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某施工单位承建了一座单洞隧道工程,起讫桩号 K23+510~K26+235,全长2725m,建筑限界净高5m,跨度为11.4m。根据地质详勘报告,隧址区域地下水分布广泛,地表、地下水力联系十分复杂,岩溶、高压富水的发育受岩性与构造控制,同时,本隧道所穿越的地表水库、泉眼、鱼塘密布,地下水资源丰富,隧道左侧岩溶分布规模不均,有一条F断层破碎带,隧道施工遇高压涌水、突泥风险性较高;且进、出口地层地段含煤而引起的瓦斯聚集,因此,施工期间,应针对上述重大工程地质问题在全隧开展综合地质超前预报工作。

施工中发生了如下事件:
事件一:在K23+570~K23+780段,该段围岩等级为Ⅳ级,岩溶、高压富水的发育,存在溶洞,且隧道左侧岩溶分布规模不均,施工单位以堵填、注浆加固措施进行处理后采取中隔墙开挖方式,开挖断面图如图所示。

事件二:为了控制开挖轮廓,减少超欠挖,在岩溶段爆破开挖时,采用了多打眼、打浅眼、多分段的措施,严格控制单段起爆药量和总装药量,控制爆破震动的预裂爆破法,炮眼布置形式和周边眼装药结构如下图。

事件三:监控量测方案中确定了洞内外观察、围岩体内位移(洞内设点)、周边位移、拱顶下沉、锚杆轴力、钢架内力及外力等监控量测项目,并明确了量测部位和测点布置;在量测数据处理与应用中给出了位移管理等级,见表。
位移管理等级

事件四:隧道拱墙、仰拱及注浆防水施工有如下做法:
(1)混凝土入模温度控制在5~32℃。
(2)拱墙混凝土从拱顶向两侧边墙、由上向下依次分层、对称连续浇筑,两侧混凝土浇筑高差不应大于0.5m,同一侧混凝土浇筑面高差不应大于1.0m。
(3)掺加引气剂或引气型减水剂时,混凝土养护时间不得少于14d。
(4)仰拱混凝土超前拱墙混凝土距离一般不宜大于拱墙衬砌浇筑循环长度的3倍。
(5)仰拱衬砌混凝土分左右半幅分次浇筑,一次浇筑长度不宜大于5.0m。
(6)仰拱混凝土浇筑宜采用平板式振捣器振捣密实。
(7)钻孔注浆顺序应由上往下、由多水处到少水处,顺序钻注。
事件五:爆破施工过程中,因装药过程中出现意外,当场炸死2名工人、重伤3人,送医院后第二天,在医院重症监护室抢救无效死亡1人。事故发生后,项目部及时报告了事故发生单位概况;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故现场情况;事故的简要经过等。
事件六:按照交通运输部颁发的《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指南(试行)》的要求,施工单位对隧道进行了总体风险评估和专项风险评估。专项风险等级Ⅲ级。施工单位对隧道涌水、突泥事故从前期资料收集、施工计划等方面分级制定风险控制措施,经项目总工程师审批后进行施工,监理工程师认为审批程序不合理,要求施工单位停止施工,整改后再施工。
【问题及答案】
1.请写出事件一中各施工工序的名称并正确排序。
2.写出事件二中预裂爆破三种炮眼起爆顺序以及图中E、W代表的参数名称。
3.事件三所列的监控量测项目中,哪些属于必测项目?指标U0表示什么?写出施工状态A、B、C的内容。
4.逐条判断事件四种的做法是否正确,并改正。
5.指出事件五中安全事故等级,说明理由。并补充事故报告内容。
6.事件六中监理工程师要求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