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等级:
发布时间: 2021-09-19 11:48
扫码用手机做题
(一)极区电离层等离子体云块及其影响
等离子体是由分离的离子和电子组成的一种物质。它广泛存在于字宙中,常被视为物质的第四态。等高子体具有很高的电导率,与电磁场存在极强的耦合作用。
太阳风是从太阳上层大气喷射出的超高速等离子体流,它携带能量巨大的带电粒子流,不断撞击着包括地球在内的大阳系所有行星的大气层。而地球等行星具有的全球性磁场可以有效地阻挡和偏转大多数太阳风的带电粒子,防止它们与地球等行星大气层进一步发生直接相互作用。然而,地球磁力线在两极地区高度汇聚并几近垂直向太空开放,太阳风携带的高能粒子能直接“撞”进两极的大气层,形成极光。
较之地球其他地区,极区电离层等离子体的运动和演化过程极为复杂,并伴随着众多不均匀体结构的形成,其中等高子体云块最为常见。
极区电离层等离子体云块的形成和演化常常引起极端空间天气环境,给人类的通信、导航、电力设施和航天系统等造成很大的危害。形成和演化中的等离子体云块与背景等高子体间的密度梯度会对通信和导航信号产生很大的干扰。例如,会使得人类的超视距无线通信和卫星-地面间的通信中断,直接影响近地飞行器(飞机、宇宙飞船等)和低轨卫星等的正常运行及其与地面的通信,甚至威胁航天员的生命安全。因此,相关研究是国际空间天气学领域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球大气中的某些成分会因太阳光的照射而被电离,在向阳侧形成密度较高的电离层等离子体。这些等离子体受到地球自转和电离层对流的影响后,部分被“甩”成一个“舌状”的窄带,即舌状电离区。研究表明,极区电离层等离子体云块可能源自舌状电离区。
目前,极区电离层等离子体云块的形成机制被归纳为以下三种:
1.地球磁力线分为向阳侧磁力线和背阳侧磁力线两部分,而南北半球的这两部分磁力线之间都存在一个漏斗型的区城,被称为极隙区,该区城内磁 几乎为零。来自太阳风的等离子体能通过极隙区直接侵入地球极区大气层 即:极隙区的对流模式受行星际磁场调制,导致不同密度的等离子体先后进 极隙区而形成等离子体云块。
2.由新开放磁通管中增强的等离子体复合,引起爆发式对流通道中的等离子耗散而形成等离子体云块。
3.两条反向磁力线无限接近时分别断开并“重新联接”的物理过程称为磁重联,该过程中伴随着物质间能量的转化和输运。日侧磁重联便是太阳风能量、动量和质量向地球输运的主要途径之一。脉冲式日侧磁重联的发生,使得开闭磁力线边界向赤道方向高密度光致电离区域侵蚀,随后携带高密度等离子体沿极区电离层对流线向极盖区运动而形成等离子体云块。
近年来,欧美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上述三种机制相互关联、彼此依存。然而,由于极区自然环境恶劣和观测的局限性,无法获得极区电离层等离子体云块形成演化的完整、清晰的动态物理图像。究竟哪种机制占主导作用仍不清楚,结论有待进一步证实。
(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研究极区电离层等离子体云块的形成和演化特征,必须在极区电离层进行大范围的连续观测。目前,国际上符合此项要求的观测设备只有超级双子极光雷达网(SuperDARN)和全球定位系统(GPS)地面接收机网。
超级双子极光雷达网由分布在南北半球的31部高频相干散射雷达组成,其中北半球22部,南半球9部。在正常工作模式下,每部超级双子极光雷达在16个波束方向上连续扫描,覆盖约52°方位角的扇形区域,该区域离雷达最远距离约3000公里。每部雷达通过探测电离层中不均匀的散射回波信号并加以分析,能得到电离层不均匀体的回波强度、视线速度等。若两部雷达同时从不同的方向对同一个小区域进行探测的话,便可根据该区域上空雷达的两个视线速度向量获取该区域上空的速度合向量,该合向量反映的就是该区域等离子体的对流速度。超级双子极光雷达网几乎覆盖了南北极整个极区,且对大部分区域实现了两部以上雷达的同时探测,因此可提供极区全域对流数据,即可提供极区电离层等离子体全域对流情况。
而全球导航卫星的广泛应用为探测和研究电离层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众多导航卫星组成GPS,GPS地面接收机可通过接收GPS信号,利用GPS信号折射效应来推导出电离层的电子总含量。GPS地面接收机也密集覆盖北半球整个极区,可获取电离层全域等离子体的密度分布。
