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等级:
发布时间: 2021-09-17 19:03
扫码用手机做题
中国古代交通的大发展,是从秦朝开始的,到汉朝又达到一个新的高峰。秦朝对中国交通的意义,在于秦始皇推出的“车同轨”。著名学者白寿彝在《中国交通史》一书中写道:“‘车同轨’,实在充分表现了秦汉交通之大一统的新精神。它在字面上,虽只是要各处车辙的度数相等,各轮间的距离划一;实际上,也告诉了我们:这时的车辆已可畅行中国各处,这时的交通情形已需要车辙和车轮度数的划一了;如果车辙和车轮的度数不能划一,一辆车子便不能畅行各处,便不能适应这个时代的需要了。”
秦汉之前,交通是很落后的。遥想当年,孔子坐在缓慢前行的牛车上,奔波于各个诸侯国之间,在今人眼里,是典型的慢镜头,辘辘的木车声中,时间似乎停滞。这是老子喜欢的境界:“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但秦始皇不喜欢,统一六国之后,他将发展交通作为国家行政的主要任务之一,陆路交通得以快速发展,除了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车同轨”制度外,他还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东至燕齐,南至吴楚,西达临洮,北达河塞,全程共八千九百多公里的“驰道”。
“驰道”,算是当时的高速公路了。《中国交通史》上说,驰道所采的路线,都是按最近的距离规定的,没有什么迂回曲折的地方,所以又叫“道”。驰道的建设,是“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驰道路线之长,宽度之阔,取道之近,建筑之坚实侈丽,“真是一个前古无匹的大工程”。试想想,如果在孔子的时代有了驰道,他老人家周游列国的时间,也不会有14年之漫长了。
汉代交通又达到一个新高度,褒斜道连通了长安与巴蜀,夜郎道延伸到云贵高原的莽莽群山之中。最有名的,当属连通西域的丝绸之路的开拓。这条路,让汉朝时代中国人的世界观焕然一新。
从中国历史的规律来看,大一统时代,交通就能获得长足进步:隋唐时,运河建设卓有成效,形成了四通八达的水运网,唐代还修建了石门道,将川滇和中原连接起来;宋元明清时期,交通建设也越来越多样化,陆海交通均获得长足发展,比如有堪称伟大的“郑和下西洋”,到了清朝,丝绸之路上的茶叶贸易,也依托当时先进的交通,鼎盛一时。
但是,从一个大的时间跨度来观察中国古代的交通,人在路上,始终是艰难的。到了晚清,错过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中国,在引进铁路、轮船和汽车之前,道路状况与交通方式,千年来并无质的飞跃。“行路难”,始终是不变的主题,当时漂在外地的人,要想回乡过年,往往需要提前一两个月动身,才能赶得上在迎接新岁的爆竹声中,回到温暖的家。
最适合做这篇文章标题的是:
本题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章。文章从首段“中国古代交通的大发展,是从秦朝开始的”起一直到最后一段“到了晚清……”为止,按照时间点介绍了中国古代的交通发展状况。
第二步,对比选项。文章主旨同义替换对应B项。
因此,选择B选项。
中国古代交通的大发展,是从秦朝开始的,到汉朝又达到一个新的高峰。秦朝对中国交通的意义,在于秦始皇推出的“车同轨”。著名学者白寿彝在《中国交通史》一书中写道:“‘车同轨’,实在充分表现了秦汉交通之大一统的新精神。它在字面上,虽只是要各处车辙的度数相等,各轮间的距离划一;实际上,也告诉了我们:这时的车辆已可畅行中国各处,这时的交通情形已需要车辙和车轮度数的划一了;如果车辙和车轮的度数不能划一,一辆车子便不能畅行各处,便不能适应这个时代的需要了。”
秦汉之前,交通是很落后的。遥想当年,孔子坐在缓慢前行的牛车上,奔波于各个诸侯国之间,在今人眼里,是典型的慢镜头,辘辘的木车声中,时间似乎停滞。这是老子喜欢的境界:“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但秦始皇不喜欢,统一六国之后,他将发展交通作为国家行政的主要任务之一,陆路交通得以快速发展,除了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车同轨”制度外,他还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东至燕齐,南至吴楚,西达临洮,北达河塞,全程共八千九百多公里的“驰道”。
