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等级:
发布时间: 2022-01-24 15:48
扫码用手机做题
某工程为新建办公自动化耗材基地建设项目,项目占地面积30亩,其中征用农田15亩,居民拆迁占地15亩,工程附近有小学和医院各一处,建设7125m2标准化厂房一座;引进齿轮生产线一条、鼓基切削生产线一条、鼓基阳极氧化生产线一条(配套建设污水处理站及酸雾吸收塔),工程总投资4000万元,其中环保投资50万元,总装机容量为503kW,冬季办公楼及生产车间采暖采取集中供热方式,主要供暖设备为厂区内锅炉,用水工序主要为阳极氧化生产线喷淋冲洗水,其次是员工生活用水、酸雾吸收塔少量补充水及绿化用水,阳极氧化生产线和酸雾吸收塔排放的酸碱废水进入污水处理系统,治理达标后排入附近河流。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施工期对环境的主要影响有哪些?
2.营运期的水环境保护应当注意些什么?
3.声环境的敏感点是什么?如何保护?
本题解析:
1.施工期对环境的主要影响有:
(1)水环境。施工期的主要污水来自于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污水,这部分水量较小,对环境影响较小。
(2)声环境。项目在工业园区内,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噪声可能对周边的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噪声的来源主要是施工机械,包括推土机、挖掘机、载重汽车、振捣器、打桩机、塔吊等。
(3)空气环境。施工期间,各类建材及土石方的运输造成一定的扬尘,对周围的大气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4)固体废弃物。固体废弃物包括土石方、建筑垃圾以及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等。
(5)生态环境。项目的建设涉及拆迁和占用农田,因此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可能涉及水土流失等问题。
(6)社会环境。项目拆迁15亩,拆迁居民的安置是影响社会环境的主要问题,另外占用农田必将影响当地的农业生产,因此应当妥善处理这类问题。
2.(1)根据工程的特点,营运期产生的废水主要是阳极氧化生产线和酸雾吸收塔排放的酸碱废水,此类废水需要经过专门的装置进行处理。
(2)由于废水处理后直接排入附近的河流,因此应当特别关注废水处理装置的处理效果和效率,应当避免未经过处理或者处理后不达标就排放的情况的发生。
3.(1)声环境的敏感点是周围的居民、医院和小学。
(2)施工期对于施工噪声敏感点的保护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①使用减噪设备施工;
②严格控制施工时间,夜间(22:00至次日凌晨6:00)禁止施工;
③设置隔声墙等防止噪声的扩散;
④如果必须在打扰周围居民的生活时候施工,要提前进行通知,并且对噪声带来的影响给予一定的补偿。
某市拟建一个危险废物安全处置中心,其主要的建设内容包括:安全填埋场、物化处理车间、稳定固化处理车间、公用工程及生活办公设施等。该地区主导风向为SW,降雨充沛。
拟选场址一:位于低山丘陵山坡及沟谷区,西南侧直线距离1.8km处为某村庄,主要植被为人工种植的果园、水稻、蔬菜等。选址所在地区交通方便,仅需建进场公路1km;垃圾运输沿途经过3个村庄,人口居住稀疏。选址区场地外东北侧为地势最高点,场地北部有一条东西走向沟谷,在沟谷西部有一个人工土石坝,沟谷汇水在此形成一个人工鱼塘。场地外南侧池塘为最低点,场地南部汇水沿南侧坡地汇入南部沟谷向南流出。选址区南侧5km处有一个森林公园。选址区位于最近水厂取水点上游25km处。距离选址区西边界0.2km处有一高压高架输电线穿过。
拟选场址二:位于某村庄北面山谷(距离该村1.5km),地表植被主要为马尾松一芒萁群落和人工种植林,交通方便。需建进场公路0.8km;垃圾运输沿途经过2个村庄,人口居住比较密集。选址区临近森林公园(约1km),场地周围地势南高北低,北侧有一水塘(非饮用水)。选址区位于最近水厂取水点上游20km处,距最近变电站1km。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通过两个场址的比选,哪个更适合建设危险废物安全处置中心?请说明理由。
2.该建设项目评价的重点是什么?
3.该项目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水环境影响的主要评价因子包括哪些?
5.环境影响预测的主要内容及预测时段包括哪些?