利用国际超级双子极光雷达网和全球定位系统地面接收机的联合观测数据,科学家直接观测到在2011年9月26日一次强磁暴袭扰地球期间,极区电离层等离子体云块的完整演化过程;经过进一步研究,首次发现夜侧磁
本题解析:
(一)极区电离层等离子体云块及其影响
等离子体是由分离的离子和电子组成的一种物质。它广泛存在于字宙中,常被视为物质的第四态。等高子体具有很高的电导率,与电磁场存在极强的耦合作用。
太阳风是从太阳上层大气喷射出的超高速等离子体流,它携带能量巨大的带电粒子流,不断撞击着包括地球在内的大阳系所有行星的大气层。而地球等行星具有的全球性磁场可以有效地阻挡和偏转大多数太阳风的带电粒子,防止它们与地球等行星大气层进一步发生直接相互作用。然而,地球磁力线在两极地区高度汇聚并几近垂直向太空开放,太阳风携带的高能粒子能直接“撞”进两极的大气层,形成极光。
较之地球其他地区,极区电离层等离子体的运动和演化过程极为复杂,并伴随着众多不均匀体结构的形成,其中等高子体云块最为常见。
极区电离层等离子体云块的形成和演化常常引起极端空间天气环境,给人类的通信、导航、电力设施和航天系统等造成很大的危害。形成和演化中的等离子体云块与背景等高子体间的密度梯度会对通信和导航信号产生很大的干扰。例如,会使得人类的超视距无线通信和卫星-地面间的通信中断,直接影响近地飞行器(飞机、宇宙飞船等)和低轨卫星等的正常运行及其与地面的通信,甚至威胁航天员的生命安全。因此,相关研究是国际空间天气学领域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球大气中的某些成分会因太阳光的照射而被电离,在向阳侧形成密度较高的电离层等离子体。这些等离子体受到地球自转和电离层对流的影响后,部分被“甩”成一个“舌状”的窄带,即舌状电离区。研究表明,极区电离层等离子体云块可能源自舌状电离区。
目前,极区电离层等离子体云块的形成机制被归纳为以下三种:
1.地球磁力线分为向阳侧磁力线和背阳侧磁力线两部分,而南北半球的这两部分磁力线之间都存在一个漏斗型的区城,被称为极隙区,该区城内磁 几乎为零。来自太阳风的等离子体能通过极隙区直接侵入地球极区大气层 即:极隙区的对流模式受行星际磁场调制,导致不同密度的等离子体先后进 极隙区而形成等离子体云块。
2.由新开放磁通管中增强的等离子体复合,引起爆发式对流通道中的等离子耗散而形成等离子体云块。
3.两条反向磁力线无限接近时分别断开并“重新联接”的物理过程称为磁重联,该过程中伴随着物质间能量的转化和输运。日侧磁重联便是太阳风能量、动量和质量向地球输运的主要途径之一。脉冲式日侧磁重联的发生,使得开闭磁力线边界向赤道方向高密度光致电离区域侵蚀,随后携带高密度等离子体沿极区电离层对流线向极盖区运动而形成等离子体云块。
近年来,欧美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上述三种机制相互关联、彼此依存。然而,由于极区自然环境恶劣和观测的局限性,无法获得极区电离层等离子体云块形成演化的完整、清晰的动态物理图像。究竟哪种机制占主导作用仍不清楚,结论有待进一步证实。
(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研究极区电离层等离子体云块的形成和演化特征,必须在极区电离层进行大范围的连续观测。目前,国际上符合此项要求的观测设备只有超级双子极光雷达网(SuperDARN)和全球定位系统(GPS)地面接收机网。
超级双子极光雷达网由分布在南北半球的31部高频相干散射雷达组成,其中北半球22部,南半球9部。在正常工作模式下,每部超级双子极光雷达在16个波束方向上连续扫描,覆盖约52°方位角的扇形区域,该区域离雷达最远距离约3000公里。每部雷达通过探测电离层中不均匀的散射回波信号并加以分析,能得到电离层不均匀体的回波强度、视线速度等。若两部雷达同时从不同的方向对同一个小区域进行探测的话,便可根据该区域上空雷达的两个视线速度向量获取该区域上空的速度合向量,该合向量反映的就是该区域等离子体的对流速度。超级双子极光雷达网几乎覆盖了南北极整个极区,且对大部分区域实现了两部以上雷达的同时探测,因此可提供极区全域对流数据,即可提供极区电离层等离子体全域对流情况。