“驰道”,算是当时的高速公路了。《中国交通史》上说,驰道所采的路线,都是按最近的距离规定的,没有什么迂回曲折的地方,所以又叫“道”。驰道的建设,是“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驰道路线之长,宽度之阔,取道之近,建筑之坚实侈丽,“真是一个前古无匹的大工程”。试想想,如果在孔子的时代有了驰道,他老人家周游列国的时间,也不会有14年之漫长了。
汉代交通又达到一个新高度,褒斜道连通了长安与巴蜀,夜郎道延伸到云贵高原的莽莽群山之中。最有名的,当属连通西域的丝绸之路的开拓。这条路,让汉朝时代中国人的世界观焕然一新。
从中国历史的规律来看,大一统时代,交通就能获得长足进步:隋唐时,运河建设卓有成效,形成了四通八达的水运网,唐代还修建了石门道,将川滇和中原连接起来;宋元明清时期,交通建设也越来越多样化,陆海交通均获得长足发展,比如有堪称伟大的“郑和下西洋”,到了清朝,丝绸之路上的茶叶贸易,也依托当时先进的交通,鼎盛一时。
但是,从一个大的时间跨度来观察中国古代的交通,人在路上,始终是艰难的。到了晚清,错过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中国,在引进铁路、轮船和汽车之前,道路状况与交通方式,千年来并无质的飞跃。“行路难”,始终是不变的主题,当时漂在外地的人,要想回乡过年,往往需要提前一两个月动身,才能赶得上在迎接新岁的爆竹声中,回到温暖的家。
文中划线部分指的是:
本题解析:
第一步,定位原文,划线部分位于文章末尾。文段首先提到“从一个大的时间跨度来观察中国古代的交通,人在路上,始终是艰难的”,接下来对该句进行了解释说明,即“到了晚清,错过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中国,在引进铁路、轮船和汽车之前,道路状况与交通方式,千年来并无质的飞跃”。
第二步,比较选项。C项符合要求。
因此,选择C选项。
中国古代交通的大发展,是从秦朝开始的,到汉朝又达到一个新的高峰。秦朝对中国交通的意义,在于秦始皇推出的“车同轨”。著名学者白寿彝在《中国交通史》一书中写道:“‘车同轨’,实在充分表现了秦汉交通之大一统的新精神。它在字面上,虽只是要各处车辙的度数相等,各轮间的距离划一;实际上,也告诉了我们:这时的车辆已可畅行中国各处,这时的交通情形已需要车辙和车轮度数的划一了;如果车辙和车轮的度数不能划一,一辆车子便不能畅行各处,便不能适应这个时代的需要了。”
秦汉之前,交通是很落后的。遥想当年,孔子坐在缓慢前行的牛车上,奔波于各个诸侯国之间,在今人眼里,是典型的慢镜头,辘辘的木车声中,时间似乎停滞。这是老子喜欢的境界:“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但秦始皇不喜欢,统一六国之后,他将发展交通作为国家行政的主要任务之一,陆路交通得以快速发展,除了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车同轨”制度外,他还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东至燕齐,南至吴楚,西达临洮,北达河塞,全程共八千九百多公里的“驰道”。
“驰道”,算是当时的高速公路了。《中国交通史》上说,驰道所采的路线,都是按最近的距离规定的,没有什么迂回曲折的地方,所以又叫“道”。驰道的建设,是“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驰道路线之长,宽度之阔,取道之近,建筑之坚实侈丽,“真是一个前古无匹的大工程”。试想想,如果在孔子的时代有了驰道,他老人家周游列国的时间,也不会有14年之漫长了。
汉代交通又达到一个新高度,褒斜道连通了长安与巴蜀,夜郎道延伸到云贵高原的莽莽群山之中。最有名的,当属连通西域的丝绸之路的开拓。这条路,让汉朝时代中国人的世界观焕然一新。