本题解析:
1. 危险废物填埋场选址要求如下:
(1)填埋场场址的选择应符合国家及地方城乡建设总体规划要求,场址应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区域,不会因自然或人为的因素而受到破坏。
(2)填埋场场址的选择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3)填埋场场址不应选在城市工农业发展规划区、农业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物(考古)保护区、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区、供水远景规划区、矿产资源储备区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
(4)填埋场距飞机场、军事基地的距离应在3000m以上。
(5)填埋场场界应位于居民区800m以外,并保证在当地气象条件下对附近居民区大气环境不产生影响。
(6)填埋场场址必须位于百年一遇的洪水标高线上,并在长远规划中的水库等人工蓄水设施淹没区和保护区之外。
(7)填埋场场址距地表水域的距离不应小于150m。
(8)填埋场场址的地质条件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能充分满足填埋场基础层的要求。
②现场或其附近有充足的黏土资源以满足构筑防渗层的需要。
③位于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主要补给区范围之外,且下游无集中供水井。
④地下水位应在不透水层3m以下,否则,必须提高防渗设计标准并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取得主管部门同意。
⑤天然地层岩性相对均匀、渗透率低,其渗透系数应符合《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 18598—2001)中“6.4填埋场天然基础层的饱和渗透系数不应大于1.0×10-5cm/s,且厚度不应小于2m”的要求。
⑥地质结构相对简单、稳定,没有断层。
(9)填埋场场址选择应避开下列区域:破坏性地震及活动构造区;海啸及涌浪影响区:湿地和低洼汇水处;地应力高度集中,地面抬升或沉降速率快的地区;石灰溶洞发育带;废弃矿区或塌陷区;崩塌、岩堆、滑坡区;山洪、泥石流地区;活动沙丘区;尚未稳定的冲积扇及冲沟地区;高压缩性淤泥、泥炭及软土区以及其他可能危及填埋场安全的区域。
(10)填埋场场址必须有足够大的可使用面积以保证填埋场建成后具有10年或更长的使用期,在使用期内能充分接纳所产生的危险废物。
(11)填埋场场址应选在交通方便、运输距离较短,建造和运行费用低,能保证填埋场正常运行的地区。
两个场址对比分析见表6-9。
由表1可知,与场址二相比,场址一的优点有:①破坏人工种植的果园、蔬菜,对生态破坏相对较小;②离最近水厂取水点相对较远,对水环境影响相对较小;③距离电力设施比较近;④距离村庄和森林公园等敏感点比较远,对周围敏感点声环境和景观等影响小。缺点:①其建进场公路要长0.2km;②村庄数目多,人口居住比较稀疏。综合上述两个场址的优缺点,选择场址一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小,更适合建设固体废物安全处置中心。
2.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是危险废物处理工艺的可行性、处置中心选址的合理性、危险废物贮存设施的污染防治措施分析以及填埋场运行期间渗滤液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环境的影响,此外还包括公众参与。
3. 进行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时环境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如下:
(1)地理位置:建设项目所处的经纬度、行政区位置和交通位置,并附地理位置图。
(2)地质环境:根据现有资料详细叙述该地区的特点,以及断裂、坍塌、地面沉陷等不良地质构造。若没有现成的地质资料,应根据评价要求作一定的现场调查。
(3)地形地貌:建设项目所在地区的海拔高度、地形特征、相对高差的起伏状况,周围的地貌类型。
(4)气象与气候。
(5)地表水环境:地表水水系分布、水文特征;地表水资源分布及利用情况,主要取水口分布;地表水水质现状及污染来源等。
(6)地下水环境。
(7)大气环境:根据现有资料,简单说明项目周围地区大气环境中主要的污染物、污染来源、大气环境容量等。
(8)土壤与水土流失:土壤类型及其分布、成土母质、土壤层厚度等。
(9)生态调查:植被情况(如类型、主要组成、覆盖度和生长情况等),有无国家重点保护的或稀有的野生动植物。
(10)声环境:确定声环境现状调查的范围、监测布点与现有污染源的调查工作。
(11)社会经济:包括经济指标、人口、工业与能源、农业与土地利用、交通运输等。
(12)人文遗迹、自然遗迹与珍贵景观:主要是与项目邻近的森林公园情况,并调查选址区是否有其他需要重点保护的景观。
4.地表水环境影响主要评价因子包括pH、CODCr、BOD、SS、石油类、氨氮、总磷、挥发酚、总汞、总氰化物,还有其他重金属如Cu、Cd、Zn、As等;地下水环境影响的主要评价因子包括:pH、总汞、总氰化物、Cr6+、Cu、Zn、Cd、As。
5.项目环境影响预测的主要内容包括:
(1)水环境: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主要预测填埋场渗滤液、预处理车间产生的废水以及生活区污水对水环境的影响。分析渗滤液的环境影响时,还应考虑非正常情况下如防渗层破裂对地下水的污染。
(2)大气环境:施工扬尘、填埋机械和运输车辆尾气、填埋场废气对填埋场周围环境和沿线环境空气的影响。
(3)噪声:施工机械、作业机械和运输车辆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4)水土流失:项目选址区位于低山丘陵区,建设期对植被的破坏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要采取防护措施。
(5)生态环境和景观影响:建设填埋场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植被,占用土地会引起水土流失,弃土堆放等会对选址区及其周围生态环境和景观产生一定的影响。
预测时段包括:建设期、运营期和服务期满后(封场后)三个时段。
H省拟在L县新建2×1000MW超临界凝汽式燃煤发电机组。厂址所在地形为丘陵,距L县规划边界约9km。厂址周围环境现状及厂区平面布置见图4-2。工程供水水源为L县污水处理厂中水和P水库,采用带自然通风冷却塔的二次循环方式。正常运行情况下,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处理达标后回用不外排;工程采用石灰石—石膏湿法烟气脱硫工艺,设计脱硫效率为90%:用三室五电场静电除尘器,除尘效率为99.8%,脱硫系统的除尘效率为50%;采用低氮燃烧技术;预留脱除氮氧化物装置空间;两台炉合用一座240m烟囱;废气污染物排放量为SO20.479t/h,NO22.71t/h,烟尘0.213t/h。经预测,SO2最大地面浓度为5.559μg/m3,NO2最大地面浓度为30.57μg/m3,NO2地面浓度达标准限值10%时所对应的最远距离为20km,烟尘最大地面浓度为2.27μg/m3。工程采用露天煤场,灰渣分除、干除灰系统,干灰场贮存方式,灰场属山谷灰场。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本项目建设与相关环境保护及产业政策的相关性?