而全球导航卫星的广泛应用为探测和研究电离层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众多导航卫星组成GPS,GPS地面接收机可通过接收GPS信号,利用GPS信号折射效应来推导出电离层的电子总含量。GPS地面接收机也密集覆盖北半球整个极区,可获取电离层全域等离子体的密度分布。
利用国际超级双子极光雷达网和全球定位系统地面接收机的联合观测数据,科学家直接观测到在2011年9月26日一次强磁暴袭扰地球期间,极区电离层等离子体云块的完整演化过程;经过进一步研究,首次发现夜侧磁
本题解析:
极区电离层等离子体云块的来源及形成机制、极区电离层等离子体云块的观测设备
下面是某研究人员绘制的关于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评价研究的两个表。表1是此项评价研究的指标体系及权重,表2是全国各地区在3个指标(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上的均等化差异值及三者的综合均等化差异值。请根据这两个表回答问题。
全国各地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是否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为什么?(要求:明确、简要,不超过100字)
本题解析:
不是。
理由:从整体看,D19经济发展水平排名第一,综合均等化差异值为0.573并非最小,D28为第29名值并非最大,不呈正相关。从部分看,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教育也不是排名高的值低,排名低的值高,不呈正相关。(99字)
下面是某研究人员绘制的关于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评价研究的两个表。表1是此项评价研究的指标体系及权重,表2是全国各地区在3个指标(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上的均等化差异值及三者的综合均等化差异值。请根据这两个表回答问题。
研究人员在录入表2的数据时,不慎将其中一个地区的“综合均等化差异“值录入错误,请在答题卡的横线处写出该地区的代码,并计算其正确数值(四含五入保留三位小数)。
本题解析:
D17,0.472
共生是指两种不同生物之间形成的紧密互利关系。在共生关系中,一方为另一方提供有利于生存的帮助,同时也获得对方的帮助。有科学家深信,共生是生物演化的机制,“大自然的本性就厌恶任何生物独占世界的现象,所以地球上绝对不会有单独存在的生物”。
人类群体之间的社会共生、人与禽畜共生、人与植物共生、人与微生物共生等,都是人类表现出的共生性质,共生关系的改变最终也会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不可以凌驾于自然和其他物种之上,求同存异、和谐共生才是建构人与自然关系的不二之举。
根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观测数据,过去40年,北极夏季海冰面积减少了近一半,由于北极冰川不断融化,北极熊的数量骤减。气候学家预测,2040年前,北冰洋的冰层可能完全消失。这可能摧毁北极的生态系统,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影响全球的生态和气候系统。
参考给定材料,以“共生”为话题,结合实际,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鲜明,论证充分,条理清晰,语言流畅,字数800~1000字。
本题解析:
与大自然共生
唯物历史观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在这样最本质的哲学背景下,存在一种共生现象,共生是指两种不同生物之间形成的紧密互利关系。
美国生物学家马古利斯,认为生命并不像新达尔文主义所假定的那样,是消极被动地去"适应"物理化学环境,相反,生命主动地形成和改造它们的环境;生命有机体与新的生物群体融合的共生,是地球上所发生的进化过程中最重要的创新来源。在整个大自然中,共生是生物的重要演化机制,它是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不二法门。