从中国历史的规律来看,大一统时代,交通就能获得长足进步:隋唐时,运河建设卓有成效,形成了四通八达的水运网,唐代还修建了石门道,将川滇和中原连接起来;宋元明清时期,交通建设也越来越多样化,陆海交通均获得长足发展,比如有堪称伟大的“郑和下西洋”,到了清朝,丝绸之路上的茶叶贸易,也依托当时先进的交通,鼎盛一时。
但是,从一个大的时间跨度来观察中国古代的交通,人在路上,始终是艰难的。到了晚清,错过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中国,在引进铁路、轮船和汽车之前,道路状况与交通方式,千年来并无质的飞跃。“行路难”,始终是不变的主题,当时漂在外地的人,要想回乡过年,往往需要提前一两个月动身,才能赶得上在迎接新岁的爆竹声中,回到温暖的家。
对“驰道”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解析:
第一步,定位原文,将选项与文段一一对应。
第二步,辨析选项。A项对应“算是当时的高速公路了”,并非严格意义上的高速公路,不符合文意。B项“难度”无中生有。C项对应“没有什么迂回曲折的地方”,但是并非“笔直”,不符合文意。D项对应“驰道所采的路线,都是按最近的距离规定的”,符合文意。
因此,选择D选项。
中国古代交通的大发展,是从秦朝开始的,到汉朝又达到一个新的高峰。秦朝对中国交通的意义,在于秦始皇推出的“车同轨”。著名学者白寿彝在《中国交通史》一书中写道:“‘车同轨’,实在充分表现了秦汉交通之大一统的新精神。它在字面上,虽只是要各处车辙的度数相等,各轮间的距离划一;实际上,也告诉了我们:这时的车辆已可畅行中国各处,这时的交通情形已需要车辙和车轮度数的划一了;如果车辙和车轮的度数不能划一,一辆车子便不能畅行各处,便不能适应这个时代的需要了。”
秦汉之前,交通是很落后的。遥想当年,孔子坐在缓慢前行的牛车上,奔波于各个诸侯国之间,在今人眼里,是典型的慢镜头,辘辘的木车声中,时间似乎停滞。这是老子喜欢的境界:“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但秦始皇不喜欢,统一六国之后,他将发展交通作为国家行政的主要任务之一,陆路交通得以快速发展,除了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车同轨”制度外,他还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东至燕齐,南至吴楚,西达临洮,北达河塞,全程共八千九百多公里的“驰道”。
“驰道”,算是当时的高速公路了。《中国交通史》上说,驰道所采的路线,都是按最近的距离规定的,没有什么迂回曲折的地方,所以又叫“道”。驰道的建设,是“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驰道路线之长,宽度之阔,取道之近,建筑之坚实侈丽,“真是一个前古无匹的大工程”。试想想,如果在孔子的时代有了驰道,他老人家周游列国的时间,也不会有14年之漫长了。
汉代交通又达到一个新高度,褒斜道连通了长安与巴蜀,夜郎道延伸到云贵高原的莽莽群山之中。最有名的,当属连通西域的丝绸之路的开拓。这条路,让汉朝时代中国人的世界观焕然一新。
从中国历史的规律来看,大一统时代,交通就能获得长足进步:隋唐时,运河建设卓有成效,形成了四通八达的水运网,唐代还修建了石门道,将川滇和中原连接起来;宋元明清时期,交通建设也越来越多样化,陆海交通均获得长足发展,比如有堪称伟大的“郑和下西洋”,到了清朝,丝绸之路上的茶叶贸易,也依托当时先进的交通,鼎盛一时。
但是,从一个大的时间跨度来观察中国古代的交通,人在路上,始终是艰难的。到了晚清,错过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中国,在引进铁路、轮船和汽车之前,道路状况与交通方式,千年来并无质的飞跃。“行路难”,始终是不变的主题,当时漂在外地的人,要想回乡过年,往往需要提前一两个月动身,才能赶得上在迎接新岁的爆竹声中,回到温暖的家。
对第二段概括恰当的一项是:
本题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首先说到秦汉以前,交通是很落后的,接着用孔子和老子作为例子说明当时交通的落后。“但”转折之后说到秦始皇将发展交通作为国家行政的主要任务之一,为交通发展做出了许多努力。转折之后为文段重点内容,强调在秦始皇统治下,秦朝交通有了哪些发展。
