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等级:
发布时间: 2021-11-01 07:49
扫码用手机做题
某测绘单位承担了某市的DLG数据建库的任务。根据该市1:5 00的数字线画图建立地形要素数据库。
【问题】
1.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包括哪些内容?
2.数据库的结构设计包括哪些内容?
3.管理系统功能设计与开发包括哪些内容?
本题解析:
1.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主要包括:入库数据检查验收与处理、数据库设计与建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开发等三项内容。
2.数据库结构设计包括:概念结构、逻辑结构、物理结构设计。
3.管理系统功能设计包括:数据入库检查、视图管理、查询检索、输入输出、数据编辑、空间分析、制图、分发服务、数据库维护、安全管理等。
为了满足某市数字城市建设的需要,某市计划生产该地区的1:2000比例尺的数字正射影像图(DOM)和1:2000比例尺数字地形图。已于××年××月完成了全部测区的航空摄影工作;并完成了区域网外业控制点的布设和测量工作,现阶段的工作是完成全部测区的解析空中三角测量(空三加密)的任务。
1.测区概况
测区为华北地区的一个地级市,总面积约3500km2。全测区包含平地和丘陵地两种地形,其中,绝大多数是平地,约占整个测区8 0%的面积,主要位于测区南部的大部分地区;测区内有少量丘陵地区,主要集中在测区的北部,其面积约占整个测区面积的2 0%;测区内海拔高度平地低点为24 m,丘陵地最高海拔352m。
测区内建成区面积约为350km2,主要分布在平坦地区,建成区内以多层建筑楼房为主,房屋密集;其农村居民地以一、二层建筑为主。
2.主要技术依据
(1)《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规范》(GB/T 6962—2005);
(2)《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GB/T 7931—2008);
(3)《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GB/T 7930—2008);
(4)《数字航空摄影测量空中三角测量规范》(GB/T 23236—2009);
(5)《数字测绘成果质量要求》(GB/T 1794—2 00 8);
(6)《数字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 18316—2008);
(7)平面系统采用1 9 80西安坐标系;
(8)高程系统采用1 9 8 5国家高程基准。
3.航空摄影资料
航空摄影采用传统的航空摄影方式,航摄比例尺为1:8000,航摄仪型号为RC-30,像幅为18cm*18cm,航摄仪焦距为152mm,影像扫描分辨率为0.02mm,像片类型为真彩色。航摄总面积为3500km2,测区共布设6 0条航线,每条航线8 4张航片,测区航片总数为5 0 4 0张,航片的航向重叠6 5%,旁向重叠3 5%,东西向飞行。航空摄影成果已通过质检部门的检查验收,其飞行质量和影像质量均满足规范和设计要求。
4.区域网外业像片控制点测量情况
整个测区的区域网外业控制点的布设和测量工作已全部完成,按平坦地区和丘陵地区两个布设方案实施,其基本情况如下:
(1)平坦地区航线按每4条基线在其周边布设6个平高点;
(2)丘陵地区航线按每4条基线在其周边布设8个平高点;
(3)平坦地区和丘陵地区接边处的外业控制点已互相转刺,保证所有同名公共控制点均得到共用;
(4)区域网外业像片控制点的精度和成果质量均符合规范和技术设计的要求,质检部门已同意将该成果移交给解析空中三角测量工序使用。
【问题】
1.解析空中三角测量需要哪些资料?
2.试述解析空中三角测量相对定向的精度指标。
3.解析空中三角测量的平差计算包括哪些内容?其精度指标包括哪些内容?