互利共生是保证物种生存与延续的重要法则。在共生关系中除了互利共生,还有竞争共生关系,它是指双方都受损的关系。美国的一个草场上有一群羊和一群狼,草场人员为了让羊群充分增长,便将草场上的狼全部捕杀,由于天敌的消失羊群的数量呈现出了指数般的增长,但有限的草场被无限增长的羊群很快啃光,羊群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疯狂增长后,羊群数量急剧减少,质量不断下降,最终羊群濒临灭绝。看似羊群与狼群是势不两立,但是它们实际的关系是共生的,羊群为狼群提供了生存的食物,狼群保证了羊群能够长久生存质量与数量。狼群与羊群之间形成的竞争共生关系最终毁灭了草场,人类对北极生态的破坏影响了北极熊的生存,最终危机人类自身。由此可见,只有建立互利共生的关系才能保证物种的生存与延续。
共生互利是促进大自然和谐发展的有力保障。雨果曾说:“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一旦拒绝慈母的“怀抱”,那就必然会遭受来自屠夫的惩罚。位于京城400公里左右的塞罕坝机械林场在清王朝遭到了极其疯狂的采伐与开垦,清朝亡后,这里的原始森林、草场、河流退化成荒原沙地,风沙南侵,给北京造成了极大的环境隐患。在欠下了巨大的环境债后,新中国林业部调集369人在极其严酷的环境下走上了开始与环境和解的道路,到2016年,森林面积增加到112万亩,森林覆盖率从11.4%提高到目前的80%,林木总蓄积量由33万立方米增加到1012万立方米。而且,大规模的造林活动,不但为中国甚至是全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环境效益,同时也为当地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带动了周边地区的乡村旅游、养殖业、山野物资、手工艺品、交通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每年可增加群众收入6亿多元,开辟了脱贫致富新途径。这些数字的不仅折射出无数塞罕坝人的艰辛努力,更是体现了人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体现。
在当代,透过生物共生现象,人们认识到共生是人类之间、自然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形成的一种相互依存、和谐、统一的命运关系,人们永远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我们不需要战胜大自然,征服大自然,并且一定要摒弃人定胜天、人一定能战胜大自然的观念。我们需要拥抱大自然,按照自然所启示的经验来生活,构建命运共生体,与大自然共生共存共发展。
下面是某研究人员绘制的关于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评价研究的两个表。表1是此项评价研究的指标体系及权重,表2是全国各地区在3个指标(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上的均等化差异值及三者的综合均等化差异值。请根据这两个表回答问题。
根据表1在答题卡的括号内依次写出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综合指数”贡献最大的前3个三级指标的代码。
本题解析:
C2 C3 C6
(一)极区电离层等离子体云块及其影响
等离子体是由分离的离子和电子组成的一种物质。它广泛存在于字宙中,常被视为物质的第四态。等高子体具有很高的电导率,与电磁场存在极强的耦合作用。
太阳风是从太阳上层大气喷射出的超高速等离子体流,它携带能量巨大的带电粒子流,不断撞击着包括地球在内的大阳系所有行星的大气层。而地球等行星具有的全球性磁场可以有效地阻挡和偏转大多数太阳风的带电粒子,防止它们与地球等行星大气层进一步发生直接相互作用。然而,地球磁力线在两极地区高度汇聚并几近垂直向太空开放,太阳风携带的高能粒子能直接“撞”进两极的大气层,形成极光。
较之地球其他地区,极区电离层等离子体的运动和演化过程极为复杂,并伴随着众多不均匀体结构的形成,其中等高子体云块最为常见。