第二步,对比选项。文段主旨同义替换对应C项。
因此,选择C选项。
中国古代交通的大发展,是从秦朝开始的,到汉朝又达到一个新的高峰。秦朝对中国交通的意义,在于秦始皇推出的“车同轨”。著名学者白寿彝在《中国交通史》一书中写道:“‘车同轨’,实在充分表现了秦汉交通之大一统的新精神。它在字面上,虽只是要各处车辙的度数相等,各轮间的距离划一;实际上,也告诉了我们:这时的车辆已可畅行中国各处,这时的交通情形已需要车辙和车轮度数的划一了;如果车辙和车轮的度数不能划一,一辆车子便不能畅行各处,便不能适应这个时代的需要了。”
秦汉之前,交通是很落后的。遥想当年,孔子坐在缓慢前行的牛车上,奔波于各个诸侯国之间,在今人眼里,是典型的慢镜头,辘辘的木车声中,时间似乎停滞。这是老子喜欢的境界:“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但秦始皇不喜欢,统一六国之后,他将发展交通作为国家行政的主要任务之一,陆路交通得以快速发展,除了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车同轨”制度外,他还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东至燕齐,南至吴楚,西达临洮,北达河塞,全程共八千九百多公里的“驰道”。
“驰道”,算是当时的高速公路了。《中国交通史》上说,驰道所采的路线,都是按最近的距离规定的,没有什么迂回曲折的地方,所以又叫“道”。驰道的建设,是“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驰道路线之长,宽度之阔,取道之近,建筑之坚实侈丽,“真是一个前古无匹的大工程”。试想想,如果在孔子的时代有了驰道,他老人家周游列国的时间,也不会有14年之漫长了。
汉代交通又达到一个新高度,褒斜道连通了长安与巴蜀,夜郎道延伸到云贵高原的莽莽群山之中。最有名的,当属连通西域的丝绸之路的开拓。这条路,让汉朝时代中国人的世界观焕然一新。
从中国历史的规律来看,大一统时代,交通就能获得长足进步:隋唐时,运河建设卓有成效,形成了四通八达的水运网,唐代还修建了石门道,将川滇和中原连接起来;宋元明清时期,交通建设也越来越多样化,陆海交通均获得长足发展,比如有堪称伟大的“郑和下西洋”,到了清朝,丝绸之路上的茶叶贸易,也依托当时先进的交通,鼎盛一时。
但是,从一个大的时间跨度来观察中国古代的交通,人在路上,始终是艰难的。到了晚清,错过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中国,在引进铁路、轮船和汽车之前,道路状况与交通方式,千年来并无质的飞跃。“行路难”,始终是不变的主题,当时漂在外地的人,要想回乡过年,往往需要提前一两个月动身,才能赶得上在迎接新岁的爆竹声中,回到温暖的家。
下列选项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本题解析:
第一步,通读原文,将选项与文章一一对应。
第二步,对比选项。A项对应“如果在孔子的时代有了驰道,他老人家周游列国的时间,也不会有14年之漫长了”,符合文意。B项对应“中国古代交通的大发展,是从秦朝开始的”,并非秦朝才有交通,不符合文意。C项对应“统一六国之后,他将发展交通作为国家行政的主要任务之一”,不符合文意。D项无中生有。
因此,选择A选项。
材料一:
报告显示,2015年至2018年是自有气温记录以来最热的四年,其中2018年是史上第四热的年份。2018年与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有关的自然灾害影响全球近6200万人,其中受水灾影响人口超过3500万。飓风“迈克尔”和“弗洛伦斯”使美国遭受总计超过490亿美元经济损失,导致超过100人死亡。受超强台风“山竹”影响的人口超过240万,其中134人死亡。2018年高温和野火在欧洲、日本和美国共造成1600多人死亡,仅在美国高温和野火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40亿美元。
材料二:
IPCC(世界气象组织和其他联合国环境机构成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自成立以来,召集国际上许多著名科学家,成立了专门的研究小组,从各种观点和角度对地球气候变动问题进行研究和讨论,目前已经完成并发布了五次评估报告,每次评估报告均把全球变暖的原因指向人类活动。然而,IPCC的每一次报告也都引发了不小的反对声音。其中就有有一些科学家认为,所谓气候变暖只是自然本身的某种周期力量,并不是由人类引发的。
材料三:
提及气候变暖原因,多数人会想到交通运输、采矿和石油开采等。但也有研究人员认为,智能手机等信息通信技术产品是全球变暖的推手之一。一篇报道中写道,全球碳排放总量中,信息通信技术的“相对贡献”2007年占1%,2020年可能升至3.5%,2040年可能达14%,达到交通运输碳排放的一半以上。
材料四:
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10日刊载的一项研究显示,如把一氧化二氮排放考虑在内,水稻种植对全球变暖的影响可能比此前估计水平高出近一倍。美国环境保护基金组织的研究称,近年来,水资源短缺导致越来越多的地区采用间歇性淹水法种植水稻。但在分析稻田对气候的影响时,间歇性淹水稻田释放的高水平一氧化二氮此前并未被计算在内,导致水稻种植对全球变暖的影响被严重低估。
如果上述研究结果都是可信的,据此我们可以推知:
本题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型。
依据题干特征和提问方式,确定为归纳推理。
第二步,辨析选项。
A项: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可知水稻、手机或许都是造成气候变暖的原因,但二者谁的影响大,文段并没有做出比较,不能推出;
B项:材料二、三、四分别提到了造成气候变暖的不同原因,可以推出;
C项:材料二中IPCC的评估报告把全球变暖的原因指向了人类活动,但遭到了很多科学家的反对,但这并不代表人类活动就真的不是造成气候变暖的原因,且“最”太过绝对,无法进行判断,不能推出;
D项:各项材料并未提及气候变暖的原因是否仍在继续,将来的事情不得而知,不能推出。
因此,选择B选项。
材料一:
报告显示,2015年至2018年是自有气温记录以来最热的四年,其中2018年是史上第四热的年份。2018年与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有关的自然灾害影响全球近6200万人,其中受水灾影响人口超过3500万。飓风“迈克尔”和“弗洛伦斯”使美国遭受总计超过490亿美元经济损失,导致超过100人死亡。受超强台风“山竹”影响的人口超过240万,其中134人死亡。2018年高温和野火在欧洲、日本和美国共造成1600多人死亡,仅在美国高温和野火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40亿美元。
材料二:
IPCC(世界气象组织和其他联合国环境机构成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自成立以来,召集国际上许多著名科学家,成立了专门的研究小组,从各种观点和角度对地球气候变动问题进行研究和讨论,目前已经完成并发布了五次评估报告,每次评估报告均把全球变暖的原因指向人类活动。然而,IPCC的每一次报告也都引发了不小的反对声音。其中就有有一些科学家认为,所谓气候变暖只是自然本身的某种周期力量,并不是由人类引发的。
材料三:
提及气候变暖原因,多数人会想到交通运输、采矿和石油开采等。但也有研究人员认为,智能手机等信息通信技术产品是全球变暖的推手之一。一篇报道中写道,全球碳排放总量中,信息通信技术的“相对贡献”2007年占1%,2020年可能升至3.5%,2040年可能达14%,达到交通运输碳排放的一半以上。
材料四:
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10日刊载的一项研究显示,如把一氧化二氮排放考虑在内,水稻种植对全球变暖的影响可能比此前估计水平高出近一倍。美国环境保护基金组织的研究称,近年来,水资源短缺导致越来越多的地区采用间歇性淹水法种植水稻。但在分析稻田对气候的影响时,间歇性淹水稻田释放的高水平一氧化二氮此前并未被计算在内,导致水稻种植对全球变暖的影响被严重低估。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材料四的结论?
