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公务员企业事业单位考试综合应用能力->案例一:记得初一刚刚开学时,我班里有个男生,性格暴躁,态度粗

案例一:

记得初一刚刚开学时,我班里有个男生,性格暴躁,态度粗鲁,别人稍不合他意就出口骂人、动手打人,在班级里纪律涣散,是一个典型的“自我主义者”。每一件事都是他认为是对的就去做,全然不顾老师和同学的想法和感受。一次社会课上,我提了几个问题叫学生回答,他也把手举在那里,嘴上喊着:“我会,我来回答,我来回答……”但我没有理他,他就坐在下面大吵大闹,嘴上嘟囔“我会回答的问题为什么不叫我回答?”这严重影响了其他同学听课。类似他这样的学生,班级里还有一小部分,如果这种势头不压住的话,将对整个班级不利。所以,我经常让他为班级服务以示惩罚,如扫厕所,倒垃圾等。他自己干得挺认真,上课的时候也不再吵闹,只要我在,他就乖很多,但在其他课堂上依然如故。我逐渐发现他很怕我,而且对我有敌意,这让我感到很困惑。

案例二:

开学不久,陈老师发现学生杨朗有许多毛病。陈老师心想,像杨朗这样的学生,缺少的不是批评,而是肯定和鼓励。一次,陈老师找他谈话说:“你有缺点,但你也有不少优点,可能你自己还没有发现。这样吧,我限你在两天内找到自己的优点,不然我可要批评你了。”第三天,杨朗很不好意思地找到陈老师,满脸通红地说:“我心肠好,力气大,毕业后想当兵。”陈老师听后说:“这就是了不起的优点。心肠好,乐于助人,无论哪里都需要这种人。你力气大,想当兵,保家卫国,是很光荣的事,你的理想很实在。不过当兵同样需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需要有真才实学。”听了老师的话,杨朗高兴极了,脸上露出了微笑。

问题:

1.请运用相关教育原理,针对案例一中学生的情况,提出具体教育策略。

要求:全面、准确,条理清晰,字数不超过300字。

2.请根据案例二,分析陈老师的做法遵循了哪些德育原则。

要求:问题分析准确,建议具体、合理,字数不超过300字。

3.根据上述案例给你的启示,谈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时如何做到长善救失。

要求:结合案例阐述,准确清晰,字数不超过400字。

答案:
本题解析:

1(1)深入了解学生,找到教育的突破点。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个人谈话、召集班干部进行商议以及同与他们关系要好的同学进行交流,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了解学生行为的内在原因,因材施教。

(2)抓住机会多表扬学生,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案例中的学生积极回答问题的行为是值得鼓励的,但是其不顾教师和其他同学的感受的做法是需要改正的。他能认真完成班级服务工作也是值得肯定的。因此,教师应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利用他们的积极因素来克服消极因素,达到长善救失的目的。

(3)制订行动计划,坚持监督和鼓励学生。教师应与学生协商制订改变不良行为的计划,规定相应的鼓励措施和违反规则的惩戒方式,及时对学生的行为改变做出指导和鼓励。

2 (1)疏导原则。陈老师在处理事情时,能够讲明道理、循循善诱,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正是坚持了德育的疏导原则。

(2)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陈老师在对杨朗进行教育时,不仅表达了对杨朗的爱护、尊重和信赖,还提出了合理正确的要求,体现了该原则。

(3)因材施教原则。陈老师从杨朗的理想人手,根据他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符合德育的因材施教原则。

(4)导向性原则。学生正处在品德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方面他们的可塑性强,另一方面,他们缺乏社会经验,易受外界社会的影响。陈老师坚持导向性原则,引导杨朗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祖国发展做出贡献,为杨朗的品德健康发展指明方向。

3 长善救失就是在德育中要把发挥学生的积极因素和克服其消极因素相结合。贯彻这一原则要遵循以下要求。

第一,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对学生的认识和评价要客观、全面,既看到学生积极的一面,也看到其消极的一面;既看他过去的表现,也看他后来的变化和现时的表现。特别是要善于发现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案例二中的教师能够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第二,通过发扬学生的优点来克服其缺点。教师应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自觉地巩固和发扬自身的优点来抑制和克服自身的缺点。案例二中的教师能利用学生乐于助人的优点和想当兵的理想,激励他克服自身的缺点,最终取得进步。

第三,引导学生自觉进行自我评价、自我修养。引导学生长善救失,教师起主导作用,但主要靠学生自我教育,自觉发扬优点来克服缺点。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自觉进行反思,不断进行自我强化,从而进行自我道德修养。

更新时间:2021-08-27 15:06
纠错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单选题

“物必先腐,而后虫生”所体现的哲理是()。

  • A.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 B.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
  • C.可能性与现实性的辩证关系
  • D.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
查看答案
单选题

“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恩格斯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

  • A.矛盾双方相互排斥
  • B.矛盾双方相互渗透
  • C.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
  •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查看答案
单选题

下列选项中,全部属于社会意识形式中的非意识形态部分的是()。

  • A.政治思想、语言学、道德
  • B.技术科学、哲学、艺术
  • C.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
  • D.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
查看答案
多选题

《蒙娜丽莎》这幅画,在儿童眼里看到的是母爱,在情侣眼里看到的是甜蜜,在朋友眼里看到的是真诚。这说明()。

  • A.人的理性指导着感性
  • B.人的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 C.理性认识可以离开感性认识
  • D.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查看答案
单选题

张载说:“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这告诉我们()。

  • A.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相对运动的
  • B.时间与空间是事物的存在方式
  • C.矛盾是对立统一的
  • D.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
查看答案
单选题

“有信路路畅通,无信寸步难行”主要体现的哲学原理是()。

  • A.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事物的联系具有多样性
  • B.意识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 C.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 D.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查看答案
单选题

“一带一路”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决策,建设“一带一路”,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将让中国与世界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推动更多国家和地区开展全方位合作,共克时艰、共创辉煌。这说明()。

  • A.联系就是事物内部各要素间的相互影响
  • B.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部分
  • C.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必然的多样的联系
  • D.要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一带一路”的建设和发展
查看答案
单选题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生产关系具有历史性,随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
  • B.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 C.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
  • D.等价交换是价值规律的基本原则
查看答案
单选题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 B.“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体现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 C.“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属于相对主义
  • D.“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体现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查看答案
单选题

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焦裕禄同志之所以被誉为县委书记的好榜样、共产党员的光辉典范,之所以深受人民群众爱戴,根本原因在于他视人民群众为衣食父母、诚心诚意当人民公仆。以上材料表明()。

  • A.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 B.英雄人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 C.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 D.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