本题解析:
1.空中三角测量需准备的资料包括:像片索引图、航空像片原始扫描数据、航摄仪检定表(航摄仪技术参考资料)、飞行记录资料、测区内现有小比例尺地形图、区域网外业像片控制点点位略图、区域网外业像片控制点成果表、区域网外业像片控制点刺点片等。
2.空中三角测量的相对定向环节主要完成单模型的相对定向和单一航带模型连接等工作,同时也是检验选点和像点坐标量测的成果是否满足规定和精度要求的主要环节,其精度指标如下:
(1)定向点残余上下视差Δq。定向点残余上下视差Δq是衡量相对定向精度的主要指标之一,通常称之为相对定向残余上下视差△q。
(2)同一航带模型连接较差ΔS、ΔZ。平面位置较差限差ΔS、高程较差限差ΔZ.是衡量加密点选点和像点坐标量测精度的指标,也是衡量相对定向精度的指标之一。
3.空中三角测量的平差计算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内定向、连接点选取及编辑、控制点的转刺、光束法平差解算等内容。主要精度指标包括:定向误差、控制点残差、基本定向点残差、检查点残差、公共点较差。
某市的基础控制网,因受城市建设、自然环境、人为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测量标志不断损坏、减少。为了保证基础控制网的功能,该市决定对基础控制网进行维护,主要工作内容包括控制点的普查、补埋、观测、计算及成果的坐标转换。
现处于技术设计阶段。根据实际情况,控制网采用三等GPS网;拟用1 0台仪器,采用点连式进行观测,布设3 7 个GPS C级点。
【问题】
1.简述三等大地控制网的目的和技术要求。
2.简述技术设计的目的和步骤。
3.计算该网的总基线数、必要基线数独立基线数和多余基线数。
本题解析:
1.三等大地控制网布测的目的是建立和维持省级(或区域)大地控制网,满足国家基本比例尺测图的基本需求;结合水准测量、重力测量技术,精化省级(或区域)似大地水准面。
技术要求:三等大地控制网相邻点间基线水平分量的中误差不应超过±10mm,垂直分量的中误差不应超过±20mm;各控制点的相对精度应不低于1×10-6,其点间平均距离不应超过20km。三等大地控制网点在布设应与省级基础测绘服务、现有技术状况、应用水平及似大地水准面精化等目标相一致,并应尽可能布设在三、四等水准路线上。三等大地控制网应根据需要进行复测或更新。
2.技术设计的目的是制定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案,保证测绘产品符合相应的技术标准和要求,并获得最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般步骤:(1)收集资料;(2)实地踏勘;(3)图上设计;(4)编写技术设计书。
3.计算该网的总基线数、必要基线数、独立基线数和多余基线数。观测总点数3 7个,重复点3个,每点平均设站数为:(37+3)/37=1. 08;观测时段数:C=n·m/N=37*1.08/10=4;总基线数:J总 =C·N·(N-1)/2=4*1 0*9/2 =180;必要基线数:J必=n-1=36;独立基线数:J独=C·(N-1)=4*9=36;多余基线数:J多=C·(N-1)-(n-1)=36-36=0。
根据省国土局的安排,某市××年××月开始对本地区开展土地调查工作。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土地权属调查和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调查。
1.测区概况
测区为一个地级市,总面积约3500km2。全测区的东部为平地、西部为丘陵地。其中平地约占整个测区面积的8 0%;丘陵地约占整个测区面积的20%。测区内建成区面积约为450km2 。
2.主要技术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 00 4年修订版);
(2)《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 1014—2007);
(3)国务院第二次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的《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底图生产技术规范》;
(4)国务院第二次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的《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检查验收办法》;
(5)《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GB7T 21010—2007);
(6)《城镇地籍调查规程》(TD 1001—93);
(7)《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 73—97);
(8)《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及编号》(GB/T 13989—92);
(9)《遥感影像平面图制作规范》(GB 15968—1995);
(1 0)《城市测量规范>(CJJ 8—99)。
3.数学基础
(1)平面坐标系统采用1 9 8 0西安坐标系;
(2)高程系统采用1 9 8 5国家高程基准。
【问题】
1.试述土地调查的实施步骤。
2.试述农村土地调查的内容。
3.试述土地调查成果检查的内容。
本题解析:
1.土地调查整体工作实施步骤:准备工作、外业调查、基本农田上图、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建设、统计汇总、成果整理、检查验收。