2.确定环境空气质量评价工作等级、评价范围?
3.在进行大气环境现状监测时共布设了6个点,请问是否合理并说明原因?
4.分析本项目厂区平面布置的合理性,必要时提出相应的调整方案和工程需增设的污染防治措施?
本题解析:
1. 新建2×1000MW超临界凝汽式燃煤发电机组属于产业结构调整目录中的鼓励类,工程石灰石一石膏湿法烟气脱硫工艺,设计脱硫效率为90%;用三室五电场静电除尘器,除尘效率为99.8%,脱硫系统的除尘效率为50%;采用低氮燃烧技术;符合《关于发展热电联产的规定》计基础(2000)1268号规定,所以该项目符合产业政策。
2.(1)《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部分污染物的浓度值如下:
①SO2二级标准年平均0.06mg/m3,日平均0.15mg/m3,小时平均0.5mg/m3;
②NO2二级标准年平均0.08mg/m3,日平均0.12mg/m3,小时平均0.24mg/m3;
③TSP二级标准年平均0.20mg/m3,日平均0.30mg/m3。
(2)根据SO2、NO2和TSP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分别为1.11%、12.7%和0.25%,取污染物中Pi最大者NO2,虽然NO2地面浓度达标准限值所对应的最远距离为20km>5km,但PNO2=12.7%<80%,故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级别为二级。
(3)因此,进行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时A村庄、B镇、自然保护区和区政府的大气污染情况都应进行预测。
3.合理。本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级别为二级,对于二级评价监测点不应少于6个,可取一期不利季节进行监测。
4.(1)露天煤场不合理,厂界南边480m输水渠,运煤公路布置距输水渠太近。图1没有风向,看图上的布置,西边的自然村距离冷却塔太近,噪声的扰民问题可能显得突出。
(2)调整意见:①将煤场往自然村的下风向安置;②将噪声污染重的车间和设备远离自然村,靠近农田,减少噪声扰民的问题;③在厂区的西边和北边设置绿化带,减少噪声和扬尘。
某工业园区拟建生产能力3.0×107m/a的纺织印染项目。生产过程包括织造、染色、印花、后续工序,其中染色工序含碱减量处理单元,年生产300天,每天24小时连续生产。按工程方案,项目新鲜水用量1600t/d,染色工序重复用水量165t/d,冷却水重复用水量240t/d,此外,生产工艺废水处理后部分回用生产工序。
项目主要生产工序产生的废水量、水质特点见表1-1。拟定两个废水处理、回用方案。方案1是拟将各工序废水混合处理,其中部分进行深度处理后回用(恰好满足项目用水需求),其余排入园区污水处理厂。处理工艺流程见图。方案2拟对废水特性进行分质处理,部分废水深度处理后回用,难以回用的废水处理后排入园区污水处理厂。
纺织品定型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经车间屋顶上6个呈矩形分布排气口排放,距地面8m,项目所在地声环境属于3类功能区,南厂界声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值昼间60.0dB(A),夜间56.0dB(A),经预测,项目对工厂南侧厂界噪声贡献值为54.1dB(A)。
[注:《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排放标准》3类区标准为:昼间65dB(A),夜间55dB(A)。][2011年真题]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该项目排入园区污水处理厂废水COD限值为500mg/L,方案1的COD去除率至少应达到多少?
2.按方案1确定的废水回用量,计算该项目水的重复利用率。
3.对适宜回用的生产废水,提出废水分质处理、回用方案(框架),并使项目能满足印染企业水重复利用率35%以上的要求。
4.给出定型车间计算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所需要的源参数。
5.按《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排放标准》评价南侧厂界噪声达标情况,说明理由。
6.【扩展题】
说明方案一和方案二中哪一个处理方案更为合理。
7.若要分析评价纺织品定型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是否达标,需明确清楚哪些内容?
