • D. 语言文字应用
标记 纠错
5.

某教材选修课程设置了“阅诸子百家之作,悟先贤圣人之道”的课外研习活动,以下作品 中不适合选入推荐作品的为()。

  • A. 《晋灵公不君》
  • B. 《齐桓晋文之事》
  • C. 《有无相生》
  • D. 《秋水》
标记 纠错
6.

学习《登高》,教师把“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作为教学的难点。以下对该教学设计的分析不恰当的是()。

  • A. 体现了新课标对诗歌鉴赏“理解内涵”的要求
  • B. 教师对本诗的风格与思想情怀给予了足够重视
  • C. 教师带领学生攻克了难点,教学目标即可完成
  • D. 难点设计同时也反映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标记 纠错
7.

阅读下面的教学论文(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文言文教学必须重视文言知识的积累,但重视积累不等于就是孤立的字词训练,不是古汉语知识的系统学习,在整体阅读中积累才是文言文学习的基本规律。

文本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但重视文本理解不等于是教师必须句句落实地串讲。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才是文言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文本理解不是文言文教学的唯一任务,但的确是基本任务。然而.必须强调的是,文本理解不是教学的目的,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才是目的所在。

以下对该教学论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言文教学需注重学生的积累、感悟
  • B.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内容,可随文学习必要的文言文语法知识
  • C. 需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层面对文本进行阐述、评价
  • D. 文言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标记 纠错
8.

教师在“语言表达的艺术”专题教学中指出,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都应注意自己的言行,要学会自然得体地表达。教师设置情境,要求学生模拟对话,以下学生语言表达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

  • A. 既然这样,那我也就不推脱了。你送来的特产。我就笑纳了。
  • B. 大爷,您这萝卜多少人民币一千克啊?
  • C. 刚才陈老师的话算是抛砖引玉,我下面要讲的是狗尾续貂。
  • D. 欢迎各位到寒舍一叙。
标记 纠错
9.

教师教学《触龙说赵太后》“一旦山陵崩”一句时,提及古人对“死亡”有很多讳称。下列文句中不含有此类讳称现象的是()。

  • A. 少加孤露.母兄见骄。不涉经学
  • B.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 C.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 D.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标记 纠错
10.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发展独立阅读能力的基本目标,某教师依据这一基本目标对学生提出了以下要求,下列要求不恰当的是()。

  • A. 能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
  • B. 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够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
  • C. 要从细节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
  • D. 要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标记 纠错
11.

教学《雷雨》后,教师要求学生揣摩人物语言的潜台词,体会人物语言内涵的丰富性。针对以上教学要求,下列教师的教学安排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教师设置情境,要求学生表演剧本.体会人物语言深意
  • B. 教师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思考说话者潜台词的深意
  • C. 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揣摩潜台词,把握人物的个性
  • D. 教师引导学生一一找出剧本中的潜台词.逐字逐句分析
标记 纠错
12.

教学杜甫的《登高》时,教师要求学生回顾学过的七言律诗,下列不符合要求的是()。

  • A. 陆游《游山西村》
  • B. 李商隐《无题》
  • C. 崔颢《黄鹤楼》
  • D.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标记 纠错
13.

学习《琵琶行》时,教师先让学生欣赏一段经典琵琶演奏曲《霓裳》,在音乐声中说:“在白居易时代,‘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请大家随着这琵琶声走进自居易的名篇《琵琶行》。”然后,教师播放范读录音。对该教学导入的评价不恰当的是()。

  • A. 该诗情感浓厚、意蕴丰富,适合运用情境导入
  • B. 教师用琵琶曲来渲染氛围,唤起学生情感共鸣
  • C. 凄冷的画面一下子将学生引入沉闷凄冷的氛围
  • D. 导入能成功引出课题.离不开教师的适时引导
标记 纠错
14.

阅读《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教学反思(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今天开始了文言文单元的教学,带着同学们一起梳理了本单元的史传文学。这些作品均是人物传记,而且都是历史上或者文学史上的有名人物。有关这些人物的故事可以说是脍炙人口,如何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在不放过基本字词句的翻译的基本原则下,设置一些有辩论色彩的问题让学生讨论,或许可以激发学生亲近文本的热情。本着这样一个考虑,我对《廉颇蔺相如列传》一课从三个小故事上做文章:在“完璧归赵”的故事中,请同学们讨论这一故事的理亏一方是秦王还是蔺相如(不设唯一答案,能自圆其说即可);在“渑池之会”一节中,让同学们思考“秦王为之一击缶”背后的国家背景、政治利益的深义;在“负荆请罪”一节中,让同学们体味廉颇及时反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人性优点。

对该教学反思(节选)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教师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 B. 教师需要有整体把握教材的能力,才能深透挖掘教材中的思想内涵
  • C. 教学方法的选取需契合不同教学内容的特点
  • D. 不设唯一答案,学生难以形成明确、理性的认知
标记 纠错
15.