2.农村土地调查内容包括:权属调查和地类调查,覆盖完整调查单位,其中城市、建制镇、村庄、采矿用地、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按单一地类图斑调查。
3.调查成果检查包括以下内容:
(1)调查底图制作方法、纹理特征、光谱特征和精度等;
(2)权源材料、手续、界址点位置、界线走向、权属界线协议书以及调查表等;
(3)地类划分、图斑界线、线状地物及其宽度、田坎系数以及外业调查记录手簿等;
(4)地籍测量控制网、权属界址点以及其他地籍要素精度等;
(5)基本农田地块的位置及范围等;
(6)土地调查数据库结构、内容、精度、逻辑关系、功能及运行情况等;
(7)统计汇总数据、各种图件及文字报告等。
为了满足某市数字城市建设的需要,某市计划生产该地区的1:10000比例尺的数字正射影像图(DOM)。已完成了全部测区的航空摄影工作、区域网外业控制点的测设、解析空中三角测量和数字地面模型的生产等工作。
1.测区概况
测区为一个华北地区的地级市,总面积约3500km2全区包含平地和丘陵地两种地形,其中,绝大多数是平地,约占整个测区80%的面积,主要位于测区南部的大部分地区。测区内有少量丘陵地区,主要集中在测区的北部,其面积约占整个测区面积的20%;测区内海拔高度平地低点为24 m,丘陵地最高海拔352m。
测区内建成区面积约为350km2,主要分布在平坦地区,建成区内以多层建筑楼房为主,房屋密集;其农村居民地以一、二层建筑为主。
2.主要技术依据
(1)《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1:10000 1:50000生产技术规程第3部分:数字正射影像图(DOM)》(CH/T 1015.3—2007);
(2)《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1:10000 1:50000数字正射影像图》(CH/T 1009—2001);
(3)《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1:10000 1:50000生产技术规程第1部分:数字线划图(DLG)》(CH/T 1015. 1—2007);
(4)《数字测绘成果质量要求》(GB/T 17941—2008);
(5)《数字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 18316—2008);
(6)平面系统采用1 9 80西安坐标系;
(7)高程系统采用1 9 8 5国家高程基准。
3.航空摄影资料
航空摄影采用传统的航空摄影方式,航摄比例尺为1:20000,航摄仪型号为RC-30,像幅为23cm*23cm,航摄仪焦距为152mm,影像扫描分辨率为0.02mm,像片类型为真彩色。航摄总面积为3500km2,测区共布设1 7条航线,每条航线44张航片,测区航片总数为7 4 8张,航片的航向重叠6 5%,旁向重叠3 5%,东西向飞行。
4.其他资料情况
整个测区的解析空中三角测量、数字地面高程模型采集的工作已全部完成,其成果质量符合规范和技术设计的要求,并已全部通过质检部门的检查验收,同意移交给下一工序使用。
【问题】
1.用框图表示数字正射影像图的工作流程。
2.试述数据采集的基本原则。
3.数字正射影像图质量检查的内容有哪些?
本题解析:
1.用框图表示数字正射影像图的工作流程:
2.数据采集基本原则如下:
(1)保证处理范围包含本次数据整理范围,避免出现丢漏、有缝隙等现象;
(2)影像接边处理应遵循统一原则,保证地物对象不被图廓线打断,无错位;
(3)特征点、线必须完整采集,特征线不与接边线相交;
(4)保证地面模型精度。
3.数字正射影像图数据检查主要包括空间参考系、精度、影像质量、逻辑一致性和附件质量的检查5个方面。
根据上级要求,某市决定开展全市的城镇地籍调查(城镇土地调查)工作。城镇地籍调查工作主要分为土地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案例任务是完成该市地籍测量工作。
1.测区基本概况
该市总面积4800km2,地形分为平地和丘陵地两种,其中,绝大多数是平地,约占整个测区8 0%的面积,主要位于测区东的大部分地区;测区内有少量丘陵地区,主要集中在测区的西部,其面积约占整个测区面积的2 0%。
建成区330km2,主要分布在平坦地区,建成区内以多层建筑楼房为主,房屋密集;其农村居民地以一二层建筑为主。
2.主要技术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2)《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
(3)《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底图生产技术规范》;
(4)《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验收办法》;
(5)《土地现状分类标准》;
(6)《城镇地籍调查规程》;
(7)《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
(8)《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及编号》;
(9)《城市测量规范》。
3.数学基础
(1)平面坐标系采用1 9 80西安坐标系;
(2)高程系统采用1 9 8 5国家高程标准。
4.现有成果资料
(1)县级以上行政区界线资料;
(2)覆盖该地区的国家四等平面控制点资料;
(3)该地区最新的1:10000比例尺地形图。
5.测图比例尺与分幅
地籍图采用1:500比例尺,地图分幅为5 0cm*50cm矩形分幅。
【问题】
1.简述地籍测量的基本技术要求。
2.地籍要素测量应测定哪些内容?