本题解析:
1.(1)根据题中所给项目信息,各工序废水混合后COD的浓度为:(420×350+650×3100+40×13500+200×1300+350×250+60×1200)÷(420+650+40+200+350+60)=1814.8mg/L。
(2)出水水质要求:排入园区污水处理厂废水COD限值为500mg/L。
(3)COD去除率为:[(1814.8-500)÷1814.8]×100%=72.45%。
由以上计算可知,方案1的COD去除率至少应达到72.45%。
2.该项目水重复利用率计算过程如下:
(1)废水总量为:420+650+40+200+350+60=1720t/d,根据图1-1废水处理工艺流程,方案1中的废水回用量:1720×40%×60%=412.8t/d。
(2)该项目的重复用水量:165+240+412.8=817.8t/d。
(3)该项目水的重复利用率:[817.8÷(1600+817.8)]×100%=33.8%。
3.废水分质处理、回用方案如图1-2所示。
(2)分析如下:
①通过废水特点分析,织造废水的COD浓度低(350mg/L)、可生化性好;水洗废水的COD浓度低(250mg/L)、可生化性好、色度低。因此,上述两种废水可经过处理后回用。分质处理方案如图2-2所示。
②织造废水量为420t/d,水洗废水量为350t/d,这两种废水经处理后可回用60%,即废水回用量=(420+350)×60%=462(t/d)。则项目的水重复利用率为:[(165+240+462)/(1600+165+240+462)]×100%=35.1%。
根据上述计算可知,该回用方案满足印染企业水重复利用率35%以上的要求。
4.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模式主要输入的源参数包括:
(1)6个呈矩形分布排气口的污染物排放速率[面源速率(g/(s·m2))];
(2)面源有效高度(m);
(3)6个呈矩形分布排气口构成的面源的长度(m)和宽度(m)。
(4)小时评价标准(mg/m3)。
5.(1)南侧厂界噪声达标。
(2)理由:根据《声环境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2.4—2009),新建项目的边界噪声以工程噪声贡献值作为评价量。该项目经预测,项目对工厂南侧厂界噪声贡献值为54.1dB(A),无论昼间和夜间均符合《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排放标准》3类区标准值(昼间65dB,夜间55dB)。
6.(1)方案二更合理。
(2)理由:方案二更符合污水分类分质处理的要求,更容易做到达标排放。方案一将不同类型不同水质的废水混合处理,不符合废水分类分质处理的原则,处理难度加大,不容易做到达标排放。
7.若要分析评价纺织品定型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是否达标,需明确的内容有:生产过程使用的原辅材料、工艺流程及产生废气的污染源(环节)、主要污染物种类、排放相应的污染物种类所应该具备的排气筒数量、高度、排放同类污染物的排气筒间的距离。
某冶炼厂,拟实施技术改造,技改内容包括:熔炼系统——采用顶吹浸没式喷枪熔炼技术淘汰现有密闭鼓风炉;制酸系统——改造原有单转单吸制酸系统为双转双吸制酸工艺;火法精炼系统——淘汰1台50t固定式阳极反射炉,新建2台200t回转式阳极炉,并以液化气替代重油作还原剂;新增污酸处理站,改造现有污水处理工艺。设计规模为年产电解铜10万t(含铜99.95%),硫酸34万t,粗铜10万t,阳级铜7.6万t。
项目排水入A河流,废水中砷、重金属满足Ⅱ类水质标准,酚超Ⅳ类标准;A河流汇入长江,该段水质基本满足Ⅱ类水质标准,但按渔业水质标准要求,铜浓度超过0.01mg/L,超Ⅲ类水质渔业标准。
评价区内SO2和城区TSP均有超标,空气中重金属浓度未超标。
评价区土壤中Cu、Zn、Cd含量超过《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二级标准;稻谷样品中,Cu、Pb、As含量超标。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本项目工程分析的重点。
2.铜冶炼项目环评中应关注什么内容?
3.本项目控制污染与环境保护目标是什么?
4.地表水现状调查水质参数包括什么内容?
5.铜冶炼项目物料平衡中应包括什么内容?
本题解析:
1.本项目工程分析的重点包括生产工艺分析,产污节点分析,污染防治措施分析,清洁生产分析。
2. 铜冶炼项目环评中应关注:
(1)无组织排放污染问题;
(2)制酸系统运行稳定性;
(3)砷污染;
(4)卫生防护距离的确定。
3.控制污染目标包括控制制酸系统尾气中的SO2和含重金属的酸性废水达标排放。保护目标为厂址周围环境空气、土壤环境、地表水环境。
4.本项目地表水现状调查水质参数为常规水质参数,考虑水体现状挥发酚有超标现象,故选择SS、COD、BOD5和挥发酚。
5.铜冶炼项目物料平衡中应包括铜平衡、硫平衡和砷平衡。
(1)铜平衡:铜投入来源于混合铜精矿原料,铜产出主要包括阴极铜、阳极泥、废电解液、水淬弃渣及损失和误差。应列表说明铜投入量、铜产出量和所占比例。投入与产出应相等。
(2)硫平衡:硫投入来源于原料——混合铜精矿、燃料——煤和重油。硫产出包括成品酸、水淬弃渣、外排烟气、制酸尾气外排、污酸污泥渣和损失。列表说明硫的投入量和所占比例、硫的产出量和所占比例。投入与产出应相等。
(3)砷平衡:砷投入来源于混合铜精矿原料,砷产出主要包括水淬弃渣、阳极泥、污酸污泥渣、废水和损失。应列表说明砷投入量、砷产出量和所占比例。投入与产出相等。