某教师根据梁思成的《中国建筑的特征》开设选修课程,这一课程属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系列中的()。

  • A. 诗歌与散文
  • B. 语言文字应用
  • C. 新闻与传记
  • D. 文化论著研读
标记 纠错
问答题 (共6题,共6分)
16.

案例:

阅读某教材《滕王阁序》一课的教学实录(片段),完成第16题。

师:读完了《滕王阁序》,大家喜欢这篇文章吗?喜欢的同学请举手。(少数同学举手)

师:喜欢的理由往往都是相似的,而不喜欢的理由却未必一样。我想听听不喜欢的理由。

生1:不知道写的什么。

师:你觉得他写了什么?

生1:写了游玩滕王阁的过程。

(生笑)

生1:(改口)不是一篇“游记”,而是“序”。

师:“游记”与“序”有什么区别呢?

生1:游记主要是记叙、描写为主,而“序”主要以议论、抒情为主。《滕王阁序》是由眼前之景抒发自己的人生感受,抒情、议论的成分很重,就跟《兰亭集序》一样。

师:其实你还是基本读懂了文章。我还想听一听其他原因。

生2:生字词太多。

生3:典故太多,理解起来太费劲。

生4:句式太整齐,一口气读不下来。

师:你试读一段课文试试看。

(生4读“嗟乎!时运不齐……岂效穷途之哭!”读得气势恢宏,抑扬顿挫,饱含感情。其他学生鼓掌)

师:读得很好啊。

生4:我很喜欢这段文字,读了很多很多遍。

师:你可以尝试把它背下来。下一位。

生5:我觉得王勃写得太矫情了。到一个地方去玩儿,就写了一篇文章来抒发自己的人生

感悟,而且这么“悲”,我们不会这样来思考的。

师:我们不这样想,就不允许王勃这样想了?

(生笑)

师:五位同学说了自己不喜欢这篇文章的原因,归纳起来,大概三点:一是难以读懂:二是难以理解;三是难以共鸣。既然因为“难”而不喜欢,那我们就从“难”字入手,且让我们由“易”入“难”,由“浅”入“深”,看看《滕王阁序》是怎么成为文学经典的。

师:这篇文章其实有一个清晰的整体思路:事一景一情。请大家说说,课文写了什么事?描写了什么景?抒发了什么情?

生6:课文叙述了王勃省父,途经洪州,参加了都督阎公在滕王阁上的盛会,看到“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描写了滕王阁盛会中人的俊雅,景的美丽,感到非常高兴,而后由乐生悲,感慨自己的身世。

师:很好!请看我这里的一则材料。(师投影)

材料:

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乃以纸笔巡让宾客,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是亦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

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唐摭言》卷五)

师:这是一段评注,我们借此能更深地切入文章。比照它来寻找一个角度,谈一谈你所理解的《滕王阁序》的“事一景一情”。

问题:

(1)阅读以上教学实录片段,请对案例中教师的做法做简要评析。

(2)请说明教师引导学生说出不喜欢《滕王阁序》的原因有什么作用。

标记 纠错
17.

珍惜你的拥有

①一纸人生,绘出各色旅行。我或用落满灰尘的铅笔勾勒,或用硬毛的排笔描浓,或用掺杂的水粉涂抹。不论采用剪纸、信纸,还是白纸,浓淡里成就每个人的风景。有的人,纸上是绿水青山;有的人,纸上却是一条路。人生漫漫,所得所失各不同。在瞬间,你会发现,珍惜现在的一切,也是一种智慧。

②你的拥有,你的所得,应当珍惜。

③我们每天醒来,感受到灿烂阳光的温暖,欣赏一草一叶的迎风舞蹈,然后投入生活,为柴米油盐酱醋茶奔波,报怨五花八门的不如意:小小少年围着学习的烦恼、考试的失利;上班一族扛着工作竞争的压力火拼;老年人要防着“三高”,延年益寿。失业、失恋、失败,没钱、没权、没脸。在这个商业味浓重、人情味缺失的社会里,焦虑心越来越膨胀,每个人都在渴求自己的成功:事业、学业、情感云云。可是,在追求明天的同时,我们更应把握现在,珍惜现在。