3.简述地籍测量成果的检查验收内容。
本题解析:
1.地籍测量主要基本技术要求包括:地籍平面控制点的基本精度、界址点的精度要求和地籍图的基本要求。
2.地籍要素测量应测定的内容如下:
(1)界址点、线及其他重要的界标设施;
(2)行政区域、地籍区和地籍子区的界线;
(3)建筑物和永久性的构筑物;
(4)地类界和保护区的界线。
3.城镇地籍调查成果实行作业人员自检、作业级互检、作业队专检,由省级验收的三检一验制。具体检查验收内容表述如下:
(1)自检:①检核权属调查结果。主要检核权属调查确认的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与土地登记申请书上的土地所有者、使用者是否一致;认定界址的法律手续是否完整、规范;界址点的实地位置是否设立了固定标志,界址边的走向是否合理;界址点有无遗漏。②检查过录表格。主要检查过录的地籍调查表填写内容是否符合规定要求。③检查宗地草图主要检查宗地形及宗地与邻户关系是否与实地相似;勘丈数据是否齐全;注记位置是否清晰准确;勘丈数据有无检核条件结果是否符合《城镇地籍调查规程》要求;宗地的坐落、门牌号、宗地号、界址点号、相邻宗地号、指北方向及作业日期等,记录有无错漏。④检查地籍测量的成果。控制测量检查;细部测量检查;地籍原图检查。
(2)互检:主要检查项目与自检相同。先进行内业检查,后进行外业检查。内业检查出的问题应做好记录,待外业检查重点核对,需纠正改动的,由检查人员会同作业人员确认后实施。
(3)专检:主要检查地籍调查成果的图、表、册中对应内容的一致性及其与宗地权属状况的一致性,对经过自检和互检的调查成果进行全面的内业检查和重点外业检查。
(4)验收:验收在三级检查的基础上进行,验收要写出验收抽检分析报告和验收评定意见书。
根据上级政府的工作安排,某市决定开展该地区的土地调查工作。现已完成了土地权属调查的工作;下一步的主要任务是完成该地区农村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调查的工作。
1.测区概况
测区为一个地级市,总面积约6000km2。全测区以丘陵地为主,测区东部有少量的平地。
2.主要技术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 004年修订版);
(2)《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 1014—200 7):
(3)国务院第二次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的<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底图生产技术规范》;
(4)国务院第二次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的《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检查验收办法》;
(5)《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GB/T 21010—2007);
(6)《城镇地籍调查规程》(TD 1001—93);
(7)《城市测量规范》(CJJ 8—99);
(8)《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1:10000 1:50000数字高程模型》(CH/T 1008—2001)。
【问题】
1.简述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调查面积量算的原则。
2.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应准备哪些资料?