煤田开采某矿区拟新建12.0Mt/a的煤矿,井田以风沙地形为主。西高东低,相对高差20m,地表典型植被为沙生植物群落,植被覆盖率为25%;区域为半干旱温带高原大陆性气候,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
矿井服务年限35年,开采侏罗纪中统的9个煤层,总厚度平均约30m。开采方式为井工开采。矿井以三个水平分六个采区,逐次开拓全井田,开采煤层平均含硫量为0.05%,配套建设选煤厂,矸石产生量为1.2×106t/a,属Ⅰ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拟排放矿区现有排矸场。该排矸场位于井田南边界外一条东西走向的荒沟内,该荒沟附近有一村庄,现有居民25户。
井田内含水层主要为第四系砂砾层潜水,潜水位仅埋深2~5m,煤炭开采不会导通地表第四系砂砾层潜水。预计煤矿井开采地表沉陷稳定后下沉值平均为20m。
项目建设期为26个月,建设期主要施工废水包括井下施工排出的少量井下涌水、砂石料系统冲洗废水,混凝土拌和系统冲洗废水、机械车辆维护冲洗废水。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列出沙生植被样方调查的主要内容。简要分析地表沉陷稳定后地貌的变化趋势,给出因地表形沉陷导致的主要生态影响。排矸场现状调查时,应关注的主要环境问题有哪些?给出建设期主要施工废水处理措施。
本题解析:
沙生植被样方调查主要是进行物种调查、覆盖度调查,其主要内容有:
(1)调查样方周边植被生境主要包括海拔高度、坡度、土壤类型与结构等。
(2)样方中植物情况包括植物种类(包括优势种和建群种)及其拉丁学名、盖度、密度、频率、植株高度、生物量、优势度等。
(3)调查是否有国家或地方物种如有保护物种,需对其生境及其生存状况进行深入调查,包括种类、数量、分布范围、生存状态与生境条件等。(1)地貌变化趋势有:①由于地表移动,井田内(包括井田周边)会仍留下较多的裂缝,甚至形成季节性冲沟。②由于井田下沉20m,原井田内西高东低相对高差20m的岗丘地形将消失,下沉区将形成外围西高东低的盆地。③形成盆地会产生积水现象,特别是浅层地下水会补给入渗,形成水塘;水塘周边会生长非地带性的湿生植被替代原来的地带性沙生植被。④总体来看,地表下沉稳定后,井田西高东低的岗丘地形将变为平地与盆地,且井田局地将由原来的风沙地貌演变为局地(水侵)湿地地貌。
(2)深陷导致的主要生态影响有:①下沉盆地边坡会产生一定的水土流失。②下沉盆地区域植物群落将发生变化,地带性的沙生植被将非地带性的水生或湿生植被替代,生态系统类型将发生变化。③下沉盆地外围沙生植被由于地下水位的下降,生存环境更为严酷,甚至面临死亡。④如果盆地区原为牧场,则该牧场将受到破坏。排矸场现状调查应关注的主要环境问题有:
(1)排矸场是否处于村庄主导风向下风侧,与村庄是否相距500m以上。
(2)排矸场是否存在扬尘污染问题,特别对附近村庄造成空气污染影响问题。
(3)排矸场是否影响了荒沟附近居民饮水。
(4)矸石山是否存在塌方及溃坝问题,是否会对附近居民的安全造成威胁,是否需要搬迁。
(5)防止矸石山自燃与爆炸的措施是否落实,是否采取防止矸石山自燃的分层堆放、分层垫铺黏土或石灰措施。
(6)对荒沟内及周边区域植被的破坏,是否采取了一定的生态恢复措施,效果如何。
(7)排矸场所造成的水土流失问题,是否采取了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
(8)对荒沟季节性排洪是否采取了相应的防洪排水措施。
(9)既有运输道路及两侧生态保护目标影响情况调查。对施工废水根据类别及其处理后的用途,分类处理:
(1)井下施工排出的少量井下涌水根据使用情况,采取设置过滤、中和、沉淀、生化处理或消毒等处理工艺。
(2)砂石料系统冲洗废水通过沉淀池处理,降低SS的含量,重复利用。
(3)混凝土拌合系统冲洗废水既含有较高的悬浮物,又呈碱性,主要应通过沉淀池沉降、中和处理。
(4)机械车辆维护冲洗废水,应先设置隔油处理,然后再进入生化处理设施进行深度处理。
高速公路某省拟建一条全长210km的双向4车道高速公路连接甲乙两个城市,高速公路设计行车速度100km/h,路基宽度26m,平均路基高2.5m。
沿线地貌类型低山丘陵、山间盆地、河流阶地等,在山岭重丘区拟开凿一条隧道,隧道长4500m,埋深50~200m,隧道穿越的山体植被为天然次生林,山体主要为石灰岩,山脚下有一条小河,沿河村落的居民以河水为饮用水源。
高速公路有4km路段伴行一处重要天然湿地,线路距湿地边缘最近距离为50m。
公路以一座大桥跨越A河,河中设3处桥墩,桥下游5km范围内有一县城的饮用水水源地取水口。
有3km路段沿山谷盆地从张家庄(80户),李家庄(18户)两个村庄中间穿过,道路红线距张家庄前排住宅110m,距李家庄前排住宅27m,声环境现状达1类声环境功能区要求。
高速公路达到设计车流量时,张家庄的预测等效声级昼夜分别为62.6dB(A)、57.6dB(A),李家庄的预测等效声级昼夜分别为68.1dB(A)、63.1dB(A)。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从环保角度考虑,跨A河大桥桥位选址是否可行?说明理由。给出本题目隧道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需要关注的主要内容。为保护湿地,本项目施工布置时应采取哪些措施?分别说明声环境影响评价时张家庄、李家庄适用的声环境功能区类别?简要说明对李家庄需采取的噪声防治措施?