④焦虑的人,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殊不知,在你的身上其实也有许多值得别人羡慕的亮点。就算你没有什么,生活给予你的天地很小,又有什么关系呢?你眼前的福气和收获也能带来鸟语花香。失去过,才更懂得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才知道珍惜的重要。毕竟我们在成长,像秋风浸润谷子,珍贵的是那粒粒丰硕的麦子。

⑤珍重并热爱生活,爱自己和爱你的人。

⑥我们真正爱自己的人又珍惜了几分呢?他们陪伴着我们。无怨无悔地支持和帮助着我们,就这样淡淡的,平凡的。于是,习惯了、忘记了,不再把这些爱珍藏。

⑦在你的身边,在你的心头,珍惜生命里每一天的时间,珍惜生活的磨难和风刀霜箭,那可能是你生活的明信片、试金石,珍惜今天的机遇和幸运,回顾并总结昨天的一叠经历,仰望明天的星空。且行且珍惜吧,朋友,你会发现别有洞天。

请指出该作文的一个优点和一个缺点,并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标记 纠错
18.

阅读某教材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二课《祝福》教学实录(片段),完成第16题。

师:有同学说,鲁四老爷并不凶狠。我们现在来看看祥林嫂第一次到鲁家受到了怎样的对待?

生:鲁四老爷看不起她。

师:你的根据是什么?

生:“四叔皱了皱眉,四婶已经知道了他的意思,是在讨厌她是一个寡妇。”

师:对,“皱了皱眉”,是讨厌她。在封建社会里,男的死了,舆论往往归罪于妻子,什么“扫帚星”,“白虎星”,“克死丈夫”。鲁四老爷第一次见到祥林嫂就歧视她。到鲁家后,祥林嫂还受到了怎样的对待?

生:她做工丝毫没有懈怠……鲁四老爷家没有添短工。

师:为什么你把原文中“添短工”前面的“竞”字省掉了?这个字是省略掉好,还是保存下来好?

生(部分):不略掉好。

生:不能省掉“竟”,因为以往过年都是雇短工的。

师:因为雇到祥林嫂,“竞”可以不添短工,说明祥林嫂的勤快劳累,也说明鲁四老爷对她剥削得深重……

师:祥林嫂第二次到鲁家情况又是怎么样的?请一位同学来读“当她初到的时候,四叔虽然照例皱过眉……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这一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哪些词语突出了祥林嫂的苦难生活?

(生朗读,教师为读错的字正音)

师:读得很清晰。请举例回答问题。

生:“只是暗暗告诫四婶”。

师:“告诫”和“告诉”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你注意到这个词?

生:“告诫”带有警告的意思。

师:说得很好。这说明不是一般性地告诉四婶。你再举个例子。

生:“祭祀时可用不着她沾手”。

师:噢,水平还挺高的,注意到“沾手”这个词。如果换了“帮忙”或“插手”行不行?好不好?

(一生插话“不行”,师指名其发言)你来说说。

生:“沾手”有“一点点也不能碰到”的意思。鲁四老爷歧视她。

师:这段文字还有什么词语可以说明鲁四老爷对祥林嫂的摧残?

生:“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

师:为什么你把“不干不净”读得很重?

生:他认为祥林嫂已经死了两个男人,这就不干不净。

师:封建道德观念认为妇女应该从一而终,再嫁就要受歧视,何况死了两个丈夫。“不干不净”是带有人身侮辱的;又说她是败坏风俗的,“似乎很可怜”,“似乎”就是并不见得真可怜。不值得同情、败坏风俗、不干不净,这就是她第二次到鲁家受到的对待。

问题:

(1)结合教学实录内容分析,教师是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课文语言的?

(2)该案例中教师是如何实现其教学意图的?

标记 纠错
19.

左丘明《烛之武退秦师》原文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日:“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课文介绍

该课文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1,同单元另外一篇课文为《荆轲刺秦王》《鸿门宴》。

单元说明

这个单元学习记述行人辞令的散文,形象鲜明,语言优美,层次分明、组织严密,说理透彻、逻辑有力。

学习此类作品,要注意言语中的逻辑性,通过对散文中人物语言、行为的学习,体会说理性语言的艺术。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要求

能阅读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阅读文言文中的行人辞令散文,应引导学生注意语言中的逻辑性,事实与观点的关系,基本事件与典型细节,文本的语言艺术与实用效果等。

学生情况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班额50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

问题:

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

标记 纠错
20.

选择其中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标记 纠错
21.

设计一个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下面的【研讨与练习】。

【研讨与练习】

在知识激增的现代社会,我们对于学习的看法有了很大变化。你认为荀子的观点是否过时?有哪些观点需要补充发展?

标记 纠错

答题卡(剩余 道题)

单选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问答题
16 17 18 19 20 21
00:00:00
暂停
交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