本题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型。
根据提问方式中的“支持”,确定为加强论证。
第二步,找论点和论据
论点:水稻种植对全球变暖的影响可能比此前估计水平高出近一倍。
论据:近年来,水资源短缺导致越来越多的地区采用间歇性淹水法种植水稻。但在分析稻田对气候的影响时,间歇性淹水稻田释放的高水平一氧化二氮此前并未被计算在内,导致水稻种植对全球变暖的影响被严重低估。
第三步,辨析选项。
A项:无关选项。持续性淹水稻田释放的气体,与是否低估了水稻对全球变暖的影响无关,不能加强。
B项:无关选项。降低甲烷的技术会导致一氧化二氮排放增加,但无法知道是否低估了水稻对全球变暖的影响,不能加强。
C项:增加论据。一氧化二氮是温室气体,同时间歇性淹水稻田释放的一氧化二氮比持续性淹水稻田高30到45倍,但这些数据此前并未被计算在内,所以水稻种植对全球变暖的影响可能比此前估计水平高,可以加强。
D项:无关选项。可改变种植方法,但不知道新的方法对环境的影响,也无法说明水稻对全球变暖的影响有没有被低估,无法加强。
因此,选择C选项。
材料一:
报告显示,2015年至2018年是自有气温记录以来最热的四年,其中2018年是史上第四热的年份。2018年与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有关的自然灾害影响全球近6200万人,其中受水灾影响人口超过3500万。飓风“迈克尔”和“弗洛伦斯”使美国遭受总计超过490亿美元经济损失,导致超过100人死亡。受超强台风“山竹”影响的人口超过240万,其中134人死亡。2018年高温和野火在欧洲、日本和美国共造成1600多人死亡,仅在美国高温和野火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40亿美元。
材料二:
IPCC(世界气象组织和其他联合国环境机构成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自成立以来,召集国际上许多著名科学家,成立了专门的研究小组,从各种观点和角度对地球气候变动问题进行研究和讨论,目前已经完成并发布了五次评估报告,每次评估报告均把全球变暖的原因指向人类活动。然而,IPCC的每一次报告也都引发了不小的反对声音。其中就有有一些科学家认为,所谓气候变暖只是自然本身的某种周期力量,并不是由人类引发的。
材料三:
提及气候变暖原因,多数人会想到交通运输、采矿和石油开采等。但也有研究人员认为,智能手机等信息通信技术产品是全球变暖的推手之一。一篇报道中写道,全球碳排放总量中,信息通信技术的“相对贡献”2007年占1%,2020年可能升至3.5%,2040年可能达14%,达到交通运输碳排放的一半以上。
材料四:
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10日刊载的一项研究显示,如把一氧化二氮排放考虑在内,水稻种植对全球变暖的影响可能比此前估计水平高出近一倍。美国环境保护基金组织的研究称,近年来,水资源短缺导致越来越多的地区采用间歇性淹水法种植水稻。但在分析稻田对气候的影响时,间歇性淹水稻田释放的高水平一氧化二氮此前并未被计算在内,导致水稻种植对全球变暖的影响被严重低估。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质疑材料三的结论?
本题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型。
根据提问方式中的“削弱”,确定为削弱论证。
第二步,找论点和论据
论点:智能手机等信息通信技术产品是全球变暖的推手之一。
论据:全球碳排放总量中,信息通信技术的“相对贡献”2007年占1%,2020年可能升至3.5%,2040年可能达14%,达到交通运输碳排放的一半以上。
第三步,辨析选项。
A项:无关选项。消费者更换手机频率高造成浪费,与气候变暖的原因无关,不能削弱。
B项:无关选项。人均看手机的时间,与论点无关,不能削弱。
C项:切断联系。指出气候变暖的原因不能仅依靠碳排放量决定,切断论据和论点的联系,可以削弱。
D项:增加论据。增加新论据说明手机确实会增加碳排放,可以加强论点,不能削弱。
因此,选择C选项。
材料一:
报告显示,2015年至2018年是自有气温记录以来最热的四年,其中2018年是史上第四热的年份。2018年与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有关的自然灾害影响全球近6200万人,其中受水灾影响人口超过3500万。飓风“迈克尔”和“弗洛伦斯”使美国遭受总计超过490亿美元经济损失,导致超过100人死亡。受超强台风“山竹”影响的人口超过240万,其中134人死亡。2018年高温和野火在欧洲、日本和美国共造成1600多人死亡,仅在美国高温和野火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40亿美元。
材料二:
IPCC(世界气象组织和其他联合国环境机构成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自成立以来,召集国际上许多著名科学家,成立了专门的研究小组,从各种观点和角度对地球气候变动问题进行研究和讨论,目前已经完成并发布了五次评估报告,每次评估报告均把全球变暖的原因指向人类活动。然而,IPCC的每一次报告也都引发了不小的反对声音。其中就有有一些科学家认为,所谓气候变暖只是自然本身的某种周期力量,并不是由人类引发的。
材料三:
提及气候变暖原因,多数人会想到交通运输、采矿和石油开采等。但也有研究人员认为,智能手机等信息通信技术产品是全球变暖的推手之一。一篇报道中写道,全球碳排放总量中,信息通信技术的“相对贡献”2007年占1%,2020年可能升至3.5%,2040年可能达14%,达到交通运输碳排放的一半以上。
材料四:
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10日刊载的一项研究显示,如把一氧化二氮排放考虑在内,水稻种植对全球变暖的影响可能比此前估计水平高出近一倍。美国环境保护基金组织的研究称,近年来,水资源短缺导致越来越多的地区采用间歇性淹水法种植水稻。但在分析稻田对气候的影响时,间歇性淹水稻田释放的高水平一氧化二氮此前并未被计算在内,导致水稻种植对全球变暖的影响被严重低估。
根据材料二,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解释IPCC的评估与一些科学家之间的观点冲突的?