3.用框图表示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调查的工作流程。
本题解析:
1.面积量算原则如下:
(1)图幅为基本控制。以图幅的理论面积为基本控制,是指一切量算工作最终都要与图幅理论面积相吻合,这样使各部分面积的可靠性最高。
(2)分幅进行量算。由于每幅图有其自身的理论面积,因而面积量算工作应当一幅一幅地进行。运用分幅进行量算不仅有利于分布在不同图幅的单位汇总出可靠的总面积,也有利于同图幅内相邻单位量测面积的闭合工作。
(3)按面积比例平差。在同一图幅内的同一级面积量算中,除道路、河流等线状地物外,其他同一级内的各部分面积都应参加量算、平差。当闭合差超过允许误差时,需要重新量算。当闭合差小于允许误差时,可以进行平差。
(4)自下而上逐级汇总。在分幅分级量算工作全部结束后,应自下而上,按村、乡、县(行政系统)逐级将分布在相邻图幅上的同一单位的面积汇总成整体面积。
2.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应准备的资料:
(1)县级以上行政界线资料;
(2)该地区市、区(县)建成区土地权属调查成果;
(3)该地区乡、镇和村级土地权属调查成果;
(4)该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资料;
(5)该地区以前所有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调查资料;
(6)覆盖该地区的国家四等平面控制点资料;
(7)相关的其他技术资料等。
3.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调查的工作流程如下表所示。
某市的基础控制网,因受城市建设、自然环境,人为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测量标志不断损坏、减少。为了保证基础控制网的功能,该市决定对基础控制网进行维护,主要工作内容包括控制点的普查,补埋、观测、计算及成果的坐标转换等。 现处于技术设计阶段。根据实际情况,控制网采用三等GPS网,拟用10台仪器,采用点连式进行观测,布设37个CPS C级点。
1小题>
简述三等大地控制网的目的和技术要求。
2小题>
简述技术设计的目的和步骤。
3小题>
计算该网的总基线数、必要基线数、独立基线数和多余基线数。
本题解析:
1小题>主要考查的是三等大地控制网的目的和技术要求。三等大地控制网布测的目的是建立和维持省级(或区域)大地控制网,满足国家基本比例尺测图的基本需求;结合水准测量、重力测量技术,精化省级(或区域)似大地水准面。三等大地控制网相邻点间基线水平分量的中误差不应超过±10mm,垂直分量的中误差不应超过±20mm;各控制点的相对精度应不低于1×10-6,其点间平均距离不应超过20km。三等大地控制网点的布设应与省级基础测绘服务、现有技术状况、应用水平及似大地水准面精化等目标相一致,并应尽可能布设在三、四等水准路线上。三等大地控制网应根据需要进行复测或更新。
2小题>主要考查的是技术设计的目的和步骤。技术设计的目的是制定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案,保证测绘产品符合相应的技术标准和要求,并获得最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般步骤如下:(1)收集资料。收集测区有关资料,包括测区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交通运输,各种比例尺地形图、交通图,气象资料以及已有的大地测量成果资料,如点之记、成果表及技术总结等。对收集资料加以分析和研究,选取可靠和有价值的部分作为设计时的参考。(2)实地踏勘。拟订布网方案和计划时,需要到测区进行必要的踏勘和调查,作为设计时的参考。(3)图上设计。根据大地测量任务,按照有关规范和技术规定,在地形图上拟定出控制点的位置和网的图形结构。(4)编写技术设计书。按照编写设计书的要求编制技术设计书。
3小题>主要考查的是大地控制网的总基线数、必要基线数、独立基线数和多余基线数的计算。
计算该网的总基线数、必要基线数、独立基线数和多余基线数。
观测总点数37个,重复点3个,每点平均设站数为:(37+3)/37=1. 08;
观测时段数:C=n.m/N=37×1.08/10=4
总基线数:J总=C.N.(N-l)/2 =4×10×9/2 =180:
必要基线数:J必=n-1=36;
独立基线数:J独=C.(N-l)=4×9=36:
多余基线数:J多=C.(N-1)- (n-1)=36-36=0
试卷分类:测绘管理与法律法规
练习次数:173次
试卷分类:测绘管理与法律法规
练习次数:154次
试卷分类:测绘综合能力
练习次数:840次
试卷分类:测绘管理与法律法规
练习次数:614次
试卷分类:测绘案例分析
练习次数:129次
试卷分类:测绘案例分析
练习次数:136次
试卷分类:测绘案例分析
练习次数:128次
试卷分类:测绘案例分析
练习次数:126次
试卷分类:测绘案例分析
练习次数:127次
试卷分类:测绘案例分析
练习次数:13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