本题解析:
从环保角度考虑,跨A河大桥桥位选址不可行。理由如下:
(1)从环保角度来看,拟建桥位下游5km范围内有饮用水源地取水口,则桥位处可能是该饮用水源地的一、二级保护区,至少可能是准保护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禁止建设与供水无关的设施。
(2)该工程也没有进行线位比选,如果建设该大桥,施工期由于需在该河设置桥墩,若措施不当,可能会对下游取水口造成不利影响;桥梁基础施工的弃渣若排入河流,也会对居民饮用水造成污染;运营期存在运输危险化学品车辆事故的环境风险,则会对水源地水质造成污染,直接影响县城居民饮水。本题中隧道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需要关注的主要内容有:
(1)关注隧道工程对洞顶天然次生林的不利影响,特别是由于隧道施工抽排水是否会导致水位下降,隧道影响山体地下水径流与补排而影响次生林的生长。
(2)隧道弃渣的利用及弃渣场选址与占地对土地、植被的破坏及其水土流失的不利影响,特别是山脚下有作为居民饮用水水源的小河,弃渣若弃入小河河道,则对居民饮用水造成不利影响。
(3)隧道施工是否会造成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进而加剧生态破坏。
(4)隧道施工过程中的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问题。
(5)隧道工程与周边景观的协调性问题。
(6)隧道施工中的人员活动及机械噪声、爆破噪声对周边野生动物的影响。
(7)关注隧道对山体石灰岩含水层地下水水文特征的影响,包括水位、补排及径流等的影响,特别是由于隧道工程建设对山脚下小河的影响,造成山体向小河补给量减少,进而影响山脚下以小河作为饮用水源的居民的供水困难。
(8)隧道工程对洞口植被的影响或洞口景观的影响。为保护湿地,本项目施工布置时应采取的措施有:
(1)不在湿地保护范围内设施工营地、料场、拌和场、施工便道、施工场地等。
(2)施工路线绕避湿地或合理设置施工线路。
(3)严格控制最小施工作业带或控制作业范围或控制施工活动范围。
(4)不破坏湿地的水力联系。
(5)不向湿地排放施工废水。(1)声环境影响评价时张家庄适用的声环境功能区类别为:张家庄适用于1类(或2类)声环境功能区。因其在红线45±5m范围外,且为居民集中区。但作为交通干线经过的村庄,根据《声环境质量标准》原则上执行1类功能区,局部(前排)作为2类功能区。
(2)声环境影响评价时李家庄适用的声环境功能区类别为:李家庄包括前排在内的红线45±5m范围内居民适用于4a类声环境功能区,红线45±5m范围外适用于2类功能区。因为李家庄规模较小,且前排位于红线范围内,应视不同情况划分,根据《声环境质量标准》及声功能区划分技术要求,分别适用于4a类和2类功能区。对李家庄需要采取的噪声防治措施有:
(1)合理规划布局尽可能避绕;或在有关规划文件中明确李家庄与高速公路之间间隔一定的距离;或采取整体搬迁或部分搬迁或置换,特别是前排距离红线一定范围内受影响的住宅;在4a类声环境功能区内进行绿化或作为交通服务设施、仓储物流设施等非噪声敏感性应用。
(2)噪声源控制根据实际情况,采用高架路、高路堤或低路堑等道路形式,以及能够降低噪声污染的桥涵构造和形式;并采用低噪声路面技术和材料。
(3)传声途径噪声削减考虑设置声屏障;合理利用地物地貌、绿化带等作为隔声屏障;绿化带宜根据当地自然条件选择枝叶繁茂、生长迅速的常绿植物,乔、灌、草应合理搭配密植。
(4)敏感建筑物噪声防护合理安排房间的使用功能(如居民住宅在面向道路一侧设计作为厨房、卫生间等非居住用房);采取被动防护措施(如隔声门窗、通风消声窗等)。
(5)加强交通噪声管理采取限鸣(含禁鸣)、限行(含禁行)、限速等措施,合理控制道路交通参数(车流量、车速、车型等),降低交通噪声。
公路改扩建某地拟对现有一条三级公路进行改扩建。现有公路全长82.0km,所在地区为丘陵山区,森林覆盖率约40%,沿线分布有旱地、人工林、灌木林、草地和其他用地。公路沿线两侧200m范围内有A镇、10个村庄和2所小学(B小学和C小学)。A镇现有房屋结构为平房,沿公路分布在公路两侧300m长度的范围内,房屋距公路红线10.0m~20.0m不等;B小学位于公路一侧,有两排4栋与公路平行的平房教室,临路第一排教室与公路之间无阻挡物,距公路红线45.0m,受现有公路交通噪声影响。公路沿途有1座中型桥和5座小型桥,中型桥跨越X河,桥址下游1.0km处有鱼类自然保护区。
改扩建工程拟将现有公路改扩建为一级公路,基本沿现有公路单侧或双侧拓宽,局部改移路段累计长约8.2km,改扩建后公路全长78.0km,路基平均高度0.5m。其中,考虑到城镇化发展的需要,改扩建公路不再穿行A镇,改为从A镇外侧绕行;在途径B小学路段,为不占用基本农田,公路向小学一侧拓宽,路基平均高度0.3m;拟在跨X河中型桥原址上游800m处新建一座跨越X河的中型桥,替代现有跨河桥。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给出B小学声环境现状监测要点。为评价改扩建工程对A镇声环境的影响,需要调查哪些基本内容?为了解公路沿线植物群落的类型和物种构成,哪些植被类型需要进行样方调查?跨越X河的新的中型桥梁设计应采取哪些环保工程措施。