本题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型。
根据提问方式“解释”,确定为原因解释。
第二步,分析题干。
矛盾为:IPCC评估报告称气候变暖的原因是人类活动;而一些科学家认为气候变暖只是自然本身的某种周期力量。
第三步,辨析选项。
A项:IPCC的报告中的数据可能是为了得到结论而纂改的,并非真实情况,所以由此得出的结论遭到反对,可以解释;
B项:气候变暖是否是谎言,与气候变暖的原因无关,不能解释;
C项:温度下降无法说明气候变暖的原因,不能解释;
D项:IPCC的组织类型并不能说明该机构评估报告的可信度,更无法解释题干的冲突,不能解释。
因此,选择A选项。
材料一:
报告显示,2015年至2018年是自有气温记录以来最热的四年,其中2018年是史上第四热的年份。2018年与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有关的自然灾害影响全球近6200万人,其中受水灾影响人口超过3500万。飓风“迈克尔”和“弗洛伦斯”使美国遭受总计超过490亿美元经济损失,导致超过100人死亡。受超强台风“山竹”影响的人口超过240万,其中134人死亡。2018年高温和野火在欧洲、日本和美国共造成1600多人死亡,仅在美国高温和野火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40亿美元。
材料二:
IPCC(世界气象组织和其他联合国环境机构成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自成立以来,召集国际上许多著名科学家,成立了专门的研究小组,从各种观点和角度对地球气候变动问题进行研究和讨论,目前已经完成并发布了五次评估报告,每次评估报告均把全球变暖的原因指向人类活动。然而,IPCC的每一次报告也都引发了不小的反对声音。其中就有有一些科学家认为,所谓气候变暖只是自然本身的某种周期力量,并不是由人类引发的。
材料三:
提及气候变暖原因,多数人会想到交通运输、采矿和石油开采等。但也有研究人员认为,智能手机等信息通信技术产品是全球变暖的推手之一。一篇报道中写道,全球碳排放总量中,信息通信技术的“相对贡献”2007年占1%,2020年可能升至3.5%,2040年可能达14%,达到交通运输碳排放的一半以上。
材料四:
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10日刊载的一项研究显示,如把一氧化二氮排放考虑在内,水稻种植对全球变暖的影响可能比此前估计水平高出近一倍。美国环境保护基金组织的研究称,近年来,水资源短缺导致越来越多的地区采用间歇性淹水法种植水稻。但在分析稻田对气候的影响时,间歇性淹水稻田释放的高水平一氧化二氮此前并未被计算在内,导致水稻种植对全球变暖的影响被严重低估。
根据材料一,可以推出的是:
本题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型。
依据题干特征和提问方式,确定为归纳推理。
第二步,辨析选项。
A项:2015~2018是自有气温记录以来最热的四年,但并不能因此得出全球变暖的趋势,不能推出;
B项:材料中没有提到气候变化与农业的具体关系,不能推出;
C项:2018年是史上第四热的年份,但不代表当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也是史上第四高,无法推出;
D项:材料中提到了2018年发生了很多极端天气,并用具体数据说明了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影响,且选项中用“或许”表达了可能性,可以推出。
因此,选择D选项。
试卷分类:综合应用能力
练习次数:98次
试卷分类:综合应用能力
练习次数:86次
试卷分类:综合应用能力
练习次数:75次
试卷分类:综合应用能力
练习次数:77次
试卷分类:公共基础知识
练习次数:106次
试卷分类:公共基础知识
练习次数:75次
试卷分类:公共基础知识
练习次数:122次
试卷分类:公共基础知识
练习次数:86次
试卷分类:公共基础知识
练习次数:91次
试卷分类:职业能力倾向测验
练习次数:32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