极区电离层等离子体云块的形成和演化常常引起极端空间天气环境,给人类的通信、导航、电力设施和航天系统等造成很大的危害。形成和演化中的等离子体云块与背景等高子体间的密度梯度会对通信和导航信号产生很大的干扰。例如,会使得人类的超视距无线通信和卫星-地面间的通信中断,直接影响近地飞行器(飞机、宇宙飞船等)和低轨卫星等的正常运行及其与地面的通信,甚至威胁航天员的生命安全。因此,相关研究是国际空间天气学领域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球大气中的某些成分会因太阳光的照射而被电离,在向阳侧形成密度较高的电离层等离子体。这些等离子体受到地球自转和电离层对流的影响后,部分被“甩”成一个“舌状”的窄带,即舌状电离区。研究表明,极区电离层等离子体云块可能源自舌状电离区。
目前,极区电离层等离子体云块的形成机制被归纳为以下三种:
1.地球磁力线分为向阳侧磁力线和背阳侧磁力线两部分,而南北半球的这两部分磁力线之间都存在一个漏斗型的区城,被称为极隙区,该区城内磁 几乎为零。来自太阳风的等离子体能通过极隙区直接侵入地球极区大气层 即:极隙区的对流模式受行星际磁场调制,导致不同密度的等离子体先后进 极隙区而形成等离子体云块。
2.由新开放磁通管中增强的等离子体复合,引起爆发式对流通道中的等离子耗散而形成等离子体云块。
3.两条反向磁力线无限接近时分别断开并“重新联接”的物理过程称为磁重联,该过程中伴随着物质间能量的转化和输运。日侧磁重联便是太阳风能量、动量和质量向地球输运的主要途径之一。脉冲式日侧磁重联的发生,使得开闭磁力线边界向赤道方向高密度光致电离区域侵蚀,随后携带高密度等离子体沿极区电离层对流线向极盖区运动而形成等离子体云块。
近年来,欧美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上述三种机制相互关联、彼此依存。然而,由于极区自然环境恶劣和观测的局限性,无法获得极区电离层等离子体云块形成演化的完整、清晰的动态物理图像。究竟哪种机制占主导作用仍不清楚,结论有待进一步证实。
(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研究极区电离层等离子体云块的形成和演化特征,必须在极区电离层进行大范围的连续观测。目前,国际上符合此项要求的观测设备只有超级双子极光雷达网(SuperDARN)和全球定位系统(GPS)地面接收机网。
超级双子极光雷达网由分布在南北半球的31部高频相干散射雷达组成,其中北半球22部,南半球9部。在正常工作模式下,每部超级双子极光雷达在16个波束方向上连续扫描,覆盖约52°方位角的扇形区域,该区域离雷达最远距离约3000公里。每部雷达通过探测电离层中不均匀的散射回波信号并加以分析,能得到电离层不均匀体的回波强度、视线速度等。若两部雷达同时从不同的方向对同一个小区域进行探测的话,便可根据该区域上空雷达的两个视线速度向量获取该区域上空的速度合向量,该合向量反映的就是该区域等离子体的对流速度。超级双子极光雷达网几乎覆盖了南北极整个极区,且对大部分区域实现了两部以上雷达的同时探测,因此可提供极区全域对流数据,即可提供极区电离层等离子体全域对流情况。
而全球导航卫星的广泛应用为探测和研究电离层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众多导航卫星组成GPS,GPS地面接收机可通过接收GPS信号,利用GPS信号折射效应来推导出电离层的电子总含量。GPS地面接收机也密集覆盖北半球整个极区,可获取电离层全域等离子体的密度分布。
利用国际超级双子极光雷达网和全球定位系统地面接收机的联合观测数据,科学家直接观测到在2011年9月26日一次强磁暴袭扰地球期间,极区电离层等离子体云块的完整演化过程;经过进一步研究,首次发现夜侧磁
本题解析:
错误,因为起作用的是全球性磁场,而两极地区的地球磁力线高度汇聚并几近垂直,起不到阻挡作用。
试卷分类:综合应用能力
练习次数:98次
试卷分类:综合应用能力
练习次数:86次
试卷分类:综合应用能力
练习次数:75次
试卷分类:综合应用能力
练习次数:77次
试卷分类:公共基础知识
练习次数:106次
试卷分类:公共基础知识
练习次数:75次
试卷分类:公共基础知识
练习次数:122次
试卷分类:公共基础知识
练习次数:87次
试卷分类:公共基础知识
练习次数:91次
试卷分类:职业能力倾向测验
练习次数:32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