本题解析:
根据题中所给项目特点以及相关信息,B小学声环境现状监测的要点包括:
(1)在B小学第一排和第二排教室前1m,高度1.2m处分别设监测点。
(2)应连续监测两天,每天昼间上午和下午分别进行监测,每次监测时间不少于20min。
(3)测量时避开其他噪声声源及天气环境的干扰。
(4)分别监测昼间和夜间的Leq,单位dB(A)(除Leq外,写上L10、L50、L90、Lmax和Lmin也可。但不是重点,因为有时是监测的,但并无相应的评价标准)。
(5)在公路路肩及红线处各设一监测点,监测现状噪声源及衰减情况,并记录车型及车流量。根据题中所给相关项目信息,为评价改扩建工程对A镇声环境的影响,需要调查的内容有:
(1)A镇情况①A镇发展总体规划(包括环评在内的审查意见、批复时间及要求),给出A镇规划布局图;明确公路绕行A镇段是否符合城镇规划;A镇的人口、主要建筑类型、土地利用规划、声环境功能区划。②调查公路影响范围内的声环境功能区划及声环境质量现状。③调查公路在A镇绕行段沿线环境功能及地形特征等环境现状及当地气候特征。④调查绕行A镇的路段与A镇规划范围内相关房屋建筑的方位、距离、房屋功能、结构、朝向等。⑤明确是否涉及重要生态或声环境保护目标与拟建公路的位置、距离等。⑥现状噪声源情况。车流量、昼夜比、车型比、道路参数。
(2)工程情况①调查在绕行段工程基本情况,包括路基宽度、路面结构、路基高度、设计不同时段的车流量等情况。②调查是否还有支线等其他配套或辅助工程等,调查其噪声源情况。为了解公路沿线植物群落的类型和物种构成,需要进行样方调查的植被类型包括:
(1)灌木林、草地。因为旱地和人工种植的农作物是已知的,人工林也是人工栽培的,什么树种也是已知的,所以都不需要做样方调查。
(2)其他用地中的自然植被,特别是森林植被。跨越X河的新的中型桥梁设计应采取的环保工程措施有:
(1)优化桥梁结构设计,设置防撞护栏。
(2)设置桥面径流收集槽或事故水收集系统,或设置挡流板、导流槽。
(3)设置排水沟、事故池。
(4)设置警示标志。
(5)设置限速指示牌。
(6)优化水中墩数量(或减少水中墩)。
某拟建水电站是A江水电规划梯级开发方案中的第二级电站(堤坝式),以发电为主,兼顾城市供水和防洪,总装机容量3000MW。坝址处多年平均流量1850m3/s,水库设计坝高159m,设计正常蓄水位1134m,调节库容5.55×108m3,具有周调节能力,在电力系统需要时也可承担日调峰任务,泄洪消能方式为挑流消能。
项目施工区设有砂石加工系统、混凝土拌和及制冷系统、机械修配、汽车修理及保养厂,以及业主营地和承包商营地。施工高峰人数9000人,施工总工期92个月。项目建设征地总面积59km2,搬迁安置人口3000人,设3个移民集中安置点。
坝址上游属高中山峡谷地貌,库区河段水环境功能为Ⅲ类,现状水质达标。水库在正常蓄水位时,回水长度96km,水库淹没区分布有A江特有鱼类的产卵场,其产卵期为3~4月份。经预测,水库蓄水后水温呈季节性弱分层,3月和4月出库水温较坝址天然水温分别低1.8℃和0.4℃。
B市位于电站下游约27km处,依江而建,现有2个自来水厂的取水口和7个工业企业的取水口均位于A江,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经处理后排入A江。电站建成后,B市现有的2个自来水厂取水口上移至库区。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指出本项目主要的环境保护目标。给出本项目运行期对水生生物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本项目是否需要配套工程措施保障水库下游最小生态需水量?说明理由。指出施工期应采取的水质保护措施。
本题解析:
本项目主要的环境保护目标有:
(1)A江的特有鱼类及其产卵场。
(2)现状Ⅲ类水体的A江库区河段及建成后的库区。
(3)电站下游B市现有的两个取水口及7个工业企业的取水口。
(4)需搬迁的居民区及3个移民集中安置点。本项目运行期对水生生物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包括:
(1)大坝的阻隔。大坝建成后,阻隔了坝上和坝下水生生物的种群交流,特别是对A江特有的鱼类及其他洄游性鱼类造成阻隔影响。
(2)水文情势的变化。由于库区流速变缓,库区鱼类种群结构可能发生变化,原流水型鱼类减少或消失,而静水型鱼类会增加。
(3)水域生境变化。导致水生生态系统改变,库区饵料生物也会发生变化,某些饵料生物有进一步增多的趋势。
(4)库区淹没。破坏了A江特有鱼类的产卵场。
(5)低温水。对库区及坝上水生生物生活有不利影响。
(6)气体过饱和。如不采取有效措施,高坝大库及挑流消能产生的气体过饱和对鱼类有不利影响。(1)本项目不需要配套工程措施保障水库下游最小生态需水量。
(2)理由:由于该项目是堤坝式水电站,正常发电时下泄的水量可以满足下游生态用水,即使不发电,也可能通过闸坝放水保障下游的生态用水。施工期可以采取的水质保护措施有:
(1)施工废水集中收集统一处理后回用。
(2)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包括业主营地和承包商营地)生化处理后回用于场地绿化或洒水降尘。
(3)对砂石加工系统废水采取沉淀措施后回用。
(4)对混凝土拌和站废水采用中和、沉淀处理后回用。
(5)对机械修配、汽车修理及保养厂的废水应先经过隔油处理后,再经沉淀和生化处理后回用。
(6)施工场地应远离河道;禁止将施工废水、生活污水直接排入A江;禁止向河道内倾倒固体废物,如弃土弃渣和生活垃圾等。
某公司拟在化工园区新建丙烯酸生产项目,建设内容包括丙烯酸生产线、灌装生产线等主体工程;丙烯罐(压力罐)、丙烯酸成品罐、原料和桶装产品仓库等储运工程;水、电、汽、循环水等公用工程;以及废气催化氧化装置、废液焚烧炉、污水处理站(敞开式)、事故火炬、固废暂存点、消防废水收集池等环保设施。
丙烯酸生产工艺见图2-1,主要原料为丙烯和空气,产品为丙烯酸,反应副产物主要为醋酸、甲醛和丙烷。丙烯酸生产装置密闭,物料管道输送。
图2-1 丙烯酸生产工艺流程图
G1、G2和G3废气以及物料中间储罐的废气均送废气催化氧化装置处理后经35m高排气筒排放;灌装生产线设置有集气罩,收集的G4废气经10m高排气筒排放。
W1废水(COD<500mg/L)、地坪冲洗水、公用工程排水、生活污水以及间断产生的设备冲洗水(COD约20000mg/L,含丙烯酸、醋酸等,B/C>0.4,暂存至废水池内,按一定比例掺入)送污水处理站,经生化处理后送化工园区污水处理厂。
项目涉及的丙烯酸和丙烯醛有刺激性气味。废水、废气中丙烯酸、甲醛和丙烯醛为《石油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中的有机特征污染物。
拟建厂址位于化工园区的西北部,当地冬季NW、WNW、NNW风频合计大于30%。经调查,化工园区外评价范围内有7个环境空气敏感点(见表2-1)。
环评机构判定项目环境空气评价工作等级为二级,已在厂址下风向布设了2个环境空气监测点,拟从表2-1中再选择4个敏感点进行冬季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
表2-1 化工园区外评价范围内环境空气敏感点分布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给出G1废气中的特征污染因子。指出项目需完善的有机废气无组织排放控制措施。项目废水处理方案是否可行?说明理由。从表2-1中选取4个冬季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
本题解析:
G1废气中的特征污染因子有丙烯酸、丙烯醛、丙烯、醋酸、甲醛、丙烷。该项目需完善的有机废气无组织排放控制措施如下:
(1)丙烯酸成品罐采用浮顶罐或内浮顶罐;
(2)各储罐、产品槽车、原料和桶装产品仓库内设置有机气体收集装置;
(3)敞开式污水处理站采取封闭措施、臭气隔离措施,废气经收集处理,达标后排放;
(4)灌装生产线密闭,加高废气G4排气筒高度(不得低于15m),废气经收集处理,达标后排放。(1)项目废水处理方案不可行。
(2)理由如下:①间断产生的设备冲洗水COD约20000mg/L,且含有丙烯酸、醋酸,呈酸性,应单独处理;②若将间接产生的设备冲洗水掺入废水后送污水处理站处理,会影响处理效率和运行稳定,且不符合分质、分类处理的原则。(1)从表2-1中选取的4个冬季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是1#、2#、3#、7#四个监测点位。
(2)分析如下:由当地NW、WNW、NNW冬季风频之和大于30%,可知该地区的主导风向为西北风。根据大气环境二级评价布点原则,二级评价项目以监测期间所处季节的主导风向为轴向,取上风向为0°,至少在约0°、90°、180°、270°方向上各设置1个监测点,主导风向下风向应加密布点。所以在1#、3#、7#点设监测点。6#在N方向,距厂址最近距离为2.5km,2#、4#、5#都在W方向,距厂址最近距离分别为1.3km、2.2km、2.5km,所以只有选择距离最近的2#布点监测。
试卷分类:环评技术方法
练习次数:238次
试卷分类:环评技术方法
练习次数:211次
试卷分类:环评技术方法
练习次数:147次
试卷分类:环评技术方法
练习次数:139次
试卷分类:环评技术方法
练习次数:136次
试卷分类:环评技术方法
练习次数:142次
试卷分类:环评技术方法
练习次数:136次
试卷分类:环评技术方法
练习次数:139次
试卷分类:环评技术方法
练习次数:136次
试卷分类:环评技术方法
练习次数:133次